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红槽缝叩甲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2015-10-16赵红蕊曹丽娟金岩

吉林农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赵红蕊+曹丽娟+金岩

摘要:通过对松花湖自然保护区叩甲科昆虫调查发现,泥红槽缝叩甲主要为害核桃楸幼苗,近年来危害呈加重趋势。本文对泥红槽缝叩甲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野外观察,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红槽缝叩甲;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项目支持:吉林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222020支持。

中图分类号:Q969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1.044

叩甲科(Elateridae)的幼虫统称为金针虫,为我国北方主要地下害虫,主要为害各种林木及农作物,多为杂食性,为害时能咬食播下的种子,咬断刚出土的幼苗;当苗木生长阶段能钻到根、茎里取食,严重影响农林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作者于2012年~2014年在吉林市松花湖自然保护区对叩甲科昆虫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泥红槽缝叩甲Agrypnus argillaceus(Solsky)是该地区的优势种之一,现将泥红槽缝叩甲的基本情况、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研究方法

1.1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松花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市东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1′~127°18′、北纬42°58′~43°43′,全区总面积为35409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占60%,耕地和水域面积占40%。该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温差较大,春季少雨大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天气晴爽,冬季漫长严寒。最高温度36.6℃,最低为-38.1℃,年平均气温为3℃~4℃。松花湖区多为暗棕色森林土,植被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种类繁多,素有天然宝库之称,是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植物生态群落。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71.89%,但是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原生林已较罕见。目前主要是以蒙古栋、杨、桦、水曲柳、胡桃揪、柳树等组成的天然次生林。

1.2实验方法

对泥红槽缝叩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主要采用室外观察法。在松花湖自然保护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设固定样地3块,一般每隔5~7天调查一次,采用固定样地调查和大面积综合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踏查、挖土方和网捕等方式观察泥红槽缝叩甲的虫口密度、生活习性及生活史情况,对泥红槽缝叩甲的防治技术研究采用综合文献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泥红槽缝叩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槽缝叩甲属Agrypnus[1]。国内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湖北、陕西、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台湾等地。在吉林省主要为害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主要以幼虫终年在土壤中活动为害,取食植物根部、茎基及有机质,成虫取食嫩叶和嫩茎,长期为害,使树势衰弱并引起其他病虫危害。

2.1形态特征

泥红槽缝叩甲体长15.5毫米,体宽5毫米,体狭长,朱红色或红褐色,前胸背板底色黑色,鞘翅底色红褐色,小盾片底色黑色;触角、足及腹面黑色,全身密被茶色,红褐色或朱红色的鳞片状短毛。额前缘拱出,中部向前略低凹,散布刻点。触角短,不达前胸基部;第2节筒形,长于第3节;第3节最小,球形;第4节以后各节三角形,锯齿状;末节椭圆形,近端部凹缩成假节,顶端钝。前胸背板长不大于宽;中间纵向低凹,后部更明显;两侧拱出,向前渐宽,近前角明显变狭,近后角波状;侧缘后部边缘细齿状;后角端部狭,平截,明显转向外方,背面有脊或脊不明显。小盾片呈盾状,端部拱出。鞘翅宽于前胸,基部两侧平行,后1/3处变狭,端部联合拱出;表面有明显的粗刻点,排列成行,直至端部,但未形成凹纹。腹面均匀地被有鳞片状毛和刻点,前部刻点更强烈;前胸侧板和后胸侧板无跗节槽;后基片从内向外渐狭。

2.2生物学习性

泥红槽缝叩甲在松花湖地区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3年以上,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出蛰,5月中旬~6月下旬为活动盛期。成虫多在一些低矮的草丛或灌木丛中活动。成虫交配后即可产卵,卵散产于核桃楸附近的较疏松的土层内,初孵幼虫孵化后,短时间就能够自由活动并取食,而且活动灵活。野外观察,初龄幼虫一般在土层25厘米左右处活动,整个幼虫期较长。成虫有趋光性,善于飞翔。以幼虫越冬的,一般当土温(10厘米处)达8℃~10℃时开始上升土表,14℃~18℃时活动最盛,5℃以下或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幼虫活动节律主要随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土壤温度变化对幼虫活动的影响最为明显。9月下旬,成虫、幼虫钻入土壤中越冬。

2.3防治技术

由于金针虫生活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对其防治要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方法。关于金针虫的防治技术,国内主要从害虫的预测预报、林业技术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2.3.1加强预测预报由于金针虫为土栖昆虫,生活和为害于土层中。因此预测预报时要结合金针虫的地下活动情况,对照气象因素和苗情做综合分析。泥红槽缝叩甲主要为害核桃楸幼苗,而且主要在苗木苗期为害猖獗,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旦发现,即已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期,因此金针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春季调查时,选择不同地势、不同土壤、不同茬口的田块1公顷以内,取50~80个样点采用随机5点式取样或双对角线取样方法,每样点面积为1平方米,当金针虫达到3~4头/平方米以上时应采取防治措施。

2.3.2林业技术措施加强林木抚育,增强树势,以增强林木本身的抗虫能力。在苗圃地,杂草是金针虫的产卵寄主和幼龄幼虫的食料,因此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并运出苗圃地,或者将杂草深埋于40厘米以下的土层或运出田外沤肥,不能在田间堆放,可达到消灭部分幼虫和卵的目的并能减少幼虫和蛹的数量。

2.3.3物理防治技术加强苗圃地的精耕细作,耕作时对金针虫可有直接的机械损伤,而且也能将土中的蛹、休眠幼虫或成虫翻至土表,从而遭受不良气候影响和天敌侵袭死亡。夏季翻耕曝晒,冬季耕后冷冻,通过破坏其生存环境也能消灭部分虫蛹,这种方法可压低虫口密度达15%~30%。在成虫羽化盛期,于林间开阔地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捕,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或其他引诱物诱杀;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于傍晚振落捕杀成虫;翻耕苗圃地时人工捕捉幼虫。

2.3.4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植物性农药杀虫。即利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者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来防治金针虫,如用蓖麻叶、油桐叶的水浸液防治,或者用以乌头等的茎、根磨成粉后防治金针虫,杀虫效果较好。李红梅等人也报道了苦参碱、柬素、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的杀虫功能[2];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杀虫。在自然界,存在着很多对害虫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昆虫病原微生物具有寄主范围广泛、致病性强、毒性高、使用安全等特点,对具隐蔽性的金针虫有特殊的防治效果,应用前景比较广泛[3]。寄生金针虫的真菌种类主要有白僵菌和绿僵菌[4]。利用捕食性天敌杀虫。由于金针虫在土壤中活动,它的捕食性天敌比较少见。因此捕食性天敌在控制金针虫为害上很难发挥大的作用,目前尚未有利用捕食性天敌成功控制金针虫的报道[4,5]。利用性信息素诱杀。金针虫成虫羽化后在林间活动,可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集,是金针虫种群动态监测和防治的重要手段[6,7]。

2.3.5化学防治技术药剂拌种。播种前用48%乐斯本,或者50%辛硫磷乳油、水、种子按1∶50~80∶400~800的比例拌种,也可以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均匀喷洒种子,将湿拌种子堆闷2~3小时,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药剂拌种的有效期为30天左右。土壤处理。育苗时,用5%辛硫磷颗粒剂按30~37.5公斤/公顷施入表土层防治或者用5%辛硫磷颗粒剂15.0~22.5公斤/公顷加细干土300~450公斤,混合均匀后撒于土壤中;毒饵诱杀。用炒成糊香味的麦麸80公斤/公顷与90%敌百虫晶体2公斤/公顷混拌均匀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田间进行诱杀;根部灌药。种苗出土或栽植后如发现幼虫危害,可用辛硫磷毒土逐行撒播并随即用锄掩入苗株附近表土内,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江世宏,王书永.中国经济叩甲图志[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李红梅,胡竹鹃.芝麻主要害虫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63-164.

[3]陈建明,俞晓平,陈列忠,等.我国地下害虫的发生危害和治理策略[J].浙江农业学报,2004,16(6):389-394.

[4]王浩杰,刘立伟,舒金平,等.金针虫控制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8,27(1):27-30.

[5]郭士英,陈光华,侯建雄,等.武功地区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icollis Miwa)生活规律与防治研究[J].西北农学院学报, 1985(4):1-14.

[6]宋洋,黄琼瑶,等.叩甲科昆虫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359-364.

[7]彭观地.筛胸梳爪叩甲性信息素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作者简介:赵红蕊,硕士,北华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森林昆虫。

猜你喜欢

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