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观察》杂志看储安平的新闻客观性思想

2015-10-28乔倩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客观性观察思想

乔倩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从《观察》杂志看储安平的新闻客观性思想

乔倩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储安平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他创办的《观察》杂志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极深。储安平在长期的报业实践中,始终秉持价值中立、不党不私的精神,以自由、包容的精神创办了一个知识分子探讨国家命运及时局的公众论坛,是对新闻客观性思想内涵的一种新的阐释。

储安平;《观察》;新闻客观性

储安平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1946年创办《观察》杂志,他的评论和期刊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学者对于储安平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储安平本人的时政观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分析,而对其专门的新闻思想少有涉及。本文从分析储安平的《观察》时评入手,探讨储安平作为一个报人如何实践新闻客观性思想,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思想内涵。通过对储安平的客观性思想进行呈现,可以使人们对储安平的新闻客观性思想有更详尽的了解,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实践有所启发。

一、晚清民国时期新闻界对于客观性思想的实践与研究

学者李良荣认为,由于《申报》的独特背景,它在报道国内外事件时,有时基本能够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单从新闻史的角度来讲,《申报》开了中国客观报道的先河①。客观性思想在中国的最初表现是“有闻必录”。“有闻必录”作为一种“体例”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申报》对于杨乃武与小白菜事件的报道中。《述报》1884年7月关于中法战争的《越南战电》一本中有“本馆按有闻必录之例,备登于报。不若法人之胜则张扬,败则掩讳也。”这里的“有闻必录”是指报馆所听到的重要新闻都应照样登载,不要以利害关系和其他主观因素决定取舍②。1912年,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半月刊时明确提出“对于各种问题,撰述诸君各自由发表意见,或互有异同或与启超有异同,原不为病,故一号中或并载两反对之说或前后号互相辩难,著者各负其责”③。1914年黄远生接办《庸言》月刊,他明确阐释了客观性思想:“吾曹此后,将力变其主观的态度,而易为客观”,“若令吾人所综合事实,尚未足令吾人下笔判断之时,则吾人与其妄发主状,贻后日之忏悔,不如仅仅提出事实,以供吾曹及社会异日之参考资料,而决不急急于有主张。”④在此,黄远生强调将主观态度变为“客观”,既表明自己的观点,又容纳不同观点。自身观点来自于对事实的“综合”判断,不能妄发空言,不能下判断时则仅仅提出事实,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黄远生的主张不仅包含对不同观点的客观对待,还表明了对事实和观点的负责态度,提供事实以利于他人做出自己的判断。

五四前后,一批新闻学者和新闻从业者在学习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学习和介绍新闻的客观性思想。徐宝璜在论述编辑思想时,认为编辑须“心地开放,毫无成见,所述者仅为事实,仅为使其意义明了之所有事实,以供阅者之判断,或做事之标准切不可因一己之私见,将事实颠倒附会或为之增减,致失事之真相。尤不可显然夹入好恶赞斥之词,以表其意见”。徐宝璜认为,编辑必须保持开放立场,不能心存成见,歪曲事实。他更明确提出“新闻与意见,应绝对分离”⑤。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中认为“新闻记者更有一最要之自觉,则社会之第三者是也”,“彼之眼中,不许有敌我之区别。彼之心底,不许怀某种之成见。不问如何之时际、场所、其地位、态度、常为超越的、独立的、客观的”⑥。邵飘萍也认为“新闻记者第一层之觉悟,即知自身无论处于何种境遇,皆当确守第三者之高垒而勿失。故惟以真理与事实为标准,不知有友亦不知有敌”⑦。李公凡则认为,“新闻记者只以真理和事实的标准,不知有朋友,也没有所谓敌人。所以所谓第三者地位,换句话说,就是超然而独立的地位”⑧。郭步陶认为,编辑“心目中,绝对不可有阶级的观念,手腕下,只能有大公无私的陈述,这才是编辑新闻的惟一态度”⑨。在这些论述中,大都将新闻的客观性看作新闻人自身应该具备的品质,强调记者或编辑以客观的态度报道事件,以事实和真理为准绳,而不分敌友、阶级和自身的好恶。民国时期的报业实践也对新闻的客观性思想有所贡献。1926年9月1日,张季鸾在《大公报》创刊号上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明确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方针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⑩。史量才在《申报》中也明确提出“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的办报宗旨⑪。

客观性报道的思想逐渐成为报人的共识,虽然不同报社、报人诉诸不同的表述,但其所倡导和遵循的思想都在丰富和扩展客观性思想在中国的内涵。但与此同时,客观报道的思想也面临着来自时局的压力。国民党1927年统一中国后,宣布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强迫出版界将“遵守党的政策和主义”作为最高原则。1930年,共产党主办的《红旗日报》的发刊词《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报纸的阶级属性问题。文章认为“在现在阶级社会里,报纸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之下,“不仅要反对国民党的政治压迫,同样要起来建立自己的革命报纸,宣传革命的理论,传达真实的革命斗争的消息,建立在革命斗争中之一个伟大的推翻国民党的言论机关”⑫。尤其在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之下,客观性思想难免受到本民族立场和观点的影响。

储安平的《客观》杂志正是在这种国共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双重背景中产生的,之后轰动一时的《观察》杂志创刊于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而国共矛盾日益凸显。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保持作为报人的独立和客观思想受到了新的挑战。

二、储安平及其客观性思想

(一)储安平的客观思想并非保持中立立场,而是强调超脱于党派和个人的私利,追求民众和国家的公利,客观性表现为一种公正、无私的态度

储安平在《观察》中提到,《客观》是《观察》的精神是前后相继的。在《观察》第一期《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储安平明确提出“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政论的刊物,然而绝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我们除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并替善良的广大人民说话以外,我们背后另无任何组织。”⑬可见,在储安平看来,“客观”和“观察”并不代表着没有观点和评论,而是从自由知识分子的视角“出于至诚”表达对国家事务的态度。这里的政治,“只是众人之事——国家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而非一己的权势”。

而在国共两党的政治夹缝中,储安平超脱于党派的利益就表现为就事论事,对于国共双方的优缺点少有避讳。他在《客观》早期批评国民党“一团糟的责任问题”到《观察》后期目睹人民生活的惨状后痛斥国民党是“一团烂污”,在学者谢泳看来,是经历了对国民党从认同到排斥的过程。对于共产党,他既赞扬其艰苦朴素的精神,也批评其过于依赖苏联,且对在其统治下的民主自由问题持有负面评论。可见,储安平在言论中表现的自由绝不是陈述事实而不加评论,而是出于公正的态度,基于事实予以评价。同时,储安平的“客观”态度还表现为个人的无私,即不以一己私利为盼,而专注于国家和人民的公共利益。

(二)储安平的客观性思想建立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以自由、宽容、理性为建立起公共知识分子争鸣议论的公共论坛

储安平早年就读于自由风气浓郁的上海光华大学,留学英国,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至深⑭。他认为“自由思想的主要精神,就是容许各人陈述各人的意见,在今日这种‘两趋极端’的局面下,我们认为最最需要提倡这种‘自由’与‘宽容’的精神。”因此,“只要无背于本刊发刊辞中所陈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四个基本原则,本刊将容纳各种意见不同的文字;其观点论见,并非非得编者同意不可。我们最注重者,是文章的内容与态度,亦即文章的水准与风格。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文章,各言其是,无统一的论调。”⑮

储安平不讳言自身的观点,但同时在自由和宽容精神的指导下,凡符合杂志水准与“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原则,无论观点如何,皆可见报。储安平创办《观察》期间,曹禺、胡适、卞之琳、周子亚、宗白华、吴晗、季羡林、柳无忌、马寅初、梁实秋、冯友兰、傅雷、费孝通、朱宣咸、张东荪、傅斯年、朱自清、钱钟书等知识分子都曾为《观察》撰稿,就时事发表见解和主张,在知识分子中影响颇深,也建立起一个就时事发表意见和探讨国家走向的公共论坛。

“离马老师退休。”我从床上坐了起来,拿起书桌上被我妈收拾到一边的笔记本和笔,咬开笔盖,写下了“猫”、“废墟”、“流浪”几个关键词。

储安平的客观性思想存在于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储安平对于《观察》做定期的总结,从财务状况到订阅情况,内容十分详尽。他写到:“本刊确确实实是一个独立而无任何党派关系的民营刊物。在经济上,本刊的发行数足以证明本刊可以自给,无须仰求‘外援’,因此我们认为,本刊的经营足以为中国言论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并给一切怀有成见的人们以新的认识:即办刊物不一定要靠津贴,刊物本身是可以依赖发行收入自给的。”⑯显然,储安平意识到经济独立对于言论独立的重要影响,以至于对订阅者多次解释价格上涨原因,宁可将成本转嫁为读者,也不愿对政府“俯首称臣”。

有学者指出,客观性原则的弊病之一,即遮蔽了新闻人作为公民的身份,以至于凡有记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即被认为有失公允⑰。储安平等一代新闻人往往并不缺少这种“公民”的定位,难得的是能够容纳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争鸣。当然,储安平的这种思想更多是出于对自由思想和理性精神的自觉,而非对于客观性思想的更深的理解。

注释:

①李良荣.中国报纸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84.

②宁树藩.“有闻必录”考[J].新闻研究资料,1986(01).

③梁启超.梁启超启事[N].庸言,1919-12-01(1).

④黄远庸.远生遗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0:103-104.

⑤徐宝璜.新闻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46.

⑥任白涛.应用新闻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⑦邵飘萍.新闻学总论[M].北京:北京京报馆,1925:116.

⑧李公凡.基础新闻学[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1:146-147.

⑨郭步陶.编辑与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2-3.

⑩张季鸾,胡霖.季鸾文存[M].上海:大公报馆,1944.

⑪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2.

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1921-1949年[M].北京:新华社出版社,1980:21-22.

⑬⑮⑯储安平,张新颖.储安平文集(下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⑭谢泳.储安平与《观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⑰汉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G210.9

A

1005-5312(2015)17-0145-02

乔倩(1991-),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猜你喜欢

客观性观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客观性与解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