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南山区稻飞虱防治方法

2015-10-26苏远忠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防治方法稻飞虱

苏远忠

摘 要 川南山区是我国农作物重要产区,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等粮经作物为主。由于气候条件、前期迁入虫源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川南山区稻飞虱发生率逐年上升,防治压力越来越大。基于此,针对川南山区稻飞虱发生的特点如稻飞虱的种类、发生频率、发生动态以及影响因素等,提出了控制虫源、综合防治、合理应用农药和建立气象预报模型等措施,为防治川南山区稻飞虱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稻飞虱;防治方法;川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2

川南地区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包括泸州、宜宾、内江等。川南山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600~1 400 m,海拔高差800 m左右。由于其地理的影响,导致其气候常年低温、多雨,适合稻飞虱等害虫的生长、繁殖[1]。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给川南上区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防治稻飞虱的发生、发展是当地农耕的重要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理念是减少、预防稻飞虱危害的重要方法[2]。

1 川南山区稻飞虱发生的特点

1.1 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的种类主要有2种: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主要的害虫之一,每年给川南山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川南山区由于种植一季中稻,而褐飞虱一般晚来,因此主要以白背飞虱为主,在2007年稻飞虱大灾害中,川南山区稻飞虱占95.5%。

1.2 发生频率

稻飞虱的发生频率具有爆发性的特点,据统计,稻飞虱的发生面积在2012年是1980年的20多倍。稻飞虱的发生频率逐年递增,发生面积也逐年增大[3]。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川南山区气候、地势的影响及不恰当的人为因素,造成稻飞虱的发生频率达到了令农民、政府极为担忧的程度。因此,减少稻飞虱发生的频率,是防治稻飞虱发生的重要因素。

1.3 发生动态

稻飞虱对川南山区水稻的危害主要在6月下旬-8月上旬,其动态如下:4-5月为稻飞虱迁入期,该期危害一般较小,5月下旬为川南山区稻飞虱的第一个高峰;6月为稻飞虱的扩张期,稻飞虱的数量急剧增加,川南山区一般发生2~4次的迁入期,与其他地区迁入期次数较多,因此导致稻飞虱数量较其他地区多[4]。7月为稻飞虱危害的高峰期,川南山区稻飞虱数量居高不下。8月为稻飞虱威海的终末期,一般地区稻飞虱数量开始下降,危害减轻,但川南山区由于地势原因导致危害仍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2 影响川南山区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

2.1 气候条件因素

川南山区属立体型气候,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该地属迎风雨带区,故多阴雨低温天气,种植的农作物同时具有坝区和高山的特点。近年来,由于气候多变,长期低温、多雨、寡照,自然环境不断变化,致使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加重发生态势。

2.2 前期迁入虫源因素

川南山区属于盆地、山区,稻飞虱不能过冬,因此导致稻飞虱数量的多少与4-5月迁入的虫源息息相关,迁入的虫源数量越多,则造成的灾害越大。虽然山区对于稻飞虱的迁入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然而由于其气候以及耐药性等因素的发生,造成了该屏障作用的减轻[5]。

2.3 人为因素

由于国家鼓励农民工外出打工,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在家务农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因缺乏防治知识,再加各种广告和农药经销商不负责任的推销,出现了很多防治用药的误区。例如,治病的药用来治虫,治虫的药用来治病。这样的不合理用药,会导致稻飞虱产生抗药性,最终导致稻飞虱逐年递增。有些农民为了增产,开荒种田,导致农作物缺乏营养,对稻飞虱抵抗力的下降。同时,不合理的采用耕种技术也是造成稻飞虱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3 川南山区稻飞虱防治措施

3.1 控制虫源、综合防治

由于稻飞虱不能在川南山区过冬,因此控制虫源成为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川南山区是虫源的主要产区,该地虫源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稻飞虱的控制。因此,国家提出“控制川南虫源,压低外迁虫源”的政策。在控制好川南虫源的同时,也要控制外迁虫源进入川南山区,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如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重点关注波及区,在穗期开展达标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才能彻底防治稻飞虱的发生,否则只能治标不治本。

3.2 合理应用农药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往往导致稻飞虱耐药性的产生。在20世纪,虽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但稻飞虱的数量要远比现在少,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上个世纪没有各种农药的滥用,因此不会造成稻飞虱耐药性、变异性的产生。因此,要对农民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讲座,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药物确切的作用,引导他们应用正确的方法防治稻飞虱的危害,还可以鼓励他们采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等防治稻飞虱的发生、发展。

3.3 建立气象预报模型

由于气象原因深刻地影响着川南山区稻飞虱的发生、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可以联合气象预报部门建立气象预报系统,对当地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指导当地农民针对相应的气候条件开展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的气象预报模型还可以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预警,发现不同地域稻飞虱发生的环境,这样可以提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

4 结语

由于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迁入虫源以及不恰当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川南山区农作物出现了很大的灾害,如近几年的水稻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纹枯病,稻瘟病都处于大发生趋势,其中稻飞虱危害较大。针对川南山区特定的气候条件、稻飞虱发生的动态,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控制虫源,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重点关注波及区,在穗期开展达标防治,合理应用农药,防治耐药性的形成以及建立气象预报模型,帮助当地农民针对相应的气候开展稻飞虱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农业厅.川南稻区稻飞虱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J].四川农业科技,2009(9):59.

[2]陈淑群,张梅,封传红,等.四川省稻飞虱发生时空动态和防控策略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3(11):26-29.

[3]马利,廖华明,封传红,等.2012年四川省稻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33):337-340.

[4]罗守进.稻飞虱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1(1):1-13.

[5]陈观浩,陈源,张雪梅,等.化州市近十年稻飞虱重发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J].昆虫知识,2010(6):1240-1244.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防治方法稻飞虱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分析果树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方法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西南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
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指数估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