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导演在电视剧创作手法上的电影化研究
——以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导演张黎为例

2015-10-21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9期
关键词:人间正道沧桑手法

黄 鑫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关于导演在电视剧创作手法上的电影化研究
——以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导演张黎为例

黄 鑫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机荧屏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艺术等诸多因素,是一门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综合艺术样式。随着电视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电视剧导演逐步走向成熟,精品化的电视剧作品层出不穷。本文将以《人间正道是沧桑》导演张黎为例,探究电视剧导演的创作手法。

电视剧;电影化;创作手法

2009年,一部史诗般的电视连续剧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人间正道是沧桑》迅速蜚声电视剧界。2010年,《人间正道是沧桑》获东方影视盛典品质主旋律剧,同年,孙红 雷凭借此片获“海外华人最喜爱的中国演员”及第八届金鹰电视艺术节获最受欢迎电视剧男演员奖和最佳表演艺术男演员奖;在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上,《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是成为最大赢家,获最佳电视连续剧金奖,演员黄志忠获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男演员,而导演张黎则捧走了最佳导演奖的桂冠。

1974年,张黎在湖南平江县插队时为填补生活空虚偶然进入摄制组帮忙,却因此痴迷上了电影。1978年,张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与张艺谋、顾长卫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同班同学。后来结识并与叶大鹰、江奇涛构成了“铁三角”:叶大鹰执掌导演,江奇涛编著剧本,张黎司职摄影,于是就有了《红樱桃》和《红色恋人》。1997年后,冯小刚导演的《大腕》《甲方乙方》《天下无贼》《夜宴》均由张黎掌镜。2002年,张黎开始独立执导电影,偏爱历史剧的他先后执导《走向共和》《军人机密》《大明王朝1566》《中国往事》等。而《人间正道是沧桑》将张黎推向导演生涯的高峰。

1 作品概述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演绎了战火纷飞中杨氏家族人物交错复杂的人生脉络,将家国命运、手足情怀、党派纷争交相融合,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相融,集中展现了我国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建立新中国的必然历史命运。

2 电影化手法的表达

2.1大开阖的题材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具备史诗品格的电视剧作品,其历史跨度大,人物众多。在1925—1949年间穿插两条叙述线:明——北伐革命、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暗——广州起义、南昌起义、4.12政变、井冈山斗争、万里长征、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以及三大战役。

该片具有的人文关怀是将人物命运、国家历史形象化。采用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基本创作手段,使这个作品在完成这样一个宏大格局的同时,基本完成了它的任务。所以,我们从一个家族,真正意义上不是折射了一段历史,而是全景式地表达了这段历史。

2.2电影化的手法。

第一,对比色调构建影视语境。《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多处运用黑白色调,例如,在人物主观想象的表达中,故事开篇青年时期的杨立仁决定做刺客时,画面自下而上展现出他持枪背影,人物形象拉伸极度高大致变形,黑与白的色调频繁闪回,表现人物热血喷长又极度紧张的状态。这种电影化手法也运用在回顾历史事件中,如对国民党领导人被突袭的表达,以单色调全景化空间展示,凸显历史感与真实性。

第二,景深的运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大量使用电影创作镜头中的景深处理方法,多用于在人物刻画的处理,吊长焦、虚背景、突出人物面部表情及特写。例如,在瞿恩枪决的一场戏中,士兵将瞿恩团团围住,然而真正清晰的只有瞿恩的脸,观众仿佛在荒草只能见到瞿恩明亮的眼睛,微笑的嘴角。而此时,在狱中的瞿霞仿佛有心灵感应一般,镜头虚化,瞿霞的脸由虚变实,与瞿恩形成了交叉蒙太奇,兄妹俩就在虚实结合的景深变化中完成了生命中的诀别。使观众在亦梦亦幻中深感惋惜又感慨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情怀。

第三,电影超现实手法的外化运用。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叙事手法上,人物内心常常外化。在杨氏家族中,身为国民党的高管兄长杨立仁与相对中立的二姐杨立华,在对待共产党将领三弟杨立青的问题上常常有所分歧,这种分歧其实也是国民党内部矛盾的象征。在立仁与立华的又一次激烈争吵中,面对立华对于他这个哥哥的不满,对于国民党政权歇斯底里地追问,立仁表面冷漠应对,而镜头却穿插着立仁激烈的挥动双臂,大声喊笑,表情狰狞。这些没有出现在立华面前的表情确实立仁内心的呐喊,他的无奈、愤怒、张狂以镜头形式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同《一条安达鲁的狗》将不可能的情况戏剧化外化的电影手法一般,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

第四,交叉剪辑的运用。电影中常常使用的交叉剪辑在本剧中时常出现。在瞿霞再次见到立青时,立青已经成为党内栋梁,而瞿霞也已经嫁人,不再是曾经的玩闹少年。此时的瞿霞和立青与少年时的两人交叉剪辑,年少时开着立青玩笑的瞿霞与镜头中沉静有了岁月痕迹的坚韧党员相互对比;跑闹着的少年立青与微笑含泪的中年将领交相呼应,快速的交叉剪辑形成一种时空错觉,让观众观后既恍惚又唏嘘不已。

第五,导演个人风格化的凸显。《人间正道是沧桑》之所以在主旋律电影中独树一帜,有着诗一样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与导演张黎的个人化风格是分不开的。其实,张黎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如《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都有着类似个人化的表达。例如,表现中山舰事件中楚材的政治手腕,导演运用立仁的视角看楚材,他那样得意洋洋,得意到在舞台聚光灯下翩然独舞。这也表达了楚材此时此刻在政治舞台上春风得意的现状。而当林娥第一次走进瞿恩办公室的时候,瞿恩向林娥提出问题,林娥流利作答。镜头以特写形式分别展示了照片、人数、钟表、烟头、滚动在桌脚的笔。这些流动的时间信号与轻快的音乐表达了少女以为将于崇拜的政治偶像共事的欣喜。而最后得知是让自己进入国民党内部工作,并不是与瞿恩并肩作战,镜头中依然是照片、钟表、烟头,然而音乐停止了,笔掉了,少女悸动的心也沉了下去。在本剧中,类似的隐喻性镜头带着独特的张黎特征表现出来,细细品读,别有意蕴。

3 创作特点

《人间正道是沧桑》仿佛一幅中国历史长卷,涵盖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导演并没有着力还原战争的残酷,战场的伤亡,党派的激斗,而是以家族命运作主线,至爱亲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历史的选择中对自己信仰的坚持而不得不常常针锋相对。在人物冷静的外表下,激烈的情绪以夸张的外化式镜头作以表达;相互的情感,常伴有隐喻蒙太奇及交叉蒙太奇的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多以细节和主观镜头展示。使电视剧时时处于“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诗化情绪中。而这些手法,是在一般电视剧中比较少见的。

4 结语

胡智锋强调:“《人间正道是沧桑》被赋予“三个标杆”意义:它是献给共和国六十年大庆献礼之作当中迄今最具份量的一个标杆,是我们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当中达到最高水平的一个标杆,也是电视剧发展史上,乃至于可能在当代改革开放文艺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标杆。究其成功的原因:一是,大环境的原因,是当下思想解放在电视剧生产创作领域的产物;二是,创作阵容,以张黎导演为首的创作团队,包括优秀的编剧、演员和一批优秀的制作人;三是,中国电视剧逐步走向精品战略的一个结果。

张黎在他的电视剧中把主旋律主题与影视化手法作了充分结合,打破了电视剧制作较电影制作粗糙、剧情冗长的弊端。剪辑手法多样,蒙太奇运用充分,人物刻画细腻立体,两级镜头多次出现,情绪表达独树一帜。电影化的叙事手法带给电视剧更长久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这是张黎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中国电视剧的未来。

[1]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吴岳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3]王国臣.广播影视文学脚本创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人间正道沧桑手法
人间正道是沧桑(行书)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The Landscape in His Mind
医防融合的“人间正道”
七步洗手法
一头在沧桑岁月中老去的驴
咸说云盐史 道尽沧桑事
阳光下的沧桑(外一篇)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