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斜纹夜蛾性诱监测技术的应用和防治效果分析

2015-10-26程晓兵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

程晓兵

摘 要 通过斜纹夜蛾性诱剂与虫情测报灯对斜纹夜蛾诱捕试验效果比较表明,由于测报灯受周围光源影响比较显著,再加上一些不确定自然因素(如降雨、打雷跳闸等)干扰,斜纹夜蛾性诱剂的诱蛾量显著高于虫情测报灯的诱蛾量,更能揭示斜纹夜蛾在田间发生的消长动态,因此认为,性诱捕器能更好地对斜纹夜蛾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同时,性诱捕器的应用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一种绿色防治方法。

关键词 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器;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02

斜纹夜蛾,拉丁学名Prodenia litura(Fabricius),又名莲纹夜蛾,俗称夜盗虫、乌头虫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世界性分布。中国除青海、新疆未明外,各省(自治区)都有发生。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或土缝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并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斜纹夜蛾各时期形态特征见图1-图4。

它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甘薯、棉花、芋、莲、大豆、烟草及甜菜,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等近300种植物的叶片,间歇性猖獗为害。给当地的农作物产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繁昌县植保站近几年在繁昌县荻港镇设置了性诱监测点,对斜纹夜蛾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并将监测点的诱蛾量与测报灯诱蛾量做对比,明确了性诱剂对斜纹夜蛾性诱监测的防治效果[1]。

图1 卵       图2 幼虫        图3 蛹        图4 成虫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斜纹夜蛾C型诱芯及与之配套的夜蛾类通用型诱捕器(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20 W黑光灯管)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繁昌县荻港镇。

试验设计:试验于斜纹夜蛾发生期7-9月进行,试验设置2个点,并与虫情测报灯下数据作比较。试验期间每天记载各处理的诱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取了另一块未设置性诱捕器的田块与设置性诱捕器的田块进行卵量以及铃、叶为害程度的比较。

1.3 试验方法

在繁昌县荻港镇选择1块0.33~0.4 hm2蔬菜园作试验田,同时选择2块0.33~0.4 hm2棉花地,一块田不放置性诱捕器作为对照,另一块作试验田诱捕器放置在试验田中,分别放置3个重复,相距50 m呈正三角形放置,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 m[2]。诱捕器的放置高度比植物冠层高出20~30 cm(随着棉花的生长不断调整),在整个监测期间逐日记录诱获数量,每日查虫时间为10:00,记录数据,并将诱捕到的斜纹夜蛾杀死清理套袋;定期更换套袋,诱芯30 d更换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捕器与虫情测报灯诱蛾效果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性诱基点的诱蛾量明显高于虫情测报灯的诱蛾量。三代测报灯的诱蛾量仅为10只,而性诱捕器两个基点的诱蛾量分别达到了358只,691只,是测报灯的35倍,69倍,峰日最高诱蛾量两基点分别为测报灯的24倍,43倍。四代测报灯的诱蛾量为33只,性诱两基点的诱蛾量分别为369只,858只,是测报灯的11倍,26倍,峰日最高诱蛾量两基点是测报灯的12倍,25倍。可见性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显著优于虫情测报灯。

2.2 3个斜纹夜蛾性诱剂之间对斜纹夜蛾诱蛾效果差异比较

表2 各个斜纹夜蛾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诱蛾效果差异比较

发生世代 三代成虫 四代成虫

斜纹夜蛾诱捕器1 406 305

斜纹夜蛾诱捕器2 248 251

斜纹夜蛾诱捕器3 416 291

斜纹夜蛾诱捕器平均 357 282

虫情测报灯 6 29

从表2中可以看出,斜纹夜蛾诱捕器引诱三代成虫量明显高于四代成虫量,这与虫情测报灯下监测结果产生了矛盾。同时四代斜纹夜蛾发生高峰远不如三代明显,蛾峰日蛾量不高,这一趋势与田间卵及幼虫发生情况是比较一致的。

图5 2014年繁昌镇荻港线斜纹夜蛾发生情况

虽然每个性诱捕器之间诱捕蛾量有所区别,但是由于性诱捕器放置区域的不同,使得周围种植的蔬菜有所不同。因此,从图5中可以看出,对比3个性诱捕器诱蛾量发生峰期,发现3个斜纹夜蛾诱捕器重复间对斜纹夜蛾诱捕的发生峰期是一致的,表明性诱捕器诱虫稳定性较好。

2.3 性诱捕器与测报灯诱蛾高峰及动态消长情况比较

图6 性诱基点与测报灯诱蛾量对比

表3 峰期与田间发生吻合情况

调查日期 调查作物 百株卵量/窝 百株虫量/头

07-10 芋头 2.1 4.9

07-15 棉花 1.3 1.8

08-15 棉花 1.8 3.0

从表3可以看出性诱基点分别在7月6-18日,8月9-18日出现了2个明显蛾峰,而虫情测报灯仅在8月13-19日出现了一个比较弱的峨峰。峨峰出现的时间与性诱基点吻合。从表3可以看出,在峰期日田间调查,斜纹夜蛾的卵量和虫量都较高,可见性诱捕器下的蛾峰与田间发生是相吻合的。

综上所述,斜纹夜蛾性诱捕器较虫情测报灯诱捕斜纹夜蛾灵敏度高,峰期更为明显。

2.4 性诱捕器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

斜纹夜蛾发生高峰2~3 d后为卵发生高峰期,再过2~3 d为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此后10~15 d是斜纹夜蛾的为害高峰期。在7月22号和8月29号斜纹夜蛾的为害高峰期对棉田中棉铃、棉叶进行查看,放置性诱捕器棉田被害株率8.5%、平均百株虫量4.9头、平均百株卵量2.1窝,平均百株被害铃6.3个,平均百株被害棉叶12.6片;不放置性诱捕器的棉田卵量被害株率42.4%、平均百株虫量21.2头、平均百株卵量10.5窝,平均百株被害铃27.1个,平均百株被害棉叶31.2片。由此可见,不放置性诱捕器的棉田的被害株率、平均百株虫量、卵量、被害铃和被害棉叶分别是放置性诱捕器棉田的5.2、4.3、5.0、4.5、2.6倍。由此可见,性诱捕器对于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可作为一种绿色防治方法。

3 讨论

3.1 斜纹夜蛾的发生监测

斜纹夜蛾是全变态的昆虫,从卵经幼虫、蛹,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40 d,但斜纹夜蛾在田间发生世代重叠。斜纹夜蛾的发生动态与气象因素关系很大,是一种喜温性而又耐高温的间歇猖獗危害的害虫。各虫态的发育温度为28~30 ℃,但在高温下(33~40 ℃),生活也基本正常。抗寒力很弱。在冬季0 ℃左右的长时间低温下,基本上不能生存。斜纹夜蛾在长江流域各地,危害盛发期在7-9月,也是全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因此,由于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在诱捕器之间的监测结果高峰期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势基本相同,以7-9月为发生最严重的时期,可以预测预报斜纹夜蛾的发生情况,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3.2 斜纹夜蛾性诱捕器的监测防治效果

斜纹夜蛾性诱剂安装简单、放置方便,受光源、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小,灵敏度高,专一性强。使用成本比测报灯低,诱测效果明显好于测报灯,且峰次突出,有蛾天数多,能有效提高斜纹夜蛾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同时,性诱也是斜纹夜蛾良好的绿色防治措施。综上所述,该技术可作为斜纹夜蛾测报和防治的一种手段,很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容燕,李秀花,马娟,等.应用性诱剂对福建甘薯蚁象的监测与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2014, (2).

[2]陈方景,陈用东,陈关成,等.性诱剂应用于斜纹夜蛾测报的效果研究[J].蔬菜期刊,2010(3).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