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中的“因循与立异”摭谈

2015-10-21顾永丰

华人时刊·校长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夏瑜革命者耶稣

顾永丰

写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优秀的作品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写出一部优秀的作品,需要继承已有的写作成果,否则写作就会是无源之水;同时写作又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否则写作就会裹足不前。简言之,写作需要因循但不能拘泥守旧,创作需要立异而不仅是标榜新奇。

鲁迅先生曾说过,他的小说《药》的创作受到俄国作家安德列夫的影响,无论是创作意图的确定、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写作技巧的运用等明显地具有安德列夫作品《齿痛》的印记;并对安德列夫评价说:“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和外面表现之差,而表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他的著作是虽然很有象征气息,而仍然不失其现实性。”安德列夫的《齿痛》叙写了耶路撒冷的一个小市民对耶稣的死漠不关心,第二天为了满足妻子的好奇心,去看看处死耶酥的十字架,但还是漠不关心,只是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牙齿痛。鲁迅先生曾自述《齿痛》与他的小说《药》相接近。鲁迅先生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了前人的创作,并有了自己的创作发展。

创作意图上的因循与立异。安德列夫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家,鲁迅也曾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家,不同的是鲁迅比安德列夫前进了一大步。鲁迅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历史的高度,从为人生的创作发展到为人民的创作。安德列夫的《齿痛》借圣经故事来反映现实,暴露了沙皇统治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尽管安德列夫的暴露是曲折的、软弱的,但他毕竟可观地展现了当时社会黑暗的画面,展示出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时代的局限、阶级的局限,安德列夫无法找到打破黑暗的方法,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这样就影响了他反映生活真实的准确性和广度,所以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是一部分的真实。鲁迅先生的《药》是根据当时社会生活中用人血满头治病的现实和革命者被杀的事实加以改造创作而成的,小说正是以人血馒头为纽带把群众和革命联系起来,揭示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小说不仅表现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还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仅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而且揭示了社会黑暗的根源和改变黑暗的办法。在暴露黑暗和反映新兴阶级革命斗争上都做到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可见,由于世界观的不同,两位作者对受苦受难者的感情也不一样。安德列夫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表现了对受苦受难者的怜悯和同情。而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鲁迅则在怜悯与同情的同时,则以自己的斗争实践去争取劳动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和创造者这一历史地位。

情节结构上的因循与立异。《齿痛》已具有明暗双线的雏形,明线写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那天,耶路撒冷的一个商人般妥别特正患齿痛,他虽看到耶稣背着十字架和被钉死,却始终无动于衷,毫不关心,而是不绝地谈论自己的齿痛,觉得自己的疾病比起耶稣的冤死重要得多。作品从头到尾写齿痛对般妥别特的重要,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写得极为详尽;暗线着墨甚少,对耶稣受难并未明确交代,只是字里行间,轻描淡写地带上几笔。而《药》写的是华夏两家故事,明线写“买药”、“吃药”、“谈药”、“上坟”,写出了群众的愚昧;暗线寫“夏瑜被杀”、“夏瑜血被吃”、“茶客谈论夏瑜”、“夏四奶奶上坟”,写出了革命者牺牲的悲哀。作者巧妙地用一个人血馒头来连结这两个互不相关的故事,革命者牺牲所流的血,成为落后愚昧的群众吃的药,这样,革命者的牺牲和群众的愚昧就以“药”为纽带联系起来。两条线索在刑场、茶馆、坟场交合,两个故事交织为一个艺术整体,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开拓了作品的思想容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悲剧性质。《药》的双线结构比《齿痛》更复杂、完整、精巧。

人物形象上的因循与立异。创造典型形象是写作构思的中心环节。《齿痛》中的耶酥是个先觉者,他试图通过他的宗教和传教活动在人间实行正义的统治,他的手段是和平的改良方式,这注定他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耶稣的勇敢、坚定是可贵的,但他的力量是有限的,他无法驱赶人们灵魂中的病魔,只好一个人孤军奋战,最后因犹大的出卖而被抓。《药》中的夏瑜也是耶稣的“同路人”,但是比前者更有典型意义,这主要来自于鲁迅娴熟的艺术技巧和时代生活的聩赠。夏瑜虽是个始终未上场的人物,从刑场看客、康大叔的谈论、夏四奶奶的上坟,读者可以知道他的牺牲、身世和身后,知道他的革命思想、狱中表现,知道他不为周围人理解,寂寞地牺牲了。可见,两个人物都为先觉者,都想单凭一个人或一个阶级的孤军奋战来达到救世和改变社会的目的。《齿痛》塑造了一个猬锁、小题大做的小人物般妥别特和一群麻木的看客。《药》与《齿痛》在这方面有相似之处。《药》中人物对夏瑜的态度是冷漠的。夏瑜被处死前看客的无聊、麻木,如般妥别特一样,缺少同类人的同情心和爱。《药》中茶客对夏瑜的谈话也是借鉴和发展了《齿痛》中人们对耶酥的侮辱的结果,在这里先驱者被轻蔑诋毁,而刽子手则被人尊敬奉承。《齿痛》《药》所反映的就是这么一个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革命者死得冷落、死得寂寞、死得无助。

在文章标题的选用和文章结尾的安排上也有因循继承的痕迹和发展立异的标志。“齿痛”只表明了故事的情节,而“药”则一箭双雕,既点明情节,更为中国社会开出了“疗救的药”,指出了前行的方向。《药》的结尾尽管也分明留着“安德列夫式的阴冷”,但同是阴冷,鲁迅的“阴冷”中有滚烫的革命热情、理想的亮光:特地在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这一“亮光”的特设是时代的需要、革命的需要,也是鲁迅与安德列夫在对待革命问题上态度根本不同的表现。

一个作家在创作形成之前,必然离不开对他影响深远的作家或作品,他的创作也会带有他人的印记。但优秀的创作者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正是由于他能智慧地处理好创作中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其作品不但具有活水的源头,更镶嵌有鲜明的时代因子,具有超越于前人的不同之处。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夏瑜革命者耶稣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在博尔塔拉留影
英国耶稣受难日
打车市场“革命者”Uber的乐与怒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体会
“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
撒旦的试探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