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承接产业转移钻石模型”的视角

2015-10-25邱小云彭迪云

学术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赣南集群

邱小云,彭迪云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承接产业转移钻石模型”的视角

邱小云,彭迪云

承接产业转移是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在以往的产业承接过程中,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存在产业集群少和技术创新不足、转移产业对本地的根植性差、破坏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与提高就业不平衡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文章重点以江西赣南为例,改造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而构建了“赣闽粤承接产业转移钻石模型”。该模型中主要包含对外开放和市场发育程度、生产成本、市场需求、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政府等6个主要因素,同时社会文化作为辅助因素对上述有关主要因素具有间接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产业转移;影响因素

一、引言

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改革开放以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细化实化《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科学谋划原中央苏区及周边地区振兴发展,国务院又于2014年3月批复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意见》所指的原中央苏区主要包括江西赣南、福建闽西、广东粤东北为主的一些地区,重点是赣南。《规划》所明确的范围包括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及抚州市、上饶市、宜春市、萍乡市、鹰潭市的部分地区,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及漳州市、泉州市的部分地区,广东省梅州市全境及河源市、潮州市、韶关市的部分地区。

在《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的捷径,但在以往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重引进轻服务、重GDP轻环保、先破坏后治理等问题十分严重。在面对新机遇时如何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又能实现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哪些因素是影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本文重点以江西赣南为例来探寻破解上述问题的答案。

二、文献综述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过程[1]。承接产业转移是转出地区转移产业的同时转入地区相应的对接活动。关于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已经较为丰富,如江霈[2]从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内部动力机制以中国区域间工业部门结构特点为基础,研究了在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下中国特色的区域产业转移多重动力机制;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空间地理因素、要素流动因素和产业集群。但是笔者只是以衰退性产业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与现在新一轮的承接扩张型及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桑瑞聪、刘志彪、王亮亮[3]使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利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312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得出的研究结果是:要素成本、市场需求、集聚外部性、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企业规模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而靠近国际市场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对内投资的主要动力。张继焦[4]将影响东部企业转移的因素归结为:资源和要素成本、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拓展、高铁网络和企业自身的考虑;而影响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归结为:良好的机遇、政府政绩要求、优惠政策和中西部城市群对产业转移的带动作用。上述文献都是从产业转出地为出发点探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而从产业承接地为出发点研究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少。其中,张孝锋等[5]对江西作为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陈军红[6]基于引力模型,对江西省各地市的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评价。但上述文献都没有基于转入地考虑影响产业承接的因素。韩艳红[7]对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归结为要素资源、市场潜力、产业配套能力、技术研发水平和地区发展水平,但是该文献把影响因素仅归结为上述5个因素显然是欠缺的。例如在新一轮的承接产业转移中,很多地区已经不把资源型产业作为重点引进或者根本就不引进。此外,上述文献中影响因素的来源似乎只是理论上的归纳,没有“接地气”的迹象。产业转移与承接是一个系统工程,真正要搞清楚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采用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比较合适:即先搞清楚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入手,搞清楚哪些是主要矛盾,进而真正找到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三、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注重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升级

在以往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梯度低的原因,多数承接地盲目引进东部的环境污染型产业,由此付出的代价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日益枯竭,难以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升级。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8]。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由于位置相近而共享基础设施,可以形成同一产业或供应链上成员间的技术创新氛围,有利于新技术在整个集群内扩散。因此,培育产业集群可为引进高技术或技术梯度高的企业打下基础,高梯度技术企业也愿意来像赣南等中西部地区落户安家。根据《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见表1),目前江西的产业集群数量为48个,远远低于江苏(678个)、山东(661个),并且低于中部地区的河南(177个)、湖南(105个)和湖北(105个)。如江西赣南的产业集群数量只有9个,主要集中在钨、稀土、氟化工、脐橙等四大产业。因此,赣南等中央苏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务必走培育产业集群和对原有产业集群进行升级之路。产业集群多了,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可减少企业转移后由于技术不配套而带来的不适应感,对东部沿海地区技术梯度高的企业就越具有吸引力,承接的产业质量就越高。

表1全国三大区域产业集群数量表

(二)转移产业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根植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根植性是指市场、社会体系支持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产业发展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有关。承接地对所承接的产业往往寄予很高的期望:增大经济总量、解决就业问题、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但是,有一部分转移企业在承接地短短滞留几年后又转移到别处,原先的承接地仅仅是该企业迁移的一个驿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该转移产业或企业对承接地的根植性差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特别是从内源性产业集群中转移过来的企业,由于它们对原来的产业集群内环境及文化的依赖性较强,转移到承接地后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较难融入承接地的文化。不论是哪一种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最终都要回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上来,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市场,形成深深根植于本地的产业才是最重要的[9]。如赣南、闽西和粤东北是一个以客家人聚居为主的地区,客家人崇文重教、崇信风水,在汉族中有不同于其他民系的特质。崇文重教的传统一方面使客家文人辈出,另一方面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盛行,市场意识淡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较难接受新鲜事物,这会造成转移过来的企业处于尴尬的境地。而赣南是人口中超过90%为客家人的地区,因此,引进对客家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和认同感的企业,同时扩大开放力度,显然可以增强转移企业对赣南地区的根植性。

(三)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

在以往的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是环境污染型、资源消耗型产业,这种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让承接地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意见》中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以赣南为例,赣州是赣江的源头,安远的三百山中的东江是香港饮用水的源头,其生态保护有着较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产业承接中,应以生态保护作为甄选转移企业的指标之一。从宏观上看,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压力依然较大,在大环境下赣南应该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使赣南等地区依旧保持青山绿水。

(四)在解决就业问题中注重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对于承接地一般具有就业扩大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但是针对具体产业而言,上述效应的大小又有所不同。如果引进的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则对承接地解决就业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会引起承接地的环境污染及结构不优化问题;如果引进的是技术密集型或资源深加工型产业,则可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但是解决不了就业问题。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人口基数大,就业始终是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保持优化经济结构与解决就业的平衡,是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难题。目前,针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引进的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应该思考优化本地经济结构,以给经济的后续发展增加新动力。

四、赣闽粤承接产业转移钻石模型构建

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是哈佛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用以评价一国产业竞争力的模型(见图1)。钻石模型有四个主要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会和政府是两个辅助因素。钻石模型是用来评价一国或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模型。企业做出迁移的决定,最根本的目的是想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10]。企业的整体构成了产业。因此,可以认为某地的产业做出迁移的决定,其主要的目的也是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钻石模型实质上也适用于评价产业承接地对承接产业的竞争力发展壮大的影响因素。因为承接后的产业的竞争力若是提高了,则说明钻石模型中的某些因素比迁出地更优越;相反,则说明承接地的相关因素比迁出地更差。

图1钻石模型

不过,考察钻石模型的理论来源可以发现,钻石模型只是迈克尔·波特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产业调研后的成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虽然有可借鉴之处,但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现实提醒学者不能简单套用钻石模型,特别像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那样特殊的地区,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竞争力极低。如江西赣南,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关于公布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的说明》,江西赣南有11个县市属特殊困难县市,因经济基础的影响,该类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比其他地区具有特殊性。赣闽粤其他原中央苏区也是这种情况。因此,应该结合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具体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目标、所面对的问题构建适合于评价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模型(见图2)。

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划分阶段理论,认为人均GDP处于1240~9300美元为工业化阶段。其中,人均GDP处于1240~248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处于2480~496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而人均GDP处于4960~93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江西省2011年人均GDP为4024美元,赣州市2011年人均GDP为2472美元(见表2)。原中央苏区所在的赣州市、吉安市和抚州市的人均GDP处于江西省后列,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段。该时期应该大力培育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扩大经济的对外开放度。根据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阶段、承接产业转移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国家对赣南等中央苏区的发展目标,构建了政府、当地文化、对外开放与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生产成本、市场需求、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等变量,最终形成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钻石模型。

表2 2011年江西省各市人均GDP

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钻石模型中,对外开放与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生产成本、市场需求、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等几个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为核心(之间用实线表示)。而政府(就业)可以直接促进对外开放与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但是对市场需求、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只有间接的影响作用(用虚线表示)。当地文化对对外开放与市场发育程度、市场需求、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具有间接的影响,对生产成本没有影响。

图2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钻石模型

五、基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钻石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

在中国的产业转移与承接过程中,政府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贺曲夫,刘友金[11]的研究结果得出东部地区政府对产业转移干预的“行政区经济”效应、财税分权制度产生的产业转移阻滞效应、对原有产业的“留恋效应”等是东部地区政府对产业转移施加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政府对东部产业承接的饥渴促使它们把招商引资成绩作为各界各级政府执政的主要业绩。例如在富士康西移的过程中,成都市与重庆市政府为使富士康于本地落户,成都市仅用77天时间就将厂房建成并交付使用[12],足见政府在产业转移与承接过程中的作用。在“一五”和“三线建设”这两个不同时期的产业转移中,政府起着产业转移完全主导者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后的东部产业转移中,政府的作用依然比市场作用大。政府在产业转移与承接中持有的财政、土地、税收等政策权力,对促使产业转移与承接起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二)当地文化

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承接地的包容性、市场意识、与转出地的风俗与语言的相近性等文化因素对承接产业的稳定性起着潜移默化的加固作用。改革开放之初,东莞承接了较多来自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产业,这种现象跟东莞和上述地区语言、风俗相同有极大的关联性。文化相近使转移企业对承接地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投入生产与研发,加上承接地的成本低廉、优惠政策以及接近市场等优势,可以迅速增强转移企业的竞争力。赣南、闽西、粤东北等原中央苏区大多数是客家人,与海内外的客家人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保有共同的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意志。因此,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可以充分挖掘“天下客家为一家”的团结精神,努力做好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国家和地区客家客商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充分利用赣闽粤客家文化对客家客商的维系作用,加快客家客商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产业转移。

(三)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承接地的经济发展良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人们的购买力较强,市场需求就越大,对产业转移企业越具有吸引力。同时承接地的产业承接又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总量增长。承接产业转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障承接产业转移所需的生态承载力的持续供给。不可否认,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中,多数是资源消耗型或环境污染型产业,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只不过是负面影响的程度在各地的轻重有所区别。尽管中西部地区也在极力主张承接高新技术产业,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沿海甚至发达国家也还是高梯度产业,虽然有可能向部分科技、政策环境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转移,但就目前中西部的产业发展状况来说,所承接的产业大部分还是非高新技术产业。非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生态容量作为发展空间,因此生态保护就成为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并且培育其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态保护得越好,生态承载力越强,承接地所承接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同时,它也是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之一。

(四)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

在以往的产业转移的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承接地的产业配套能力成为产业转移后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产业配套能力除了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发展之外,技术的配套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部分。随着全球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相关技术的配套越来越重要。技术配套涉及到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及质量,人才培训机构的多寡,产业集群数量的多少,以及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专利数量。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加快技术传播的速度,完善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发展,扩大技术传播的半径,使技术向多维方向扩散,最终形成技术创新的氛围。

(五)对外开放与市场发育程度

在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承接地,政府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着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把原本属于市场管理和完善的事项交还给市场的管理机构(如行业协会)组织管理。政府致力于完善投资与产业成长环境,与世界或国内500强交流与沟通,为500强对承接地的产业转移牵线搭桥;同时在承接地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具有较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较低的金融信贷市场限制、较快的资金付款速度、较稳定的市场需求,而且合约不安全性对企业造成的道德风险小[3]。在现有的全球价值链(GVC)中,发达国家控制了大多数研发及市场销售渠道,因此,市场发育好的承接地与国外市场的相似度较高,比较容易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环节。特别是在我国的企业力求提升价值链的治理过程中,转移产业对市场发育程度好的地区的偏好是显而易见的。

(六)生产成本与市场需求

产业转移最初的目的是寻求较低的生产成本及较大的市场容量,并且依然是现在大多数迁移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对企业而言,较低的生产成本本身就为其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提供了可能。因此,企业依然会向生产成本较低和市场需求大的承接地迁移;承接地越具有成本与市场优势,对企业迁移越具有吸引力。

六、对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以赣南为例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各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潜质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其特殊的方面。为增强对策的针对性,以下重点对赣南承接产业转移提出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力度,为承接产业创造竞争力持续增长的空间。赣南在革命战争年代毁掉了大片森林,新中国成立后,赣南人民顾不得抚平战乱的创伤,又积极伐木支持国家建设,使得人们发出“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的感叹[13]。在生态脆弱的现状下,产业承接又可能会进一步造成生态的恶化。因此,正确处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充分运用环评这一“控制闸”,把好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区域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为基础,大力推进工业园区、产业基地规划环评,认真落实项目审批后的环境监理、试生产审核、日常执法检查等全过程跟踪管理措施[14]。为转移产业存有足够的环境容量。

其次,以“客家文化”为纽带引导产业转移到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客家人遍及全球,其中许多是知名人士,如曾宪梓、田家炳、罗桂祥、他信(泰国前总理)等都是客家人的杰代表。充分利用客家文化的纽带,加强赣闽粤客家地区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美国、加拿大等客家客商的经济联系。以回乡省亲探乡活动为平台,加强世界客家人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他们对家乡和同族老乡的了解,积极申办赣闽粤港台客家论坛,加强客家客属的研究,密切世界客家经济、社会名人的联系,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好文化舞台。

再次,依托高校组建及提升产业集群。如,依托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地方高校在南方离子型稀土的科研团队,进一步提升离子型稀土产业集群竞争力。引进国际上具有高端稀土分离技术企业,引导赣州稀土产业集群向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组建大型稀土集团,引领稀土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再如,依托赣南师范学院的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赣南脐橙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集群不仅是企业地理的集中,更是品牌的创立与统一、内部协调发展、组织化程度高和技术创新的统一体。针对目前赣南脐橙产业集群化程度低的现状,在产品品牌推广方面,引进一流的农产品品牌推广包装机构,进一步加强赣南脐橙品牌的商场推广力度;在技术研发方面,乘“央企入赣”的东风,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在赣州成立脐橙科研分支机构,进一步解决赣南脐橙上市期短的问题。组建大型的脐橙物流、仓储集团,延伸赣南脐橙产业链。

图3 1997-2009年江西市场化全国排名

最后,增强市场意识,扩大对外开放程度。1997-2009年,江西的市场化指数在全国排名持续靠前(见图3),由1997年的全国排名19名上升至2009年的13名,表明江西的市场意识和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江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赣南地区要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则应该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水平。赣南应该增加由市场分配资源的比重,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减轻企业的税外负担,扶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增加非国有经济在工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支持金融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业的竞争,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加强技术成果市场化转换,健全市场中介组织机构的法律法规,增强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帮助作用。

[1]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

[2]江霈.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

[3]桑瑞聪,刘志彪,王亮亮.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上市公司为例[J].财经研究,2013,(5).

[4]张继焦.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1).

[5]张孝锋,万谊娜.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9).

[6]陈军红.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7]韩艳红.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8]钟祥喜,肖美华,刘金香.基于G2EM-CI模型的物联网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5).

[9]解聪慧,卓勇良.产业根植性与经济厂长性:杭州与苏州的比较[J].浙江经济,2007,(22).

[10]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

[11]贺曲夫,刘友金.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1,(16).

[12]罗若愚,张龙鹏.承接产业转移中我国西部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绩效[J].中国行政管理,2013,(7).

[13]郭赋英.江西赣南振兴发展亟须重建生态屏障[EB/OL]. http://news.yuanlin.com/detail/201253/105325.htm,2012-05-03.

[14]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赣南苏区经济优化发展[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6/19/c_1-24879320.htm,2013-06-19.

[责任编辑:邵川桂]

邱小云,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彭迪云,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江西南昌330031

F127

A

1004-4434(2015)12-0029-06

2014年度江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基于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视角的赣南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研究”(20141BBA1004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赣南集群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