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素问》“气”的使用看其本质*

2015-10-28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3范崇峰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元气素问阴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3) 范崇峰

·学术探讨·

从《素问》“气”的使用看其本质*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3) 范崇峰

“气”作为中医概念系统中最常用的术语,其内涵一直存有争议。分析“气”在《素问》中的具体使用及其语义特征,可知“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并且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巨系统。中医概念系统中的“气”和中国古代哲学之“气”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学界对“气”的本质难有确论,是由学科、时代差异形成的思维模式差异造成的。

气语义本质

从上世纪起,中医界对“气”的实质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研究。刘艳丽的《中医“气”学说研究60年》回顾了60年来国内外关于“气”学说的研究状况。上世纪50-80年代,学界的争论焦点是“气”是功能还是物质;80-90年代主要争论气的实质是分子、场还是能。之后,“气”学说研究陷入低谷。“中医‘气’学说的研究,历经五六十年代的发展、七八十年代的兴盛,但研究无果的尴尬之后已少有人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既往的研究一味采用精确论证的机械还原论思维方式,违背了中医理论自身规律和整体性、有机性的关系本体论思维方式;机械套用西医学的实验检测指标体系,未建立起适合中医思维模式的实验及定量化诊察技术体系。或者仅仅关注某些气的表象作用,以‘气’之用片面代替气的体用不二。”[1]哲学界也有不少学者研究中医的“气”,但也没有透彻解析。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思维模式不同而导致的理解差异。语言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展现,中医之“气”的实质,当从中医文献语言本身来探讨,则可避免学科差异、时代差异所造成的思维方式差异。为此,我们调查了“气”在《素问》中的具体使用情况。

《素问》“气”的使用

“气”在《素问》中有1800多例,用法灵活,可作构词语素,也可单独成词。以“气”为原型,形成的语义场成员有136个。

我们按照语义类别分为气的时空位置、类属、性质、运动、功用、运动结果等,根据“气”的分布分为自然之气和人体之气两大类,共143个词(见表1),减去重复出现的词,则这个语义场实有136个词。

中医“气”的实质

从“气”的具体使用来看,《素问》中“气”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也是一个复杂运动的巨系统。

表1 《素问》“气”语义场

1.“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

一切存在皆是物质。有其“名”必有其“实”,不论这种“实”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是一种存在。“气”是物质是无可非议的。“气”作为一种物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气”是普遍存在的。“气”存在于整个宇宙中,从空间上讲,有天气、地气。“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时间上讲有春气、夏气、秋气、冬气。从分布上讲,有自然之气,也有人体之气,“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素问·诊要经终论》)。自然界各类事物皆有禀赋之气,在自然界如木气、土气、金气、风气、火气、土气等。在人体如肾气、胃气、脾气、肺气、肝气、经气、脉气、络气等。“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时处处,各类事物皆有气。可以说,气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存在,气即是物,物即是气,形而下者为其用,形而上者为其体。“气-物”不二,“体-用”不二。

其次,“气”是有能量的。物质、能量、信息是一体的。任何物质都有其能量,有其信息。“精气”、“真气”是维持孕育生命的基本能量。“精气”孕化生命,“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素问·上古天真论》)“真气”保有生命,“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气不同,能量则不同,有些气则对人体有害。如“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素问·诊要经终论》)邪气、恶气、杀气等损害生命,“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第三,“气”是有信息的。基础之“气”自然运动、演化,形成不同类属、性质的“气”,这些“气”禀赋的质态(信息)对生命造成不同的影响。如前文所举“气”的不同能量对生命的影响。再如“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素问·阴阳别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所携带的信息也是能量的体现。

2.“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巨系统

首先,气是普遍联系的。《素问》中的各类“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彼此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体的生命运动来自于与自然之气的能量、信息交换和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人之生命本源于自然之气,“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维系生命的能量,来自于自然之气。“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人体之气时时处处受自然之气影响。“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素问·金匮真言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之间的联系是非线性的,“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素问·金匮真言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次,气是有层次的。造化万物之气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气在运动中不断推演,成为各种不同层次的气。刘长林《说“气”》:“‘元气’的提出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肯定了气在时间上为天地万物之始,另一方面又将气划分为先后末等不同的层次。而作为元气派生物的其他气,如天气、地气、阴气、阳气、四时之气、五行之气、五脏六腑之气、神气、正气、生气、烦气、偏气、贼气、人气、民气、食气……等等,更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2]

在人体系统中气也分层次,人体的生命基础物质也是宇宙元气。次之,人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在宇宙中生存,是基于精气、真气。“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维持人的正常生命运行的有神气、正气,“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素问·离合真邪论》)再次,有损耗生命的病气、邪气等。

人体之气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素问·气穴论》)“气门”、“气穴”是人体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关口。人体之气本身具有自组织能力,身体各部位之气也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藏论》)各脏腑、部位的气,也各成系统,分别同自然界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之气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三,气是运动变化的。气是万物的物质基础,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万物。“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的运动处于不平衡态。“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的运动造成了生命的各种状态,“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生命主体对气的运动有反作用,“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素问·举痛论》)“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素问·腹中论》)

中医之“气”与古代哲学之“气”

汉代的学者认为宇宙的形成开始于元气,元气在不同的著作中名称不一。《论衡》:“《易》之‘乾坤’,《春秋》之‘元’,杨氏之‘玄’,卜气号不均也。”扬雄认为“玄(元气)”是运化万物的物质,是一种存在,但又无形。《太玄摛》:“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其形者也。”这种元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普遍存在,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纤者入无伦。”也就是说“玄(元气)”从上之下,从大到小,贯穿在宇宙的各层次的粒子中。《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种无形的物质在《易》中称为“道”,《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认为“道”是一种无形的物质,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先于宇宙而生。《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巨系统,不断进行着混沌-秩序-混沌的轮回变化。《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概括了“道(元气)”这个巨系统自组织演化出的系统结构层次及运化目标。万物的本质都是气,而万物之气,既有类的差异,也有层的差异。换言之,万物都源于道(元气),但不能说万物都是道(元气)。

从这些经典论述中不难发现,中医之“气”和中国古代哲学之“气”实质是一样的,二者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无形物质,而这种物质又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复杂巨系统。只是中医经典偏重于对人体之气的阐释,而且医籍中所见的各种质量、状态、属性的气大多是原始之气在运动变化之后的一种衍生之气。借用老子所概括的宇宙结构层次,这些衍生之气多是在“二”、“三”和“万物”的层次。

“气”的认识误区

《内经》之后的《难经》、《伤寒论》、《脾胃论》等著作各有对“气”的认识。然而“气”的实质却是一直困扰着现代中医研究者的难题。尽管现代中医研究者以各种方法进行解释,但始终不得“气”之真谛。究其原因,乃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的认知偏差。丸山敏秋《中国古代“气“的特质》指出气有思辩(观念、思想)与体验(实在、感觉)两个领域[3]157,这两个领域无法截然分开。古代对气的体验深刻,但解释不多;后代对气的理解日趋细密,但对气的感受反而日渐生疏,认为气的语源与呼吸的动作有浓厚的关系,认为气不只是物质的根源也是生命的根源与精神的源泉[3]159。

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是观察、体会和自省。《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取”之后,对世界的阐释方式是比类。这种观而不作的认知世界方式,不受主观思维干扰,更能体察物情,感受、观察世界的运动规律。正如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而不作,这种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是一种个人的体察与实证,是在思维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对世界的真实感知,故可意会而难言传,得义而忘言,语言的描摹,恰恰会干扰人对客观存在的体认。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杨儒宾:“如果说身体的基本框架是阴阳气化,那么,他当经由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深入内在的身体,而不至于互相扞格呢?道家认为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藉着一种‘虚’、‘无’、‘逆’、‘还’,亦即藉着一种与自然的生理、心理活动相反的途径,将人的存在带回到深层的无限上去。”[4]

现代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借助于外物,没有自身的体察体会,自然难以理解古人的“意”。张其成认为:“中医虚性的‘思维模型’的方法与西医实性的‘物质模型’(亦称‘型’)的方法,正是中西医的本质。”[5]因而饱受现代实证思维模式影响的科学者,使用各种实验仪器、方法研究“气”,只能知其用,而难知其体。文以载道,语言是道的载体,记录了道之相,语言符号的作用同八卦一样“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语言符号是记录道体的,传递的方式是类比。故而,可以通过语言比类的道之相来理解道之体和用。

[1]刘艳丽.中医“气”学说研究60年[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 (11):2299-2303.

[2]刘长林.说“气”[M]杨儒宾.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113.

[3]丸山敏秋.中国古代“气“的特质[M]杨儒宾.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157,159.

[4]杨儒宾.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C].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导论,22.

[5]张其成.“气-阴阳-五行”模型的复杂性再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5):276-279.

Study on Essence of Qi by Its Application inSuwen

FAN Chong-f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 210023,China)

Qi has been the most common term in th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s by a consistent existence of controversial discussions.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semantic features inSuwen,inferring that Qi is not only an essential substance by general existence,but also a huge complicated system with dynamic development.There is no different nature of Qi between the one in the system of TCM concepts and the one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Therefore,the controversial discussions are caused by various ideologies due to different subjects and times.

Qi;semantics;essence

R221.1

A

1006-4737(2015)06-0030-04

2015-11-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中医常用词系统研究”(编号:11YJC740023)

猜你喜欢

元气素问阴阳
快手元气早餐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