APP下载

董寿平的人品学养及其艺术思想

2015-10-31李娜

文史月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养笔墨书画

李娜

中国文化人秉承礼乐教化精神,在美术领域形成了“文人画”的传统。董寿平的书画创作,根植于民族文化,在优良传统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拓展创新,自立风格,形成了文人特色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画风、书风清新典雅,逸笔澹墨,流溢出清芬沁人的书卷气息。画山水潇洒自如,苍劲古朴;画松竹构图妙奇,气韵生动;画梅兰浓淡有致,飘逸多姿;作书法笔酣墨饱,势若游龙。他的书画作品形神兼备,既有传统技法,又具自我性格,有书卷气质、有诗词意境、有哲理思想、有音乐旋律、有时代精神,可谓展浩然之气,传造化之神。

董寿平(1904—1997),山西洪洞人,原名揆,字谐伯。因仰慕清初画家恽寿平之人品、画品,遂改名为寿平。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美术理论家、鉴赏家。

高洁人品

董寿平的魅力,在于他高尚的人格。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慕钱财、洁身自好、助人为乐。1923年,在北京世界语学校求学时,本准备暑假回晋探亲,因遇到一位燕京大学的同学苦于没有路费不能回四川老家探亲,他便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回家探亲的计划,把路费让给同学。

董寿平在世时,一直热爱和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先后两次向山西省博物馆捐赠了祖传的古代珍贵字画数十件。其中有明清册页,明万历年间朝鲜画家李滩隐画的墨绢本《赤金竹》及清代画家为其高祖董霁堂画的《抚膝肄书图》《汉书下酒图》等。1983年,他再次向家乡捐献自己创作的精品书画200幅。为纪念董寿平的艺术成就,在太原市有关部门与日本友人的大力合作下,于晋祠公园内建成一座长期收藏和展览董寿平作品的美术馆。

1994年,华南发生百年不遇的水灾,香港《大公报》等6家单位联合发起名家书画赈灾义卖会。董寿平闻悉,画了一幅四尺墨竹《风雨劲竹》捐献义卖。那次活动,共有207名书画家、雕塑家捐献作品200件,义卖款总金额为240.9万港元,而董寿平的那幅《风雨劲竹》由升华服务有限公司主席包玉刚之女苏包陪庆女士以29万港元认购,创当次义卖之最高价。董寿平还在《艺术和书法作品捐赠书》上这样写道:“我的子孙及亲属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我的子孙和亲属均不得参与董寿平美术馆的管理工作。”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董寿平的高风亮节。

董寿平生性平易近人、温文尔雅,名高望重而未失本性。耄耋之年还每日接待慕名来访、求教者。诲人不倦,言之必以真善美。

此外,董寿平在中外文化交往中也身体力行,先后12次赴日本举办书画展,进行友好访问和艺术交流,为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国际奥比斯组织(Project Orbis)是全球唯一的飞行眼科教学医院,其创办人是美国著名眼科医生戴卫·佩顿。其开始是在一架经过改装的DC-8飞机上,设有手术室、视听教学系统,该组织不得牟利,政治中立。从1982年创办伊始,董寿平即向其捐献字画,协助其在海内外开展工作,为奥比斯长达10年的访华活动,以及成功访问北京、山西等地作出了贡献。

深厚学养

董寿平注重读书,是一位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他在青年时代从艺开始,便养成了半日读书、半日作画的习惯。他博览群书,有渊博的学识,曾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研究东方哲学,善于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与现代表现技法相结合。

他以历代经典为师,技道同修,取法乎上,通古今之变后而自成一家。绘画以外,于书法、美术理论、艺术鉴赏等诸多方面均有很高造诣。1928年至1933年间,董寿平从观看、鉴赏、研究和临摹古人绘画作品入手,研究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画家、流派的代表作,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期间,他还研读了有关金石、训诂、书画鉴赏等方面的书籍,系统研读了包括先秦诸子在内的古代典籍。

董寿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造诣颇为精深。他填曲经史、诗词文章、音律美术之历代著述皆了然于胸,尤其对《易经》有极深见解,而且以之奉养身心。

董寿平书画十分重视哲学和绘画的关系,他善于运用我国古代的“太极学说”和现代“唯物辩证法”来作为自己作画的理论依据,具体表现在构图的布局、用笔时的力度,用墨时的浓淡,把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灵活运用到绘画创作上。

董寿平技法全面,修养深厚,不仅是书画艺术家,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美学家,不愧为我国书画史上一座丰碑。他几十年沧桑风雨中辛勤耕耘于书画,留下了成千上万幅雍容恬静、旗帜鲜明的历史名作。

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思想

多练勤思考的书法学习观。董寿平对书法的研习,“多练”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他用心分析各家之长。他曾说:“学古人书法,不能从表面上看古人,要看到他内在的东西,外形是由内在的东西引发出来的。”

遍读古帖,方能得其笔墨之神韵。董其昌在《论书卷墨迹》中言,“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窃也。”董寿平认为,这是真知灼见、金玉良言,并说,“30岁之前,由于有特殊条件,得以遍阅故宫的书画藏品,有的反复细细揣度,‘胸有五百幅、下笔自从容,传统中国书画必从传统中来吸收营养。进入了另一番境界后,也可以出神入化。”还讲到他“与齐白石先生茶叙,白石老人将画箱打开请寿平先生帮他鉴阅自己的书画藏品,同时向董寿平坦言,他不能看太多古画,怕自己走进去出不来。”讲到此处,董寿平说,“白石先生之所以如此,是他有扎实功底,是个书画奇才,不可直接仿之。”

适情自娱的书法态度观。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董寿平把写字作为作画外的余事,以一种游憩的心态对待写字,不为写字而写字。正如他所言:“写字、画画不可有所求,即便是求‘好,也会被这一意念浸入,影响了末梢神经,反不能自由流畅,反不能好了。而人之意念,瞬息万变,‘一国三公,从谁为是?所以写字作画时,决不要有想头,要空空然放笔也。写字、作画,首先要体现你的人格,表现你的思想,如只想写好,当然不能出好作品,思想有一个刻意求好的压力,一味求好忽视了你要表现的思想。你如不信,请看中国从宋到清给皇帝写的字没有好的,但也没有坏的。九天之上有人压着,当然写不好,坏的也不敢献给皇帝,所以平庸的作品居多。”

董寿平的这些话,表现出“无欲无求,聊以自娱”的适情自娱的心态对待书法。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才能在创作时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达到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实现无意于佳乃佳的至境。

神采为上的书法审美观。王僧虔曾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在书法中,“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董寿平认为,书法艺术的神采,是审美的高深境界,也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如何使书法给人以美的感受、充满活力,从而使其欣赏者所吸引、所感动、所陶醉、所折服,由此而产生美妙的联想,寄兴于无限。

推陈出新的绘画艺术思想

坚持深入生活的绘画艺术观。董寿平始终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坚持“创作没生活就受局限”的观点。不深入生活,画出来的画就没有生气。山川之活动,要看动态,看了静态再看动态,看云烟变化。一看光线就坏了,很自然地光线就出来了,而中国画里头光线是次要的。简单说,就是非要看真山水不可,非要看进去不可。这石头怎么样构成的,这树是怎么样长法,在什么地方长,长到什么地方是什么姿态。在风口上的树,姿态是什么样;避风地方的树,又是什么样的;缺少阳光的地方的树,又是什么样的。在这里头又有乔木,又有灌木,原始森林的树都是向上的。长江流域的山和黄河流域的不同,太行山雄伟,而巫山等则有一种清丽之美。所以,若不亲自深入生活,就不会创作出一流的绘画作品。

异常重视学养的绘画创作观。董寿平非常重视学养。他认为没有学养,就是描画;而有了学养,就是创造。创造出来的各个人有各种不同的风格。“作画每到一定的阶段,笔墨、意境、思维似若停顿,应知这正是预伏着前进一步的征兆。而导之前进发展者必须从笔墨形象之外求之,即所谓多读书,多观察,庶乎一旦豁然贯通。”“我的事业是书画,而我观察事物,超过书画。生在东方,还看到地球上人类的活动。主要从学术入手,而不是从绘画入手。虽然绘画是职业,实际上我是以读书的时间长。如孔子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画如其人”的绘画本质观。董寿平重视画品与人品的关系,他认为:画家的品德、修养、气质、思想等精神境界和深度,都将毫不掩饰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作为一个画家,应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精湛的技巧,才能创造出画品高尚的作品。画品要高,画家本身的品德也必须高尚。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

笔墨意境相生相辅的绘画哲学观。1986年5月,董寿平应邀参加“当代中国画研讨会”,并作了《中国水墨画及其笔墨意境》的学术讲演,颇多独到论述:“笔的作用在于表达事物的形象,墨的作用在于显现笔所运行的痕迹。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笔墨传导画家的感情、意向。笔墨之所到又展现出物体的气质、神态和韵致。笔墨既是表现客观事物的手段,又包含着画家的主观素养。”由此可见,一幅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画家的笔墨运用。

画里面要有抑扬顿挫,用笔墨画出来,就讲究虚实、浓淡、疏密。为什么这幅画中间淡,就是为把中间这几株松树突出来。如果中间画得实了,即使画上许多松树,一棵也看不见。另一方面是不能雷同。画的山顶跟山的石子,皴法没有相同的。就形而言,皴法还要一致,虽有粗细长短之分,但要用一个笔法,否则就不协调了。再看,虚的地方要引人入胜。叫你看见虚的地方后边还有东西,千百里就出去了。有些人老老实实就是画近景,一看就看透了。景越暗越淡,则越远越密。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构图,是咫尺可以见千里。

艺术创作有“胸有成竹”之说,董寿平对此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创作之始,目视一张白纸,胸中自有布局,这便是“胸有成竹”。但当第一笔落下,画家则应“胸无成竹”,而后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被其成竹所束缚,而应尽情抒写胸中之意,一气呵成。 所以,美术界称董寿平的竹子为“寿平竹” 是恰如其分、确有道理的。

在看待氤氲时,董寿平说:“这后边不是白云么,前边松树一挡,不是到了后头了么?白云里头隐隐约约,叫你想像得到有很多东西。要有起伏,有高的有低的,有远的有近的,有深的有浅的。这就是氤氲之气。氤氲就是里头似云非云、似雾非雾,一种雾腾腾的气象;凝结到一块就是露了,但是它没凝结到一块。也可以说氧气加潮湿气,合到一块,就是要的这么一种氤氲之气。”

猜你喜欢

学养笔墨书画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小小书画廓
笔墨厨神
文献馆员之解读
书画
书画
书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