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举措研究

2015-10-21张燕玲范琴孔小慧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家庭农场制约因素发展现状

张燕玲 范琴 孔小慧

摘要 采用文献追溯法,就家庭农场现状进行了客观调查,主要针对家庭农场的制约因素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土地流转困难、农业科技应用过少、资金短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是制约家庭农场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举措。

关键词 家庭农场;制约因素;发展现状;经营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3-322-02

Study on Measures for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in China

ZHANG Yanling, FAN Qin, KONG Xiaohui

(Institute of Business,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0)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racing literatu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amily farm was investigated objectively,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land circulation difficulties, too littl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rtage of funds, and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are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intensification, scale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family farm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amily farm; Restricting factor; Development situ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江浙地区大学生农村创业研究》(2013102941064G)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燕玲(1992- ),女,福建福州人,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收稿日期 20141114

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耕作,自产自销,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面向市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1]。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地域特色,也能克服个体经营的各项缺陷,有利于农业生产新科技的应用,有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的经营,可以为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家庭农场发展的社会背景和优势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市场流转,农民转包“租赁”互换和转让等形式的土地流转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科学种田、机械化生产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政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扶持政策、土地流转注册登记制度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都为家庭农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代表的是农民的根本利益,可具有经营主体多元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经营方式集约化、生产目的商品化、运作模式多样化、经营管理企业化等特征,发展前景良好,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2 家庭农场制约因素与发展现状分析

2.1 农地制度与土地现状

小规模的分散土地持有制—这是大多数人口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常常被认为是机械化、灌溉、作物保护、投入的有效配置等等的重大障碍[2]。在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农地分散细碎很难成大片规模,这已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讓让农地更好地流转集中,从而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归根结底是农地制度的问题。目前,针对农地制度问题学术界看法有三种,一是彻底的变革农地制度,即农地“私有化”[3];二是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制度创新[4];三是废除土地集体所有制代之以国有制,实行“永佃制”[5]。调查显示,在现已有的制度下,农地的流转已出现自发的情况。据统计,1996年土地流转总面积占整个承包地面积还不到1%,2006年达到了4%,2007达到了5%,2009年达到了8%,2010年达到了13%[6]。从这些不断增长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农地的流转和集中正在日益壮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在现实中存在较大的实行可能。而现实中,已有地区正在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这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2 农业科技应用较少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手段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比如使用锄头、铁锹等很原始的工具,很少会有现代的机械化设备,无法做到数字化、自动化和集约化。在大集体时代,我国处于集体生产、规模化操作模式中,农家的科技应用体系是由国家支持开发和大力提倡的,农民可以免费或者用很低的价格就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效益。比如国家会用大型的拖拉机对整片土地进行运作,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地进行分散细碎的划分之后,各家农民只照看自己的农地,无法形成农业规模化的经营。再加上国家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再大力扶持,且对农业科技的研究投入没有相应的增长,而这些农业科技的应用价格一下子市场化。对于一般的农民家庭来说,根本无法承担应用农业科技的费用,所以宁愿采取传统的耕作方式,这样就使得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很低,一定程度上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制约影响。

2.3 家庭农场融资困难

融资难、资金短缺成为阻碍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一方面,目前我国家庭农场仍处于实验和开始阶段,家庭农场发展的历程相对较短,规模相对较小,其经济效益还不太明显,导致农场主的还贷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信贷体系还不够完善,并且受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影响,农民无法通过抵押土地和房屋来获得贷款;由于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较大,农场主偿债能力较低,又无法从商业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承包土地、购买机械设备、更新基础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生产成本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我国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还不完善,政府财政支农强度有限,再加上农村金融发展明显滞后,这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7]。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益,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摸索,融资困难的情况也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4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

家庭农场的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化服务的支持,因为农业在保证粮食安全、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农业中给予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完全是在市场机制下,导致了以下问题:一是分散化小农,因为交易费用、运销成本过高等原因,进入市场困难;二是“舒尔茨悖论”,即农民数量多,但影响力弱,分散化小农无力对抗垄断和资本盘剥;三是同质同构分散化小农在实现由产品向商品“惊险一跳”过程中,易产生“羊群效应”,同步放大市场价格震荡,加上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和“蛛网效应”,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8]。鉴于上述情形,政府应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但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乡镇机构服务职能体现不强,服务的手段比较落后,并且缺乏高素质的农业专业知识人员。政府涉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组织社会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淡薄往往将追求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导致农村服务受体成本提高[7]

3 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优化举措

3.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一是加大对土地流转的资金补贴和扶持力度,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是以农场主拥有土地长期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作为前提的,而拥有这些农场主需要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首先政府应通过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户以承包、租赁、转让、入股、相互置换等方法进行土地的自然流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能够更加容易的实行,同时有利于加快土地规整的转变步伐,逐步改善家庭农场分散状态,促进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二是政府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针对土地流转进行有效地注册登记,并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明確土地所有权,规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以及充分发挥农村土地使用权。三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现代化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目前以户为基础,将来也可能发展成联户、合作、合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农场等多种形式[9]

3.2 有效供给农业科技

一是强化对农业科技产权的保护,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并对农业科技产权所有者给以相应的补贴和奖励。同时,鼓励学者申报关于农业方面的国家课题,通过国家课题基金的支持更好地进行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并将课题产出结果能够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奖励依据。二是通过建立稳定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切实增加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资金,并且鼓励企业投资农业科技行业,吸引外资一起进入其创新领域,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三是加速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操作中,推进产学研的联合模式发展,促进科研与农场主之间的合作,让农场主能够从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中获得收益,形成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收益的有效动力机制。

3.3 建立创新的金融扶持制度

购买种植原料和农业生产设备以及引进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都需要资金,目前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制约了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针对这项问题,首先,政府应在创业扶持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完善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并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采取政府贴息和政府担保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主提供农场品生产周期内免去利息、农产品生产周期后低息的优惠贷款和专项贷款,以满足农场主对资金的需求,解决农场主财力有限、资金缺乏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其次,政府应根据家庭农场的年利润,按层次给予家庭农场最大的减免税优惠,为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再者,政府应根据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和发展需要提供生产设备购买费用、农技培训费用以及参保费用补贴,降低市场风险,促进农业专业化、机械化运作。

3.4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目前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着力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开发水平,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的各个环节,从而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重点加强乡镇级基础信息市场的建设,以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信息传达、扶持制度的及时通知等,加强了乡镇级的服务职能体现,提高了其服务手段,着力提高其社会化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开发信息资源,以便于根据农民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做好其有效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与加工的工作,从而建设重点农业信息数据库,在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三是加强服务组织的社会服务意识,尤其是政府涉农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服务组织,提升其责任意识。

3.5 引入现代化管理,强化人才战略

3.5.1 引入专业化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资金充足的合作社可以考虑采用公司式的治理结构,引进专家进行专门化、多层化的经营管理,形成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为社员提供最低成本和最高质量的服务,推进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稳定发展。

3.5.2 培养高素质农场主及其成员。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需要熟悉农业生产环境、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具备创新思维的职业农民[10]。由于引入专业化的人才需大量的资本,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农场主及其成员,提高其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实用培训,推广新的农业科学技

术,有助于提升家庭农场主及其成员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安全意识等。

参考文献

[1] 郭亚萍,罗勇.对家庭农场中新型雇佣制度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37-40.

[2]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85.

[3] 文贯中.现行土地制度需根本改革[N].经济观察报,2008-03-07.

[4] 杨成林,何自力.土地职能和土地产权制度选择:中国土地产权私有化有效性质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22-29.

[5] 张德元.实行土地国有化,赋予农民永佃权[EB/OL].http//www.OSC.cunk.edu.hk.

[6] 赵阳.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相关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20-22.

[7] 汤文华,段艳丰.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研究[J].求实,2013(11):45-46.

[8] 黄延廷.现阶段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最优模式:家庭农场经营—兼谈发展家庭农场经营的对策[J].理论学刊,2013(10):33-37.

[9] 印堃华,邓伟,孟珺峰,等.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1(2):21-27.

[10] 岳正华,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420-424.

猜你喜欢

家庭农场制约因素发展现状
沂源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