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律失常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对比

2015-10-20

关键词:帕酮普罗窦性心

高 莉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二0二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心律失常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对比

高 莉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二0二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目的 给予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及普罗帕酮治疗,并对比两种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并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与普罗帕酮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失常;疗效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单独发病也可与心血管疾病并发,主要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此病有发病急的特点,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对血流学影响较小,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则会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甚至出现晕厥或猝死。因此,心律失常患者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为药物治疗。临床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多种,较为常用的有胺碘酮、普罗帕酮[1],为了对比两种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特选取本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其中男96例,女40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6.9±2.5)岁。疾病类型:冠心病52例,急、慢性心肌炎32例,扩张性心肌病19例,肺心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原因不明者10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窦房结功能障碍及传导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相关治疗。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胺碘酮0.4~0.6 g/d,分2~3次服用,治疗1~2周后改为0.2~0.4 g/d进行维持治疗,以后逐渐减少用药量直至停药。

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治疗,成人常用注射量为1~1.5 mg/kg或70 mg+5%葡萄糖液稀释后于5 min内缓慢注射[2],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可在10~20 min后重复1次,但使用总剂量不能多于210 mg。注射后有效改为静脉滴注,严格掌握滴注速度,以0.5~1 mg/min为宜,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口服维持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律、心率、血压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律失常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有所减轻,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频率减少在50%以上;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和时间减少在50%以下。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3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2.2 两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维持窦性心律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情况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律失常可单独发病也可由多种心脏病引发。该病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目前较为常用且有效的为药物治疗。胺碘酮、普罗帕酮均为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3],具有轻度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有助于患者的心电图监测,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影响甲状腺素代谢。普罗帕酮是广谱高效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室性及室上性异位搏动、心动过速等疾病,其特点是见效快、作用持久[4-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恢复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情况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与普罗帕酮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1] 黑耀宗.胺碘酮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07):138-139.

[2] 周玉龙,罗晓玲.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1):71-72.

[3] 周若琨,杨若冰.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4,13(30):11-12.

[4] 郭 潜.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房颤的疗效对比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1):49-50.

[5] 刘海涛.用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探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613-614.

本文编辑:杨 丽

R541.7

B

ISSN.2095-6681.2015.023.026.02

高莉(1972-),女,山东省平度县人,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猜你喜欢

帕酮普罗窦性心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奇怪的纸盒子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窦性心动过缓6例临床分析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国产碘克沙醇和碘普罗胺致肾功能不全患者产生肾毒性的比较
窦性心律,心跳应该是多少次
237 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药物复律回顾性分析
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衰竭并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效果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液中的痕量普罗帕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