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平凹《秦腔》的方言土语及文化意蕴

2015-10-26马英群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秦腔贾平凹

马英群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



贾平凹《秦腔》的方言土语及文化意蕴

马英群
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

摘要:文学作品的价值与语言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这部小说大量运用了陕西商州地区的方言土语,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表现了小说的主旨。这部作品的最突出与精彩的地方就是它的方言土语,作者运用的商州方言给小说增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作品,本文分析了《秦腔》中方言土语的具体表现以及他们所呈现出的审美价值,通过方言土语再深层次地探讨其蕴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方言土语文化意蕴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贾平凹是我国文坛上著名的探索型作家,他的作品大多选取农村题材,他的长篇小说《秦腔》也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与他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贾平凹生长于陕西商洛市商州区的棣花街,作者也是以这个地方为创作生活原型的,用一种清新从容的文笔、真切可感地叙述了陕西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陕西独特的戏曲艺术秦腔在这部小说中是一种精神意象,这种精神意象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另外作者还运用了清明上河图般的散点透视法,将中国当代农村最为真实的生存状态给描述了出来,通过这些,作者表达了自己深厚的乡土之情与深沉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表现出作家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创新。

《秦腔》这部小说的内容主要是描写了一些鸡零狗碎的日子,写了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并采用流年式写法。这部长篇小说与传统长篇小说有些区别,传统长篇小说以跌宕曲折的情节取胜、极具戏剧性,而这部小说采用的是散文化的叙事结构方式,续写了乡镇生活中的一些婚丧嫁娶等琐屑的事情,展现了这个地区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状态,同时凸显了中国城市化过程对于中国乡镇传统文明的冲击。这部小说虽然写的都是非常琐碎的小事,但是读来却是非常有条理的、充满了生命力。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小说中张引生对白雪的暗恋;清风街道的管理;夏家人的事情;戏曲秦腔的衰败。这四个故事情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渗透,表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生活。陕西乡村文化的代表与意象就是秦腔,小说描述了以前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落,虽然已经渐渐地衰落,但是依旧有不少人喜欢它,并为了保护它做出了努力。[1]

二、《秦腔》中的方言土语分析

(一)民俗生活中的方言土语

生长于秦地商州地区的贾平凹具有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将秦地淳朴的民俗风情给展现了出来,展示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方言土语,主要表现在秦地人民的风俗生活中,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分析下民俗生活中的方言土语。

词汇是有生命的东西,他有着人类的情感与性格,在特定的语境与环境中表现着人们的情感,贾平凹的作品《秦腔》就是这么一部作品,具有生命力的方言土语蕴含了民间民俗风情,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词汇与生活经验和心理状态、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只有熟悉充分把握某种语言词汇的内在蕴含,才能更加真实真切地将现实生活中场景与历史场景重新展示出来,进一步表现出人物的形象与心理状态与情感。作者因为生长在农村地区,所以他在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农村民间的语言特色,语言侧重于乡村民间的日常生活语言,再加上他对民间词汇进行了搜集、锤炼与实际应用,他的小说中表现了一种独特的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与审美倾向。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大量使用了关中地区的流行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有些粗鄙,但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意义深长,下面我们就举一个具体的实际例子来做一个解说,《秦腔》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梅花说:“停电了,电又停了!”立时黑暗中一片寂静,大家都在原地不敢动。梅花在划火柴,在找煤油灯,喊:“翠翠,把厦屋墙窝子里的煤油灯拿来!”

这是六间屋的大院,曾经是青堂瓦舍,土改时院子中间垒了胡基墙,将四间分给了贫农张拴狗,两间留给了俊奇家。

在正常的语境下,厦房一般是指高大的房屋,但是在商洛山地厦房的含义却有所不同,商州地区一般是把一边施椽的厢房称为厦房或者是厦屋,但是厦的读音为“sa”声调为一声,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房子一般建在正房之后,处于院落中心地带的一侧,依靠着院墙站立着。院落的院墙采用的是黄土,进行多次夯打而建成的,屋墙一般采用的是砖头或者是胡基,厦房具有:“一面流水,没有屋脊”的特点,是陕西俗语中所说的“陕西十大怪”之一,这种房屋的建造主要运用的是商州地区土质的特点,商州地区的土质黏性非常强,因此所砌的土墙承受力很强,不需要立柱或者是大梁,节约了材料与地基,做到了因地制宜,记录了陕南地区人们的生活境况,房屋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儿孙辈一般住在厦屋里或者是将其作为储藏间堆放杂物,长辈老人家住在厦屋前面的正房内,也称为上房。[3]

(二)饮食文化中的方言土语

中华民族文化可以被看做是吃的文化,许多小说中浸润着浓郁的“吃”文化,“吃”文化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小说《秦腔》就有多处提到了饮食文化,提到了陕西许多的名小吃,这些小吃也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当地民众对于“食”文化也是非常推崇的,《秦腔》中就有关于记录秦地饮食文化的片段,下面我们来摘取一小段对其进行分析。

邱老师说:“秦人喝的是烧酒,吃的是锅盔夹辣子,一是不冷二是耐饥,说走就走,兵贵神速,而南方的国家扎下营了才洗菜呀,淘米呀,饭还没熟,秦国兵马已经杀到了。”

夏雨是第一二天露明就之西街自家报喜,白雪娘立即烙了一张两指厚的锅盔,三尺花布,三斤红糖,二十斤鸡蛋赶了过来。

这个小片段中的关键方言词是“锅盔”,锅盔是关中地区一种饼食,用麦面烙制而成,这饼看起来很像锅盖,饼的味道非常醇厚、也可以切开存放,因此这种饼可以外出随身携带,当做干粮来充饥,这种饼的制作工序不复杂也非常普遍,锅盔制作时的面是非常硬的,需要在大锅中进行慢慢地烤制,锅盔吃法较为随意。可以夹菜吃、可以配菜吃、也可以只吃锅盔,上述的例子就是锅盔夹辣子的吃法,这种吃法在陕西也称为“咥”,表示吃锅盔时是狼吞虎咽的、非常尽兴,吃完之后浑身都是劲儿,还有耐饥耐寒的效果,吃法里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这一地区人们在贫穷年代对于吃饱饭的渴望,也蕴含了秦地人民对祖先功绩的自信。锅盔夹辣子中的辣子吃法与其他地区不一样,关中地区的辣子一般是“油泼辣子”,油泼辣子既能作为一道菜,也能拌面条、配馒头吃。[3]

三、《秦腔》中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一)展现秦人顽强崇高的人格

《秦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秦地人民的性格与崇高的人格,秦腔是一种原始而有生命力的戏曲艺术,是戏曲的鼻祖,承载着秦人的敦厚与慷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秦腔中所蕴含的秦人顽强崇高的人格。秦腔的出现有其地域历史背景,历史上的秦地具有激昂、粗犷的大气,也是历史上儒家文化的生存环境具有秦地独特的特质,而这里人们性格结合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人们性格,从而形成了一种温良敦厚、既豪放又灵动的性格,他们虽然厚重但是不缺乏灵动、灵动之余又没有轻浮的表现,体现了一种中庸的思想。秦腔中的著名戏剧《辕门斩子》表现了杨延景复杂矛盾的心理,但在最后的关键场面前他还是表现出了忠孝与公正相结合的中庸思想,秦腔的其他许多名剧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将戏剧中的人物性格表现刻画得十分生动并独具魅力,秦腔的唱词中所运用的手法,说明了秦腔中所蕴含的豪放与内敛的中庸结合意识。[4]

(二)多元地形下秦人的生命生活意识

秦地多元化的地形塑造了秦腔的艺术性格与特质,秦地北部多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中部有土壤肥沃的关中平原,陕南则河流蜿蜒盘旋,山间盆地穿插其中,这种多元化并且复杂的秦地地形给予了这种艺术独特的魅力。秦地人们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需要找到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发口,进行自我激励,秦腔采用的是吼的艺术,这种唱法强烈地冲击着秦地人民的神经,让他们感受到生命意识,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食粮,并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比如,秦腔的名剧《赵氏孤儿》就表现出了矛盾复杂的情感与劳苦环境下的受挫感,还有《铡美案》中的对于陈世美的仇恨与对秦香莲的同情等,都使个体产生了共鸣。从戏剧作品中所激发的情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也同时能引起后代读者的共鸣,秦腔表演与情感流动是双向的。秦腔同时表现出了一种地方风情与风俗,秦腔有北方的粗犷大气,也有南方的灵动秀气,将秦地的霸气庄严与灵动本性流露出来,秦腔融合了陕西各个地区的社会风气与民风,既有陕北地区的强悍、也有关中地区的淳厚、陕南地区的勇猛等性格特征,使得秦腔在陕西的各个地区达到了审美上的一致性,满足了人们对于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也体现了不同地域人们在戏曲艺术上的共鸣。

四、结语

《秦腔》这部小说是一部非常好的乡村题材的作品,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其独特的方言土语,以及通过这些方言土语所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内涵,这部小说从多方面对陕西商州地区的方言土语进行了描述,最主要的是民俗生活与饮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方言土语,这些方言土语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也表现出了一种深刻地文化内涵,将秦地人民的性格与生命意识充分表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杨剑龙,李伟长.“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论《秦腔》的叙事方式与情感表达[J].江汉论坛,2005,(12):117-121. DOI:10.3969/j.issn.1003-854X.2005.12.030.

[2]王麦巧.秦腔·秦声·秦韵秦风·秦俗·秦情——由《秦腔》透视贾平凹作品中方言的审美价值[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2):28-30.DOI:10.3969/j.issn.1008-8024-C.2011.02.010.

[3]李时薇.贾平凹小说《秦腔》方言土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蔡睿.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J].新西部(下半月),2009, (3):98,100.DOI:10.3969/j.issn.1009-8607-B.2009(3):71.

[5]向立.浅析《秦腔》中的“眼”与“魂”——疯子引生[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57-57.

猜你喜欢

秦腔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宁夏现代秦腔“三部曲”的实践意义
“反思”中的自由践行——我排秦腔《狗儿爷涅槃》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那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李世南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贾平凹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