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2015-10-21李加亮张祥

速读·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

李加亮 张祥

摘 要:黄宗羲是中国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民本为出发点,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将古代的民本思想推向新高度。在政治上,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法治上,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念;在经济上,提出“废金银,通钱钞”、“均田”和“改革赋税”等主张。他的民本思想显现出批判精神、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黄宗羲;民本思想;君主专制

1引言

明末清初之际,国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已经变得日渐衰落,各种矛盾迭起,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与此前不同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此时的民本思想注入了新内容。尤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代表,他的民本思想汲取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营养,并结合当时情况提出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

2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产生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到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也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传统民本思想深深影响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朝代的更迭让统治者认识到民的作用,把满足民心、顺应民意作为政治实践的出发点。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对民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认为民的地位比社稷还重要。黄宗羲十分推崇孟子,根据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题。他痛加批判君主的这种行为,说道:“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他认为,任何时期君主都是为天下万民兴公利,而不是将自己置于比民还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对孟子“民贵君轻”论的继承,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明朝中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商业城市的繁荣发展。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观念的革新,形成新的义利观。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促使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即以手工业工人、小商品生产者、工场主和中小商人组成的市民阶层。“新兴市民阶层,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在新思想的出现上,希望新思想能对封建束缚产生冲击,迫使封建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新兴市民阶层掀起了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2.3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

封建专制制度从秦期建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到明代达到高峰,由此走向衰落腐化的道路。朱元璋为独揽大权,废除丞相制度,中央集权愈加严重,宦官干预朝政、搜刮民财,掠夺土地。明朝农民的负担十分沉重,如“万历间,旧饷五百万,其末年加新饷九百万,崇祯间又增练饷七百三十万,……合三饷为一,是新饷、练饷又并入于两税也”皇权的高度集中,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明显体现出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国家的健康发展。

2.4人文思潮的发展

随着封建专制统治危机的深化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人文主义思潮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已经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西方启蒙思想体系中,人民拥有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晚明思想中已经出现以上这种观念,而且已有权力制衡思想的萌芽,它们对专制君主的批判,也已察觉到并非个人的道德素养问题,而是制度根源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根本的解决方法就应是制度的改变。”晚明时期人文思潮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内容

黄宗羲通过对“家天下”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向世人传递时代变革的先声。在政治上,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法治上,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念;在经济上,提出“废金银,通钱钞”、“均田”和“改革赋税”等主张。

3.1“君民共治”的政治模式

黄宗羲深刻批判传统的君本位观念,重新定位君民关系,主张改变传统的君民关系,要求君民平等,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首先,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进行尖锐的批判。他说:“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他认为,人本来就是自私自利的,因此公利是没有人去做的,君主的任务是为百姓谋利益。由于君主专制,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在人们看来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使人们对皇权的合法性不敢产生丝毫的怀疑。在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说教和专治下,人們在思想上总是认为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并不能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其次,提出君民共治的理想政治模式。他反对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张建立一种君臣协作、共同治理国家的新型关系。他说:“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应分治之以君群工。”因为仅凭君主一人的聪明才智不可能国家治理好,必须安排臣子来辅佐君主,治理国家。他提出建立这种新的君臣关系,抨击了那不分是非的愚忠思想,其用意就是要把至高无上的皇帝拉回到与臣子等同的地位上来。

3.2“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制模式

黄宗羲主张改变法制,要求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首先,“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主张法律应保护天下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他认为当前的国家法律是君王的“一家之法”,维护的是君主的利益,应当废除。他在批判君主专制主义的法制同时,也反映出中小地主和工商市民争取法律权利的要求。虽然他没有直接比较法与君的关系,但是他提出以“天下之法”替代“一家之法”,这种思想就蕴含了法大于君的观念。其次,“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为建立“天下之法”,黄宗羲从立法机制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他认为法的真正有无体现“公”和“私”的价值取向,他敏锐地观察到法的社会功用在于让天下富足,使民获利。他批评君主的“一家之法”,他说“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筐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他生动说明了君主的一家之法为什么是私法,为什么会导致天下动乱。黄宗羲认为法与人比较,法比人更重要,法是第一位的。只有制定好天下之法,才可能让有德有才的人更好地发挥作用。

3.3“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状况的变化,黄宗羲提出“废金银,通钱钞”、“均田”和“改革赋税”等主张。首先,“废金银,通钱钞”。在怎样富民的问题上,他认为要富民应该解决通货问题,并主张在货币制度上废金银,行钱法;他还认为如果要使钱钞流通,必须吸取历代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不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既要有造钱钞的好方法,也要有使钱钞流通的好方法。其次,提倡“均田”,反对“限民名田”。明末清初农村土地占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大批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流离失守、无法生存;另一种是由于战乱不断、农村人口大量流亡,许多耕地无人耕种。面临这种社会现状,他提出实行上古时期的井田制,以此解决国家的土地问题。他说:“古之圣君,方授田以养民,今民所自有之田,乃复以法夺之,授田之政未成而夺田之事先见,所谓行一不义而不可为也。”黄宗羲提出古代的井田制,其意图是希望封建王朝重新分配田地,缓解当前的矛盾,保护农民的利益。最后,“改革赋税”,减轻民负。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但国家的赋税绝大部分还是由农民负担。为减轻百姓的负担,免除民生的疾苦,黄宗羲提出定税的办法。他认为,国家征收的赋税总额应根据土地情况来核算,而不是依据国家的财政所需。同时,黄宗羲又提出核定田地之赋的时候,应该按照土地的贫瘠来定税,即“重定天下之赋,必当以下下为则”。这样,百姓才能免于贫困,国家才能安定。

4黄宗羲民本思想的认识

黄宗羲从“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出发,深刻认识到民对于国家发展的重

要性,在已有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念、“废金银,通钱钞”、“均田”和“改革赋税”等主张,将中国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高峰;当然它的民本思想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是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4.1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历史地位

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个新高峰 。 “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历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天下为公”的思想逐渐成为对君主“家天下”思想的一种制约。在政治上,他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在君民关系上,他作了主客之分,即“民是天下的主人”,这与孟子的“民贵君轻”论相比,更加突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君与臣是“名异而实同”的平等关系,这是对君视臣为奴仆的现象进行的批判。在法治上,他主张建立“天下之法”来取代“一家之法”,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张,“治法”要以民为本。在经济上,他提出“废金银,通钱钞”、“均田”和“改革赋税”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劳苦大众的负担,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此外,他还设想通过置相来限制君主的权力,通过学校来议政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执行情况,这些设想为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的启迪。

4.2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复,而是对古代民本思想

的延伸,并将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他的民本思想带有浓重的历史色彩,多的是制度上的设想,缺少实现的具体方式与历史条件;他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批判的是那些视天下以及臣民为自己私有财产、不合格的君主,对于“三代之治”的圣主贤君则是十分推崇;他寄希望于封建制度内部的调整和改变,希望恢复理想的统治模式、出现理想的君主,缺少推翻封建皇权的勇气。他在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推向顶峰的同时,也暴露出其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使得他无法真正跨进民主思想的大門,只能成为从民本走向民主的一座桥梁。

4.3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黄宗羲,由于时代的原因,其民本思想存在着局限性;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其思想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政治方面,主张民为重、君为轻,以百姓的忧乐为忧乐,这种以百姓为先、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赞颂的。认识和发展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发展、实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在经济方面,提出的改革思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时,要注意产业的统筹发展,认识到不断减轻和调整人民负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他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说是民主思想,但对我们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可借鉴的作用,两者在精神层面的某些地方似有相通之处。在建设现代民主政治、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他的民本思想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扔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结语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是在传统民本思想深化和拓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天下为公”的思想观念出发,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的批判,并以此为契机对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治法”思想提出了新论断。他虽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但并没有将其彻底推翻的打算,内心深处仍渴望出现一位圣明君主,来拯救天下苍生。因此,我们看待和理解他的民本思想,应该跳出时代的藩篱,以一理性的思维去评价其存在的局限性。他的民本思想及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仍具有众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继续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全体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沈善洪.黄宗羲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徐定宝.黄宗羲年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徐定宝.黄宗羲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孙宝山.黄宗羲与孟子的政治思想辨析[J].孔子研究,2006(4).

[5]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段志强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李加亮(1990~),男,中共党员,山东日照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史。

张  祥(1990~),男,中共党员,安徽舒城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
浅析习近平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对中国政治转型期民主建设的影响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给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启示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传承及现实意义
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三维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