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

2015-10-26皋艳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政治性思政政治

皋艳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

皋艳
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政治性、文化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属性。其中,政治性是目的性的体现,是其本质属性;文化性,内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基本属性,是其有效“化人”的基础。政治性和文化性互促互进,政治性统领文化性,文化性突显政治性,两者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通过坚守政治性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彰显文化性以提升其实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文化性互促互进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它兼具政治性和文化性,“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1]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应通过坚守政治性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彰显文化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政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就是本质,是最能体现一事物、并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属性。政治性,在高校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贯彻始终,是高校思治教育的本质。

从概念角度解读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其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大学生心理内部矛盾,使其养成符合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2]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概念,“政治性”是其内在的规定性,明确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等都有鲜明的“政治内涵”: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是进行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和价值指向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表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从高校思政教育所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看。高校思政教育是包含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系统,在诸多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的施教者根据社会主义要求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和“现状”——教育对象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里的“要求”实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现状”是指大学生现实的政治素质,两者的矛盾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矛盾解决的关键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其实质是让青年大学生接受我党所倡导的政治理念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中。所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矛盾体现为政治性。

从实践运行来看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这里的“政治性”不仅仅是指其政治性质——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活动的根本区别;而且同时指政治行政,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唯一由我党直接决定教育内容,并且明确要求各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直接组织教学活动,保证高校思政教育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一致、同步。所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运行具有政治性。

综上可见,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它是通过对青年大学生施加政治影响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其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文化性:内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

文化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基本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源于文化,它与文化同质相生,并以文化形态为载体,具有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高校思政教育本身就是“文化育人”的过程。文化“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文化”。[3]它内蕴“人化”和“化人”:一方面,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愿望、需要、目的对象化,创造出一个人化世界;同时,这个人化的世界又作为既在的外部环境作用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引导个体能够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体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过程。”[4]而思想观念、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等是文化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与之具有共性,从运行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要求、规范准则内化为大学生个人的内在意识,实质就是推进个体按社会要求“人化”,是以“文”化人的文化活动。

文化,作为外在的“文化场”,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等都深受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化的印记: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目标的设定是根据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并且与时俱进于社会文明的发展;最为显著的是教育内容,是直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宣解和传播,本身即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施教主体以人类当下最先进的文化教育、影响客体,引导客体在政治观念、规范准则方面认同、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导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

文化当中的思想政治性因素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直接来源。高校思政教育可充分运用文化内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化人”于无形。事实上,作为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的思政教育资源,文化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就已成为统治者的教化工具——统治者有意识的将道德教化、德性培养内蕴于文化教育、文化现象,运用文化达到教化的目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儒家的支持: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文化修养著称的儒家事实上成为统治者教化人们服从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显性文化背后的隐性思政教育素材挖掘出来,通过文化的传播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和教育,在文化中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润物无声地达到教化目标。

所以,文化性,是高校思政治育内在的基本属性。一定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它以培养具有特定政治素养的“社会人”、“政治人”为基本取向,是特殊的“文化化人”。

三、辩证统一: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性与文化性

政治性,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属性;有效“化人”的文化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属性,两者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政治性统领文化性。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于事物的本质属性。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性明确规范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以政治需要完善育人的文化目标和任务。在我国现阶段,就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突出其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在信念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实践中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彰显文化性。要借助于文化性来突显政治性,将政治性隐于文化性之中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坚守高校思政教育政治性的同时,遵从文化教育的规律,发挥其内具的文化性的教化作用,在施教中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有机运用和拓展以充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蕴,发挥文化的辐射性、“柔性”和渗透性,以优化“输”的进程,达到文化化人的目的,来实现凝聚人心、提升认同的“硬”的政治功能。

最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政治性和文化性要互促互进,政治性予文化性以方向的统领,文化性予政治性以人文的内涵,不可偏废。但必须正视的是,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分离,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客观存在。或是片面突出、坚持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有意无意忽略了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含量,单一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呆板、单调化教育方式和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仅成了党的文件、政策的转述和空洞的说教,连带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也受到人们普遍的质疑。或是有意无意地“价值中立化”、“价值无涉化”,片面高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抽象化其人文关怀,淡化甚或否定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性,这种去政治化的结果就是给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可乘之机,苏联的解体就是惨痛的教训。

四、协调“政治性”和“文化性”,提升高校思教育的实效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应在实践工作中正确处理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关系,不可因强调政治性而忽视文化性,也不能因关注文化性而淡化政治性。

首先,要坚守高校思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服务于政治性,受政治性的统摄。对政治性的坚守就是对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坚持。在当代中国,社会日益多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深挖其内在的文化性,生动教学内容、灵活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但必须谨记的是所有的这些尝试与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吸引力,是为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是为了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切不可为“笙”而忘“鱼”,彰显了文化性却忽略了政治性。

其次,要从文化的角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对政治性的坚守并不意味着是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饱含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等等思政教育人性化的排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必须认识到,现当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体系的调整,物质利益的多元化引致思想认识、文化观念上的多元,信念混乱、价值冲突、道德滑坡等乱象也已影响身居“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传统的“思想主导型”、“政治主导型”的思政模式已难以有效发挥育人作用,理应谋求突破,要长袖善舞运用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借力于文化路径,在文化建设中挖掘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于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最后,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现政治性和文化性的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坚持“两点论”,就是肯定政治性、文化性只是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分类、阐释,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两者要相依相促,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坚持“重点论”就是突但在地位上,政治性与文化性显然并不等同:政治性作为本质属性,必然居于统治、支配地位,文化性是内在基本属性,必须要服务、服从于政治性,处于从属地位。

总之,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现当代中国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与文化性不可偏废,要以政治性引领文化性的方向,以文化性实现政治性的目标,将两者辩证统一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以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

[2]李艳.文化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追求[J].大学教育科学,2012(6):8-13

[3]赵忠德.文化的定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8-21.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政治性思政政治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