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2015-10-20王丹马晓慧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赤眼蜂二化螟防治效果

王丹 马晓慧

摘要:为探讨辽河三角洲稻区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分别在不同释放时间、次数、蜂量情况下防治效果的差异,并在最适条件下测定综合防效。结果表明,结合水稻二化螟越冬基数和1代发生情况,在二化螟卵始盛期分3次放蜂,蜂量控制在1万头/(次·667m2),防治效果在70%以上。

关键词:赤眼蜂;二化螟;防治效果;水稻

中图分类号:$435.1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5-0113-02

水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常见的钻蛀类水稻害虫,在辽河三角洲稻区常年发生,一般年份造成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危害率在50%以上。水稻二化螟的防治一直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鲜有生物防治措施治理水稻二化螟的报道。生物防治是国内外害虫治理的重要手段,赤眼蜂(Tri-chogrammaspp.)作为全世界害虫生物防治中研究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害虫天敌,可寄生于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已被证实是一种可靠、安全、方便的生物防治技术。

北方稻区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尚在试探阶段,但生物防治是一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日趋重要的农业技术体系。近年来,以应用赤眼蜂在辽北地区防治玉米螟及在华北地区防治棉铃虫的生防技术比较成熟,并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防效高、不污染环境、稳定性好等特点。赤眼蜂工业化生产技术已颇为成熟,辽宁省西丰县拥有全国最大的赤眼蜂生产基地,赤眼蜂来源便捷,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明确辽河三角洲稻区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该技术具体的防治指标、技术方法、注意事项、防效测定等各项指标,我们开展了在辽河三角洲稻区应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的试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2012-2014年,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新建基地,连续3年大面积释放赤眼蜂,设置多个处理及对照田块,栽培管理模式相同,均选用水稻品种盐丰47,调查方法采用5点法,即调查5点/667m2,每点约25m2。根据试验需要,赤眼蜂释放时间、释放次数、释放载体、释放量等均不确定。赤眼蜂全部为自行扩繁,寄主卵选择了资源丰富的柞蚕卵,柞蚕茧从辽宁省辽中县购买。王井士等研究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稻区优势寄生性天敌有3种,分别为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我们选用在北方应用较多的螟黄赤眼蜂为试材,研究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的技术参数及防效。赤眼蜂释放量根据试验设定,释放前将寄生有赤眼蜂的柞蚕卵卡固定在硬纸壳上,一端栓上10~15cm细绳,挂于水稻的第3~5片叶的叶鞘处。尽量避免蜂卡因受日晒、雨淋及天敌捕食而羽化率降低,傍晚释放。待成蜂羽化后自动搜寻寄主卵,记录二化螟总卯量及被寄生卵量。被寄生的二化螟卵前期有黑点,寄生蜂羽化后卯壳变黑,而未被寄生的虫卵为淡红棕色。

1.2二化螟发生情况预测预报

水稻二化螟田间测报情况直接影响人工放蜂的相关参数。二化螟在辽河三角洲地区每年发生2代,在控制好1代二化螟的前提下,能够明显抑制2代二化螟的发生,因此,我们选择以防治1代二化螟为主。要准确把握害虫发生情况,就必须对其动态进行调查测报,越冬基数和1代成虫羽化及产卵情况为重要的调查内容。越冬基数调查以稻田内稻秆、稻茬及苇秆等寄主的剖秆为载体,统计活虫数量,连续3年春季调查新建基地和王家农场,并做好记录。6月下旬起,采用黑光灯诱集二化螟成虫,黑光灯2盏为1组,间隔300m放1组灯,每次处理设置lO组,每天19:00开灯至次日06:00关灯,统计成蛾量,并在田间连续调查卵块量,做好记录。

1.3赤眼蜂释放时间、频率及蜂量的试验

赤眼蜂繁殖周期为10~15d,羽化为成虫的赤眼蜂平均寿命为1~2d,释放到田间后,受雨水、日照、天敌及农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利用率变化幅度较大。设计了不同时间、不同次数2个因素,放蜂总量相同,评价赤眼蜂寄生二化螟卵的寄生力。放蜂时间设计见卵前期、始见卵期、卵始盛期,以不放蜂为对照;放蜂次数分别分1、2、3次,释放量为3万头/667m2,统计赤眼蜂对二化螟的寄生率情况。同时计算赤眼蜂对二化螟的防效:防效=(放蜂田寄生率一对照田寄生率)/放蜂田寄生率×100%。在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面积示范。

2.结果与分析

2.1二化螟1代发生情况测报

2012-2014年,在新建基地和王家农场稻区随机采样调查,统计稻茬内越冬代二化螟发生量(表1),统计时仅计活虫,不计死虫;并于每年6月下旬监测黑光灯日诱蛾量及田间初发卵块量(表2)。从表1看出,两地越冬代二化螟虫口密度较大,活虫率均在18%以上,2013年王家农场二化螟老熟幼虫率最高,达23.3%,2013年二化螟危害在1代时较重。

从表2看出,2012-2014年二化螟成虫及田间卵块量增长趋势大致相同。辽河三角洲稻区1代二化螟成虫羽化高峰集中在6月26日,6月24日和6月25日成虫量剧增。田间二化螟卯块调查结果,6月24日起田间卵量骤增,至6月28日卵量开始变化不大,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产卵,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卵始盛期基本在6月26和6月27日。

2.2赤眼蜂不同释放时期的寄生力

2012-014年,针对辽河三角洲稻区二化螟卵发生不同时期,分别统计了被赤眼蜂寄生的情况,对二化螟防效见表3。从表3看出,分别在二化螟卵发生前岳的3个时期放蜂,寄生率差异显著,卵始盛期放蜂寄生率为84.5%~91.8%,而见卵前期放蜂仅为28.0%~36.1%,略高于不放蜂的对照田,始见卵期放蜂寄生率为44.6%~56.4%,表明卵始盛期放蜂能够达到最高的寄生率。

2.3赤眼蜂不同释放次数的寄生力

2013年,在新建基地试验地,二化螟卵始盛期放蜂总量为3.0万头/667m2情况下,测定了放蜂1、2、3次的防效情况(表4),放蜂1次以上时间间隔为3~5d。

在放蜂总量为3万头/667m2的情况下,分别分1、2、3次放蜂,每次对应的放蜂量为3.0、1.5、1.0万头/667m2,寄生率明显不同,其中每次放蜂1万头/667m2放蜂3次情况下,赤眼蜂对二化螟的寄生率为80.%;2次放蜂次之,1次放蜂寄生率最低(表4)。赤眼蜂的平均寿命为1~2d,若1次全部将蜂投放出去,对后期羽化成虫的卵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生产实践中应以3次放蜂为好,避免一次性投入所有的蜂,而使防治效率降低。

2.4多因素条件影响下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

综合最适放蜂时间、放蜂次数情况下,统计大面积放蜂的防治效果,验证该项技术推广的可行性,我们连续3年开展了每个处理2hm2面积的生防试验示范,每次放蜂量分别设定为O.5万、1.0万、2.0万头/667m2,放蜂3次,每次间隔3~4d。每次放蜂时间及试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每次放蜂0.5万头/667m2时,连续3年测定的平均防效为63.15%,每次放蜂1.0万头/667m2时,平均防效78.55%,每次放蜂2.0万头/667m2时,平均防效为82.58%,表明每次放蜂1.0万头/667m2以上时,防效均能达到70%以上;而每次放蜂1.0万头/667m2和2.0万头/667m2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按每张蜂卡(约1000头)1.2元计算,成本分别为12元/667m2和24元/667m2,相差1倍,因此,推荐将防效控制在70%左右,材料成本12元/667m2左右作为最佳的技术指标。

3.结论与讨论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具有成本低、操作便捷、环保、安全的特点,并促进了稻田生境的生态多样性。该技术的防治效果和各因素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该技术的可行性。稻田释放赤眼蜂须依据二化螟发生时间来确定,放蜂时间由二化螟发生情况决定,因此首先要做好二化螟的测报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二化螟主要越冬场所为稻茬和稻秆,而在稗草、苇秆等处较少。另外,稻茬的高矮程度又决定了二化螟存活基数大小,新建基地稻茬高度为5~7cm,百穴平均含虫率18.6%~21.7%,含虫量相对较低,王家农场稻茬高度多在8~10enl,百穴平均含虫率22.0%~23.3%,含虫量较新建基地高,表明水稻留高茬与二化螟越冬虫量及发生量成正比。

赤眼蜂为优秀的天敌生物,增加雌蜂比例,降低繁蜂生产成本对于赤眼蜂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生防意义。通过人工水平转染微生物沃尔巴克氏体能诱导部分两性生殖的赤眼蜂改变其固有生殖方式为孤雌产雌生殖,极大地促进了工厂化繁殖赤眼蜂技术。

赤眼蜂在室外条件下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其寄生于二化螟卵。如何避开不利因素,利用有利条件,形成产销一体模式,以进一步挖掘赤眼蜂的应用潜力,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赤眼蜂二化螟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应用3种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试验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
不同杀菌剂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