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下高校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实施

2015-10-22周洋洋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产学研

周洋洋

摘 要:高校作为知识时代社会进步的中枢机构和科技创新核心组织,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全面创新,特别强调“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意见》为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强调高校科学研究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要树立“主动适应、主动服务”“引领创新、促进创新”的观念,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实施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

关键词:创新驱动 产学研 区域合作 实施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4;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152-02

为应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创新驱动的新期待,高校应树立“主动适应、主动服务、引领创新、促进创新”的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地方行业继续的战略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以成果转化为重点,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推动技术创新转变为技术进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总之,各高校若想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中获得新新突破,必须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及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实施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

1 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助推高校特色化发展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主动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往往是大学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世界知名高校投入到产学研的实践当中,产生了美国的“硅谷”、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以色列硅溪、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等著名高科技产业基地。高校在支撑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同时,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大学文化形成方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英国华威大学为例,是典型依托和工商界的密切联系获得发展的顶级高校。1984年学校建立科学园区,截止2012年园内共设有超过70家高科技公司,校企华威制造集团是欧洲最大的制造中心。学校与金融界、商业界以及制造业超过1500个企业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包括许多知名跨国公司,通過解决这些企业所真实面对的难题,学生和教员可接触最前沿的技术与思想,成为毕业生步入社会很明显的优势。

随着我国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各高校加快了产学研及区域合作的步伐,特别是985高校,较早开展了产学研实践并取得一系列成绩。以同济大学为例,依托同济优势学科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交通、经济与管理等的吸引力,形成以城市设计等相关研发设计服务为核心的知识型、生产型服务业集群。学校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产业集群中以研发设计为主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70%多,80%左右的创业者为同济教师或校友。创建“政府—高校—产业”协同推动的新模式,实现“校园—产业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构筑了较为完整的“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知识型产业生态链。同济科技园提供大力支撑:建立了投融资、项目申报、人力资源、创业培训、市场推广、专业中介、评优评先、财务代理八大专业孵化服务平台;搭建完善了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实施了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企业服务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三级孵化服务体系。

产学研和区域合作战略在高校特色化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不少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如缺乏学校的统筹规划,组织机构缺乏统一协调;对企业需求了解不够,缺乏对企业缺乏引领企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师资队伍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环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科技园载体资源不足,在国家新一轮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基础薄弱;产学研与人才培养有一定的脱节;能承接学校产学研政策相对独立的技术转移载体需要继续强化等。

2 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实施路径

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高校应从机制体制、学科结构、平台基地、师生参与几个方面着手提升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

2.1 完善体制机制,为产学研和区域合作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鼓励教师以职务成果创办企业,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推行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建立,重奖获得重大研究突破和重大技术发明、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效益的科技人员。应更好解决股权激励如何落实到具体的科研人员身上,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和自主创业,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习基地的评估办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按照创新平台功能确定不同的投入和运行方式,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机制。对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及业绩考核中,应重点考核其成果转化创造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评价。建立灵活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适宜推进产学研的协调措施,组织和协调教师在跨部门、跨学院和跨专业之间的协作,引导教师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深化研究生科研助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生力军作用。

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反应机制。组织校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认真研究区域需求、行业需求和融入模式,赢得地方政府和企业信任,服务区域社会,进入行业主流。密切跟踪企业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需求,通过开展有企业支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直接参与企业开发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合作,壮大产学研联盟。

2.2 优化内部结构,增强产学研和区域合作的内在能力

科学规划学科专业结构和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学科专业结构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 、高新化要求,实行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培育地方支柱产业与新兴瞄准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推动有条件的专业和研究领域深化国际化合作。把国际化的在落脚点向“协同创新”靠拢,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紧密契合国家战略发展,加强和产业界的联系,紧扣国际大潮,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科建设定位与国家重大产业、科技发展潮流的有机结合。

校区功能改造升级,打造以学校特色专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建设开放型校区,形成知识外溢,实现园区内部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支持校内资源对研究机构、企业、社区的开放共享。通过立体化、深层次的产学研用合作体制机制,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科技成果服务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引领都市先进文化发展,发挥咨询、智囊作用。

2.3 加快平台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和区域合作实质性发展。

建立对应学校不同层次区域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筹建产业研究院,聚焦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依托产业化论坛和产业化信息平台,汇聚熟悉技术、市场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构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平台,注重区域示范研究院建设。与国际知名机构成立“学校-企业”联合研发中心,进行对口共建研究。加强与中科院等研究单位的合作,共建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建成多个能反映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学科覆盖面广、实践教学功能完备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强化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全面激活产学研合作技术供方机制。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技术成果展示、对接、洽谈交易的窗口,帮助技术转移中心由“虚”变“实”。技术转移中心可与地方政府合作,主动对接需求,建立政产学研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同时要重视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注重同中小企业合作以及成果转化。

学校争取地方政府建立合作,构建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的信息交流渠道,对接需求,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共同搭建重点专业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及实践、就业基地。完善地方合作工作体系,为学校在地方合作、企业合作领域的决策提供咨询,推动合作项目的实施。通过这个平台有人才、有仪器设备、有技术、有服务人员,把学校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平台为地方企业、社会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成立地方社会经济研究智库,为地区社会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

将科技园区的拓展和功能完善纳入学校产业的整体规划。利用科技园区、学校资产公司的平台筹措产业化基金、投资基金,服务学校和地方发展。重点完善企业孵化、技术支撑、技术服务三大平台建设,深化科技金融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入驻企业核心竞争力。

2.4 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鼓励师生参与产学研合作和区域合作。

鼓励具有工程能力和市场意识的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教师投身学校举办(参股)的科技企业。依托校内产学研平台,设立“科技特派员”,鼓励知名学者、教授参与地方产学研活动。学校设立企业特聘教授岗位或者讲席岗位,吸引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任职。引进业界师资加入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以弥补现有师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

培育知识服务团队,将知识服务能力纳入学校未来发展和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要战略体系。通过遴选培育新的知识服务团队投入区域产学研活动,不断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知识资源、知識产权、社会服务方式和技术转移等发展新机制。此外,知识服务团队建设需不断推进,实现品牌知识服务团队、优势知识服务团队和特色知识服务团队的健康、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创业的人。建立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和创业创新基地向学生开放的机制。推动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研究开发—实验教学—实习培训一体化”的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实现从社会实践到专业实践的转变。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具备的条件,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支持力度与范围;强化与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与深度。在规模上扩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从产业链、产业群着手,打造出符合学校特色的鲜明模式。

完善、深化研究生科研助理机制。积极鼓励研究生毕业后利用导师的科研成果进入科技园创业。未来应继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与企业博士后建设工作。组织调研,选出条件成熟的院系和专业,试点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并与企业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 结语

总之,高校推行产学研和区域合作战略是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高校应以产业需求和区域需求为中心、以行业及区域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及区域社会融合的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与企业及区域发展的结合,推进相关学科深层次融合行业主流和社会发展主体;提升学校教师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能力,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特色,提升学校对行业及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全面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支撑和引领。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大学排名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2] 曹昭乐.华威大学“弯道超车”发展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4(12):56-63.

[3] 樊亚明,王凤玉.经营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103-106.

[4] 陈强,赵程程.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中的政府策动演化路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9-116.

[5] 叶志明.从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关系谈产学研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0):18-19.

[6] 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4-46.

[7] (美)享利·埃兹科维茨,(荷兰)劳埃特·雷德斯多夫,著.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8] 周少南.世界著名学府斯坦福人学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长三角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