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探析

2015-10-21史正山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分析

史正山

【摘要】目的 对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心电图所显示的ST段是否抬高将其分成甲组和乙组。甲组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乙组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分析的结果对其治疗进行指导。结果 甲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有糖尿病及心绞痛等病史,且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侧支循环,极易发生弥漫性病变;乙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极易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其冠状动脉病变多发于单支。两组患者致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心绞痛、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且其冠状动脉病变多发于多个分支,极易并发于多个侧支循环,其治疗预后情况相对较差。

【关键词】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14.0.02

心脑血管病是临床发生较普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由于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比例上升,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因而对其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以探讨显得极其重要。心肌梗死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其相关的确诊与治疗在临床上效果仍不甚理想。本次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心电图显示ST段是否抬高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加以分析,

并就分析的结果对其治疗进行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心电图显示ST段是否抬高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56.3±5.1)岁;乙组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57.1±4.6)岁。门诊对所有患者均询问既往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辅助检查,均确诊为心肌梗死。此外,为确保治疗的安全性,本次研究对象均选取发病程度为轻、中度患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将其安置于冠心病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并采用监护仪对所有患者进行24 h严格监护。具体方法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当天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测,1次/6 h,此后1次/d,并将结果详细记录,特别是在监护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及胸痛的患者,须对其情况进行详细记录;②在患者入院当天进行心肌酶检测,1次/6 h;治疗前3天,1次/d;治疗3天后,

1次/3 d,直至其心肌酶恢复至正常范围方可停止;③在患者入院时,应对其进行血糖、血脂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④在患者入院后的10天内,可采用Judkins法对其进行左、右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⑤在患者入院治疗3周内,应对其心脏进行观察,检查其是否存在心脏泵衰竭或梗死延伸及再梗死等不良状况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主要对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并就其观察结果加以分析与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

甲组患者合并发生糖尿病、心绞痛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引发严重性心律失常或致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比

两组患者入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甲组患者进行再灌注心肌治疗效果明显低于乙组,即非ST段抬高性心急梗死患者行再灌注心肌治疗,其疗效低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甲组患者多数都有多个分支发生病变,建立了丰富良好的侧支循环系统,与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单支病变率显著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极易发生于有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群体,较之无糖尿病病史患者,其更易发生多处多支病变,且狭窄程度相对比较严重[2-3]。因此,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与严重程度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高,因而此类患者侧支循环相对丰富。此外,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其完全阻塞的血栓已经在早期溶解,且原来的斑块恢复较快,其血管痉挛缓解较容易,在被完全阻塞时因其有较丰富的侧支循环,血栓总负荷相对较低[4]。因此,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具有血栓早期自行溶解及血管痉挛自行缓解两大临床特征。并且此类患者血管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因其对缺血更易适应,从而降低心肌坏死发生率,保护心功能。因此,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心源性休克与心脏衰竭的发生率极低。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临床特征则易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临床上对此类患者极易发生漏诊或误诊,导致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5-6]。两类患者在药物溶栓适应症方面截然相反,若<6 h,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可采取药物溶栓,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则对药物溶栓不适应。

参考文献

[1] 史景柏.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92.

[2] 刘 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J].中国卫生产业,2013,18(34):114.

[3] 苏长英.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外医疗,2012,38(25):73-74.

[4] 米 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5(36):139.

[5] 徐 慧,龔开政,张振刚.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6):2961.

[6] 王萍萍,杨 彤,赵 军,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5(7):309.

本文编辑:吴玲丽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