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2015-10-26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

陆 平

盐城工学院

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人类的设计艺术史,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以人为本,这既不是某一段时期内的设计潮流,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喊出的口号,而是人与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决定的。

自1959年开始,服装设计教育逐渐被引入高等教育教学中,但由于经验不足和一些历史原因,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上,都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从创办至今为我国服装产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服装教学的改革也伴随着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变不断深化。

服装设计属于一项集艺术创作与技能操作合二为一的创作活动,具有实用性兼科学性的特征,设计的产品应适应人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非物质社会后,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来源于对人的自然生理性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逐步渗透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这种以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设计理念也要求我国服装教学摆脱传统的教学思路,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紧紧贴合这一设计理念,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服装的创作设计。

一、多重人文需求的服装艺术导向

在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对人的解释是这样的:“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即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宗旨。人文的核心思想即尊重、关心人的需要,以人为本。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有六个层次:生物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具有层次递进的性质,既包括人体内的生理需求,也包括外部的、社会的需求。既有生理上的满足也有精神上的调节。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天然性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特有的社会性需要。例如对知识的需要、对被人尊重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对实现理想的需要等。

服装是人体的第二层皮肤,是将身体社会化并赋予其意义与身份的一种手段,[1]服装设计是众多设计艺术门类中的一支,自开始出现便与人类社会发生着某种活动着的复杂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条件、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风俗习惯,使得服装内涵复杂,呈现服装艺术表情的丰富多彩。当今的服装设计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有高雅美妙的、也有追逐功利世俗的。我们很难用严格统一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当人们在某个情景中穿着合适的服装时会感到舒服自在,反之,若衣着不当时则会感到尴尬与不适。有鉴于此,服装不仅要达到服务于人类的生理及功能目的,还需在满足技术进步的物质要求的同时使人得到精神的愉悦。人的需求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服装设计需要从生理到心理重视人们的审美情趣及精神需求。服装产品建立在满足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之上,在服装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服装造型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观形式的张力表现,更应注重依据动静态人体舒适的服装结构与造型的吻合。浪漫的美学在艺术实践上,提出“当高技术和高情感达到平衡,生产和消费得到统一,使人从机器、金钱中解放出来,产销合一为人进行美的创造时,就会在更高的基础上向古典美学回归。总之,充满人性的个性,必将缓冲人与社会、人与机器、人与人的矛盾”。[2]这段看似深奥的话,对于服装设计教学就是从过分强调功能或是过分强调装饰的极端中走出来,使服装产品能够成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设计,按照人的需要使人不再被动地适应服装,达到从精神层面调节身心的目的。

二、科学人文思想与服装艺术的呼应

现代设计既不是纯工程技术的发明,也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它是一项融合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创造性设计活动。科学技术解决实用性问题,艺术创造解决美的问题。

服装设计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不仅是一种技术实践活动,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人文主义的内涵包括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及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服装艺术的人性化设计首先要满足对人生理层次的关怀,而这一点必须建立在科学和系统的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必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动机及穿着时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等,使穿着者与服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服装在造型、质地、色彩、结构及尺寸等方面与环境及社会需求吻合。

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 “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3]这句话道出了在一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艺术创作都是对宇宙的探索和人类社会创造性的认识的结果,都是以人为本,都是发现真、善、美的规律性的活动。服装设计应遵从时代的要求,尊重科学的理性要求,结构合理便于加工,符合现代化大工业批量生产的要求,充分反映出其“工艺美”“材质美”“结构美”的特征。

三、自然人性化的心理诉求与服装艺术的交流

所谓交流即是在形式组合关系中的一种动态的交互关系。有动作的发出者也有动作的承受者,内在的因果联系使相关形象结合在一起。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是设计艺术发展的永恒主题。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发觉了物的精神功能,这种无意识的朦胧的人性化设计状态是对生命力的赞美与表现。16世纪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运动,尊重并关怀人性、人的存在及价值成为西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核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使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有了更深入的内容。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非物质社会后,人性化设计在对人的自然生理性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的同时,发展了对产品使用过程中体验到有机形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得产品设计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当历史的巨轮进入了新世纪时,人们身处高楼铸就的城市森林中,面对冰冷的金属构件和混凝土构筑的环境中,越来越排斥现代工业文明塑造的活动空间,渴求呼吸弥漫着自然生趣的人文气息。

自然的人性化设计是温馨的,充满自然生态情趣的,犹如植物那样充满活力。自然的人性化设计丢弃了现代主义设计中刻板的几何形态,富含生趣和浪漫。人类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也是构成人们生活的天地,对自然的咏唱赞颂是为了与自然保持合和、和谐。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说 “人们抛开经验而去追求一些出于想像的体系时,永远会陷于错误。人是自然的产物,存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出自然,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人的精神世界想冲到有形世界的范围之外,仍然是徒然的空想,它总是不得不回到这个世界里来。”[4]对于服装艺术而言,霍尔巴赫的观点的确很有道理,我们不是生活在抽象的世界中,对于服装艺术的感悟只能源于自然。千姿百态的自然形态是艺术的原生态,只有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一切的创新与创意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在流行时尚中,缺乏对自然直观感悟的服装设计矫揉造作、乏味、干瘪或牵强附会,这都说明人的生存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自然天性中的和谐因素更适宜人性。

我国现代服装设计早已摆脱中国历史上宋明理学创造的人生哲理:“存天理,灭人欲”的束缚,思想的解放引起的观念更新,使服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代服装设计应关注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追求设计的生活本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走向。面临资源的无节制消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人的身心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向往大自然的美妙与纯真。人们希望获取鲜活的自然感受的服装代替程式化的设计,呈现自然肌理的服装材质能够唤起人们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强烈愿望。如Chanel 2015春夏时装发布秀场中,设计师运用大量的仿真花卉缀于该品牌经典的格呢外套上,整场秀散发出清新舒适的自然气息。又如Issey Miyake 2015秋冬时装秀,在一组经典的Miyake褶皱服装上,设计师运用了蒸汽拉伸的技术,将大地和森林色调的色彩注入到带有纹理的黑色面料中,整件服装像蜂巢般垂挂或包裹在人体上,非常美丽,体现了回归自然的人性化诉求。

四、结语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包含了物质和精神的不同层面。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设计,通过产品的创新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需求,这也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能够使人们从单纯性物质消费转向精神和情感的满足,使人的消费活动更具情感色彩。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的过程,给学生传递“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运用这一理念引导学生了解:服装样式设计及结构设计应以满足人体穿着的舒适为出发点,同时也应尽量考虑满足部分特殊人群的实用功能。服装结构设计应科学合理便于加工,符合现代化大工业批量生产的要求。服装造型细节的设计充满自然生态情趣,引导学生们从自然界中寻求灵感,将自然生物的色彩、纹理等引入到服装设计中,使作品富含生趣和浪漫。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服装设计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借鉴。

[1]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M].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2]诸葛铠.艺术十讲 [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77.

[3]何新闻.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

[4]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30.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