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

2015-10-27邹琰朱安成刘广斌刘元文刘洪军郑永允宋爱环

海洋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资源渔业

邹琰,朱安成,刘广斌,刘元文,刘洪军,郑永允,宋爱环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青岛市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工程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4)

关于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

邹琰,朱安成,刘广斌,刘元文,刘洪军,郑永允,宋爱环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青岛市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工程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4)

从山东省海洋渔业发展的实际与时代背景出发,针对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枯竭化、生态环境功能衰退化等对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构成重大威胁等诸多问题,提出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的战略设想。该战略的实施将对山东省传统养殖结构升级换代,进一步有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山东省海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底栖渔业;渔业资源;资源开发;山东省

引言

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是我国海洋渔业大省,海洋经济强省。全省海岸线总长3 345千米,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6,近海海域总面积约159 600千米平方千米,发展空间广阔,开发潜力巨大[1]。近些年,“蓝黄”两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和部署,有力推动了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山东半岛这片“海洋热土”进入了一个“蓝色经济”的崭新时代。然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海水养殖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2]。传统养殖生物的增殖空间被大量挤占,高密度无序化的养殖模式导致附近海域环境恶化,大量养殖废水排放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陆续出现,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质量效益型”和“负责任型”的海洋产业需求日益突出[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四十字方针”,海洋经济从国家层面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确立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将“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提到议事日程[5]。《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6]。因此,针对山东省目前海水增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空间、资源、环境等问题,充分利用水深10米以深海域空间,进行贝类、鱼类、海珍品等底栖渔业资源的增殖,建立示范区,拓展山东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前景非常广阔。

2 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时代背景

随着当今海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的重点指向海洋,海洋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7]。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海水增养殖业更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鉴国内外在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经验,山东省实施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拓展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不仅是对“十二五”期间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的积极响应,也符合《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构想。

2.1国际背景

当今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国际化和大科学的特征[8]。海洋已成为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采用渔业确权、发放许可证和规模限定等措施,加强了对本国海域资源的综合利用[9]。美国在1976年就完成了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1981年成立了由科研工作者、渔民、政府官员等参加的联合组织,共同参与海洋渔业的管理。为了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美国计划大力发展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深水养殖,以生产更多的海产品[10];日本的《海洋基本法》指出要“保持日本在水产业上的传统优势”。日本自1976年就开始全面开发20海里专属经济区海域,对全国沿海200米水深以内的3 066万平方千米海域,制订了改善基础环境的长期建设规划[11]。以日本北海道虾夷扇贝为例,人工增殖以前它的产量波动很大,人工增殖以后其产量持续稳定在15 000千克/公顷以上[12]。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绿皮书”突出可持续自给的目标,大力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业[9]。联合国把治理海洋生态荒漠化摆在人类生存战略地位,发展生态型海洋农业成为谋求全球性食物安全的人类大计。

2.2国内背景

国内学者对于针对我国存在的水域生态系统荒漠化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开发海洋渔业资源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的发展方向[13];2002年我国十多名院士与专家联名建议“尽快制订国家行动计划,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有效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14,15];农业部关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报告》中指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十二五”期间必须重视和加快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蓝色农业”;2013年国务院首次专门就海洋渔业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16]。农业部牛盾副部长在解读文件时,也突出了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生产方针,科学合理布局,保障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健康发展[17]。

目前,我国在拓展海洋渔业增殖空间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獐子岛渔业已经有大部分虾夷扇贝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内养殖,目前所确权的深水海域可以形成每年5万吨以上的虾夷扇贝产量[18];长岛县自上世纪80年代即开展海参、虾夷扇贝、鲍等海珍品种类的底播养殖,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底播养殖基地,养殖水深达到40余米[19];荣成好当家开发苏山岛(领海基点岛)南部667平方千米海域进行海珍品底播养殖,平均水深约30米[20];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胶州湾20米以内海域进行菲律宾蛤仔、牡蛎增殖,增殖效果显著,目前年生产量达3 000~6 000吨/平方千米。

3 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迫切性

2013年,山东省渔业总产值1 482.8亿元,其中海水养殖的产值为749.0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50.5%。海水水产品总产量863.16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为456.64万吨,海洋捕捞业的产量为231.52万吨,海水养殖产量已经连续16年超过海洋捕捞产量[21]。2013年,山东省底播增殖面积22.90万公顷,产量178.63万吨,分别占海水养殖的41.89%、39.12%,大多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及沿海较大海湾潮间带滩涂和浅海,底播增殖已与池塘养殖、筏式养殖共同成为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然而,目前山东省底播增殖的发展也正在遭遇着资源和环境威胁。

3.1浅海渔业开发规模区域集中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山东省浅海开发90%的面积主要集中于沿海滩涂和水深0~15米等深线浅海,而水深15~50米外海浅海底面开发规模和比例很小或基本未开发[22]。目前,0~15米等深线浅海的开发面积为1 556平方千米,占总开发面积(1 668千米平方千米)的93.3%,基本处于饱和开发状态;15~25米浅海底面开发规模和比例较小;25米以深海域底面基本未开发。

表1 山东省不同等深线范围可利用的海域面积Tab.1The maritime areaenclosed by different contoursin Shandong province

3.2近岸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近50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鱼、虾、贝、藻、参”5次产业浪潮的接踵形成,我国海水养殖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然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养殖模式占地面积大、养殖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等影响海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加重[23]。赤潮、绿潮、水母、海星已成为频发性自然生态灾害。其次,我国的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用海活动频繁,对海域的需求旺盛,而围填海造地因其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成为沿海城市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填海造地给沿海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增加食物供给、吸引更多的投资、为城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等。但同时也永久改变了海域自然属性,破坏了海洋动力系统、导致了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海洋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遭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24]。

3.3浅海底栖渔业资源不断衰退

水深6~30米海域是我国刺参、鲍、魁蚶、栉孔扇贝、大竹蛏等底层高值经济生物种的主要产地,因多种原因,这些经济品种的产量和资源量下降严重。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产业化规模的浅海底层生物资源中,以蛤、牡蛎等低值种类为主,约占年产量的70%~80%,而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底层生物开发规模较小,海珍品和大型高价值贝类底播增养殖面积加起来尚不足蛤类的16%,开发拓展的潜力很大。以黄海北部底栖贝类魁蚶为例,现年产量约2万吨,若实施生态化开发,年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的约40万吨,可形成产值140多亿元,市场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近岸海域无序增殖面临的各种压力,应立足山东省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遵循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的趋势,积极规划沿海50米以深海域浅海底面开发战略,向开发不足和尚未开发以及常规管辖海域进军已成为新时代海洋渔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对调整山东省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结构,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和履行负责任国国际义务,发展碳汇渔业,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持水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以及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意义重大。

表2 山东省不同底质可利用的海域面积Tab.2The maritime areawithdifferent types of bottom materialin Shandong province

4 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优势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濒临渤海和黄海。大陆海岸线北起冀、鲁交界处的漳卫新河口,南至鲁、苏交界处的绣针河河口。滩涂水域广阔,水质肥沃,气候适宜,海洋初级生产力较高,海洋浮游动植物的丰度和广度都非常适合海洋经济生物的繁衍生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造就了山东沿海的生物多样性,水产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

4.1地缘优势,广阔的浅海底面空间

山东半岛临黄海和渤海,海岸线位居全国第二,海岸沿线岛屿众多,水域辽阔。拥有岛屿296个,岛屿岸线总长688千米;沿岸有海湾200多处,其中优良港湾70多处;近海海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与全省陆地面积15万平方千米相当,故称“海上山东”[25]。近海捕捞作业渔场总面积22万多平方千米,占黄海和渤海总面积的51%。

山东浅海底质主要由粉沙质粘土、粘土质粉沙、沙以及沙粒基岩四大类组成,以粘土质粉沙和沙为主,可利用面积分别为28 973.19平方千米、19 764.11平方千米,是比较理想的海洋农牧化基地,尤其适合多种贝类生长栖息,是全国著名的贝类产区。整个山东沿海的底质对于浅海底面的开发具有很大的适宜性。其中,山东省在粘土粉沙以及沙质的底质进行底播养殖面积占总可底播养殖面积的76%。

4.2资源优势,充足的海洋初级生产力

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根据食物链能流转移理论,估算资源量公式:

式中:F为潜在资源量、P为初级生产量、E为营养转换效率(取15%)、n为营养阶层的级数(分别取1,2,3)、有机碳与生物量鲜重之比为1∶20。

从表3可以看出,按照历史调查资料计算,山东省沿海海域初级生产力每年可以支撑2 110万吨的渔业资源量,其中进行浅海底面开发尚可支撑1 260万吨渔业资源(贝类、海参等)量;根据2007年相关调查资料,山东省沿海海域每年可以支撑5 290万吨的渔业资源量,其中进行底面开发尚可支撑4 060万吨渔业资源(贝类、海参等)量。因此,进行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尚有充足的初级生产力可以利用。

图1 山东省浅海底面开发沉积物分布图Fig.1Distribution patternof the seabed sedi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表3 山东海域初级生产力可支撑开发资源量统计表Tab.3The oceanprimary productiv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4.3产业优势,初见成效的工作基础

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做出向海洋进军的重大战略抉择,把依靠“科技兴海”、建设“海上山东”和开发黄河三角洲列为两项跨世纪工程;《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将渔业资源修复和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27];2005年山东省正式启动了《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划》,坚持资源利用和资源修复并重、资源保护和资源修复并重的原则,在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和限额捕捞制度、逐步压减近海捕捞强度的同时,通过人工手段,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近海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重建沿海和内陆湖库渔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8]。

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就开始进行增殖放流,增殖种类主要是中国对虾。1990年后逐渐开始其他品种的增殖放流活动[29]。《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划》实施之后,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开始出现。经过多年的努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设立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等人工修复手段对减缓山东省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势头、实现山东省渔业资源和生态逐步达到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下一步继续开展渔业资源修复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4人才优势,高水平的海洋科技研究团队

山东省海洋科技资源优势明显,是我国海洋科研力量的“富集区”及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海洋所、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国家和省、市级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0多所;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的大型科技项目和重要科研基地;建成了4个海洋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的创新联合体,成立了20家海洋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有3家国家级试点联盟,9家省级示范联盟[30]。山东省目前海洋科技人员已达1万多名,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总数约占全国的一半,中央驻地的海洋科研教学单位有15个,两院院士35名,博士生导师300多名,博士点50余个,硕士点130多个[31],海洋研究水平先进,科技力量雄厚。

图2 山东省浅底栖渔业资源开发产业带Fig.2The ground-fish fishery industrial belt of Shandong province

5 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

5.1划分山东省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产业带

依据根据山东省海域环境状况、生物区域分布、生产水平、技术支撑能力以及现有的区域和功能规划,将水深0~50米等深线范围规划为三个产业带:生态渔业利用产业带、生态渔业发展产业带、生态渔业拓展产业带。

5.1.1生态渔业利用产业带

生态渔业利用产业带为水深0~15米区域海域。该区紧邻陆地,大量的陆源物质补充和大气雨水沉降使该海域海水中营养盐浓度较高;水体的垂直混合作用较强,垂直方向上营养盐和温度分布较为均匀。附有植物、大型藻类可大量生长,初级生产力较高,平均在400毫克碳·平方米-1·天-1以上,年初级生产总量为270万吨有机碳,可支撑食植动物产量1 174万吨。

该区域遵循“护养为主、适度开发”的开发策略:控制0~6米水深范围海域的开发强度,适度开发6~15米水深范围海域;待增殖种类形成稳定的自繁群体后,采取轮捕轮作方式开发;在生态位互补的前提下,侧重优质高值种类的开发。采用的开发方式主要有三种:护养、底播增殖放流和构建人工鱼礁。

5.1.2生态渔业发展产业带

生态渔业发展产业带为水深15~25米区域海域,是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可达到的区域。该产业区一般为海底堆积平原,地形平缓,坡度一般为0.1‰~0.3‰,受海流的影响堆积速度较缓慢。生产力平均在300毫克碳·平方米-1·天-1以上,相对于生态渔业利用区较为偏低。生态渔业发展产业带已开发养殖面积为93平方千米,仅占可用面积的0.476%,底面利用率极低,可供开发的面积广阔。

遵循“全面展开、重点推进”的开发策略,以5年为一个阶段对底面进行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发,最终实现形成以自然增殖为主、人工增殖放流为辅的生态友好型可持续渔业发展模式。采用的开发方式有两种:底播增殖放流和构建人工鱼礁。底播增殖种类主要有:菲律宾蛤仔、虾夷扇贝、魁蚶、三疣梭子蟹等。人工鱼礁多为增殖型鱼礁,用于刺参、皱纹盘鲍、半滑舌鳎、牙鲆等。

5.1.3生态渔业拓展产业带

生态渔业拓展产业带为水深25~50米区域海域。生态渔业拓展区已开发养殖面积仅为19平方千米,占可用面积的0.07%,受限于生产水平,该区域底面利用率极低。基于生态渔业拓展产业带的开发现状,该区开发本着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以“试验为基础,试点为引领”作为发展策略,将底播增殖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开展可持续渔业研究与示范,为最终实现放牧性渔业奠定基础。

目前,在生态渔业拓展产业带拥有确权的开发海域主要位于长岛海域和荣成鸡鸣岛南部海域。长岛海域开展了虾夷扇贝、刺参、皱纹盘鲍等海珍品种类的底播增养殖;荣成鸡鸣岛南部海域通过投放大型礁体,构建人工牧场的方式,开展了刺参、皱纹盘鲍、海胆等海珍品养殖,并已初见成效。

5.2建立重点种类增殖示范区

在对山东省浅海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基础之上,根据不同海域的环境资源特点,将魁蚶、栉江珧、西施舌、栉孔扇贝、大竹蛏、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文蛤、毛蚶、刺参、皱纹盘鲍、半滑舌鳎、牙鲆、三疣梭子蟹等作为开发的重点,形成高值贝类增殖区、大宗贝类增殖区、海珍品增殖区、鲆鳎鱼类增殖区、蟹类增殖区五大重点特色区域,选划典型海区进行重点布局,兼顾资源多样性,以点带面,待形成良好的增殖效果后进行示范推广。

5.2.1高值贝类增殖区

高值贝类增殖区以魁蚶、栉孔扇贝、大竹蛏、栉江珧、西施舌等高值贝类的增殖开发为主,横跨生态渔业利用区和生态渔业发展区。建立魁蚶增殖区、魁蚶—栉孔扇贝增殖区、大竹蛏增殖区、栉江珧增殖区、西施舌增殖区,拟新增产量35万吨,新增产值50亿元。

5.2.2大宗贝类增殖区

大宗贝类增殖区建立在黄河三角洲区域与莱州湾区域水深10米以内并且适宜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毛蚶、文蛤等大宗贝类增殖开发的区域,开展大宗贝类的资源修复与增殖开发工作。建立菲律宾蛤仔增殖区、长牡蛎增殖区、文蛤增殖区、毛蚶增殖区,可新增产量30万吨,新增产值22亿元。

5.2.3海珍品增殖区

海珍品增殖区主要分布在庙岛群岛、莱州湾东北部区域和半岛北部。海珍品增殖区,以刺参与皱纹盘鲍的底播增殖为主,结合人工渔礁建设,可新增产量7万吨,新增产值100亿元。

5.2.4鲆鳎鱼类增殖区

鲆鳎鱼类增殖区位于渤海湾水深15~20米区域,重点开发半滑舌鳎、牙鲆等种类。建立半滑舌鳎增殖区、牙鲆增殖区,兼顾其他鱼类增殖,可新增产量5万吨,新增产值30亿元。

5.2.5蟹类增殖区

蟹类增殖区主要位于莱州湾东部、中部水深15米以内区域,重点开发三疣梭子蟹、日本鲟等蟹类的增殖,可新增产量0.8万吨,新增产值2亿元。

6 结语

实施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拓展山东海洋渔业发展,是缓解目前山东省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瓶颈的有效措施。生态化开发浅海底层生物资源,可以加速传统增养殖业结构升级换代,进一步有效利用黄渤海区域海洋空间资源,是发展海洋农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山东省可利用10年时间,规划开发浅海底层海域,使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增加28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增加590亿元,带动水产品加工、贮藏、流通业等相关产业生产总值增加近2 000亿元,在当前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率可达7%;新增就业30万人;最终达到开拓浅海渔业资源增殖的发展空间,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典型示范,建设资源养护型的渔业增殖新模式,引领海洋渔业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满足人类生活日益增长的蛋白需求,培养专业素质高的创新型海洋人才之目的,并能为我国未来人口增长所需要增加的蛋白质提供可靠的来源,经济、生态、社会意义均非常明显。

[1]山东海情[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秦宏,刘国瑞.建设“蓝色粮仓”的策略选择与保障措施[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0-54.

[3]傅秀梅,宋婷婷,戴桂林,等.山东海洋渔业资源问题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J].海洋湖沼通报.2007(2):164-170.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0-10-27].http://www.china. com.cn/.

[6]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大众日报,2010-12-29(A01).

[7]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8]徐冠华,邓楠,孙家广,等.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二)[J].中国软科学,2003(02):1-15.

[9]HILBORN R.Future directions in ecosystem 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A personal perspective[J].Fisheries Research,2011,108(2/3):235-239.

[10]杨宇峰,王庆,聂湘平,等.海水养殖发展与渔业环境管理研究进展[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2(5):531-541.

[11]徐绍斌.我国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开发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1991(7):1-6.

[12]徐绍斌.日本的资源生产型渔业的划时代意义及其开发概况[J].河北渔业,1986(02):1-48.

[13]廖振远.海洋水产农牧化的先驱——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4):296-299.

[14]崔凤友,马学信.保护水生生物资源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N].中国渔业报,2005-04-04(3).

[15]唐启升,朱作言,管华诗,等.专家致信中央领导建议实施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国家行动计划[J].中国渔业经济,2002(04):3.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府公告.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 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441008.htm.2013-03-08.

[17]人民网.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解读《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finance.people.com. cn/n/2013/0626/c1004-21982738.html.2013-06-26.

[18]宋京.獐子岛建成世界级海洋牧场[N].大连晚报,2011-11-30(B02).

[19]宋滨.长岛县已形成国内最大的海珍品底播养殖区[J].海洋渔业,1992(6):281.

[20]搜狐财经网.好当家:同意利用苏山岛以南未开发海域进行海珍品底播养殖[EB/OL].http://business.sohu.com/ 20080325/n256025784.shtml.

[21]山东省渔业统计年鉴[R].济南:山东海洋与渔业厅,2013.

[22]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成果——《山东海情》[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3]刘鹰,刘宝良.我国海水工业化养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渔业现代化,2012(06):1-9.

[24]于定勇,王昌海,刘洪超.基于PSR模型的围填海对海洋资源影响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41):170-175.

[25]王夕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26]朱明远,毛兴华,吕瑞华,等.黄海海区的叶绿素α和初级生产力[J].海洋科学进展,1993,(3):38-51.

[27]山东省人民政府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shandong.gov. cn/art/2005/11/14/art_3883_2407.html.

[28]海上山东.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划(2005-2015)[EB/OL].http://www.hssd.gov.cn/readnews.asp?id=12623.

[29]涂忠.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功能区划[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30]李乃胜.海洋科技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更“蓝”[J].中国农村科技,2013(11):66-69.

[31]廖洋,李相博,寇大鹏.以科技推动海洋产业全面发展——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登启[N].科学时报,2008-12-15(A2).

Strategic Vision of Developing Ground-fish Fishery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Zou Yan,Zhu Ancheng,Liu Guangbin,Liu Hongjun,Zheng Yongyun,Song Aihuan
(Marine Biology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Qingdao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Germ Plasm Resources,Qingdao266104,Chin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fishery situ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expand the fishery development space of Shandong province,becaus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shing industry at this stage,such as food security,exhaustion drying up of fisher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To develop ground-fish fishery resources and expand the fishery development space of Shandong a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easing the current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y.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has prominent significanceforadjustingfisherystructure,reasonablyutilizingfisheryresources,enhancing fishery profits and so on.

ground-fish fishery;fishery resources;resources development;Shandong province

F307.4

A

2095-1647(2015)03-0025-09

2015-05-20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课题“水产经济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评价”[2014-2016];山东省财政创新课题“鱼类耳石在建立种质评价技术体系中的研究与应用”;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4-14-049-ZH]

邹琰,女,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渔业,E-mail:qdyzszy@163.com。

宋爱环,女,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E-MAIL:zjusah@163.com。

猜你喜欢

海洋渔业渔业资源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及驱动机制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