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摭谈

2015-10-16

戏剧之家 2015年18期
关键词:杜丽娘汤显祖牡丹亭

李 珊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牡丹亭》摭谈

李 珊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牡丹亭》是戏曲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剧中“至情”的杜丽娘代表了时代女性的心声,作品所蕴含的戏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时代的发展更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牡丹亭》;汤显祖;至情

《牡丹亭》为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的作品。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海若士,一称若士,晚年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所居名玉茗堂、清远楼。《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文采斐然,词曲让人满口生香,同时剧中“至情”的杜丽娘也代表了时代女性的心声,不仅如此,作品所蕴含的戏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时代的发展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本文主要简单讨论《牡丹亭》的社会影响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进步的价值观。

《牡丹亭》的社会影响之巨,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很多女子读罢此书,伤情而死。

与汤显祖同时代的娄江女子俞二娘,读了《牡丹亭》后,深为剧中杜丽娘的遭遇所打动,感慨万分。她把自己的哀怨用朱砂一句句记录在《牡丹亭》上。全剧评注完毕,她另抄了一份,打算捎给汤显祖。俞二娘还发誓,做女当做爱才女,嫁夫必嫁汤显祖。但后来她得知汤显祖已是一个老头儿,妻子儿女一大群,她受不住这样的打击,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临死前从松开的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戏本。汤显祖得知此事后,心情非常沉重,他当即写下《哭娄江女子》[1]诗二首,其一曰:“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阕,偏只在娄江。”其二曰:“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诗前还写了个小序:“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十七惋愤而终。”

另外,当时扬州还有个叫金凤钿的女子,一天,她得到一本《牡丹亭》,起初是无意间打开的,只想消磨无聊时光。不料一读之下便被深深吸引了进去,以至于茶饭不顾,读而成痴。她沉湎到《牡丹亭》中,不能自拔,日夜展卷,吟诵不辍,幻想着写这本的人是何等模样。于是她给汤显祖写了封信,并大胆坦言“愿为才子妇”[2]。信发出后,她朝思暮想,盼着汤显祖能给她复信,但信件几经辗转才到汤先生手里,此时的金凤钿早已相思成疾,待汤接信赶来扬州时,金凤钿已经去世。汤显祖深感惋惜,便出资为她营建了庐墓。

清焦循《剧说》卷六引《蛾术堂闲笔》讲了一个故事:

杭有女伶商小玲者,以色艺称;于《还魂记》尤擅场。尝有所属意,而势不得通,遂郁郁成疾。每作杜丽娘《寻梦》《闹殇》诸剧,真若身其事者,缠绵凄婉,泪痕盈目。一日,演《寻梦》,唱至“使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盈盈界面”。随身倚地,春香上视之,已气绝矣。临川寓言:“乃有小玲实其事耶?”[3]

明万历年间有奇女子冯小青,美丽聪慧,幼年时从一老尼那里得来“早慧,福薄,毋令识字,可三十年活”的不幸预言。似乎不幸的预言都会实现,小青不但识字,且好读书、工诗文。十六岁嫁与杭州冯生做妾,婚后不容于正室,备受欺压,于是自题诗两首:“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来颠颠笔落窗外,松岚秀处当我楼。”[4]不料此诗被正室发现,大发淫威,将小青赶出家门,远置孤山佛舍,幸此地花木翠郁,清幽寂静,夜深人静时,小青便独自挑灯夜读《牡丹亭》,读到悲切之处,不觉和泪研墨,赋诗吟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5]而后仿丽娘写真,题诗曰:“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留像而逝!死前小青痛感此生无奈,只得祈祷来世幸福:“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6]

《长生殿》的作者洪昇有个好友叫吴吴山,初聘黄山女子陈同。尚未完婚,陈便去世。陈同生前酷爱《牡丹亭》,一边看,还一边加以评点。得病后依旧倚枕而读,爱不释手。她母亲多次劝阻不成,不得已把书偷偷拿去烧了。幸好上卷放在枕头底下,才免于一炬。陈同死后,吴吴山看到了这卷幸存的《牡丹亭》,见上面密行细字,评语极精辟动人,有几页还斑斑点点沾满了泪痕,让他惊叹不已。不久,吴吴山娶了清溪女子谈则。谈则在看到陈同评点的《牡丹亭》后竟也爱不释手。她叹息下卷不存,便从书市购来了下卷,仿照陈同的意思补评下去。吴吴山读了谈则的评语,简直与陈同如出一手,更是惊讶。不料,谈则评完《牡丹亭》竟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几年后,吴吴山继娶古荡女子钱宜。钱宜看了几页陈、谈评注《牡丹亭》就入了迷。她一边看,一边也在书页上注下了自己的感想。全书注完,她对吴吴山道:“以前曾听说有个叫小青的女子评过《牡丹亭》,但后人不得见。眼下陈、谈两位姐姐,评点得如此精湛,何不把它刻印出来让其流传呢?”吴吴山听了点头称是,答应了她的请求,钱宜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作为刻板资金,到清康熙年间,三妇合评的《牡丹亭》终于刊刻行世了。

《牡丹亭》之流传至今,被奉为经典,并不仅仅是因为它道出了古代女子的心声,也不仅仅是因为有许多女子为此书伤情而死,更重要的是,书中所蕴含的的戏曲观,对“情”之重视的进步观点,令此书愈加生辉。

汤显祖曾说自己作剧乃是“为情作使”[7],说明其创作的动因乃是“情感”。他“为情作使”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影响。简单来说,社会方面,是因为从戏曲产生之初迄至明代,普遍认为戏曲之社会功能乃是承担教化,要有关风化。如元周德清所提出的“有补于世”[8],元夏庭芝提出的“厚人伦,美风化”[9]以及元末明初高明德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10]等观点,也就是说,他们提倡应该重视社会的教化功能,而摒弃戏曲的审美功能以及对人性的展现。从自身来说,汤显祖受其老师罗汝芳的影响较深远,除此之外,李百泉、达观和尚所提出的逆时代的观点,如“童心”说等,皆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11]。基于此,汤显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情感对于创作主体必须产生支配、驱使的作用。

他在《牡丹亭》里面说:“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12]情之难诉,在于真情难得。《牡丹亭》极力写杜丽娘,正是作者想借一角色、一故事标出天地间一种“情至”的典型。而实际上,汤显祖也成功地做到了。正如前文所说,许多女子读了《牡丹亭》便抑郁而死,这即是旁证。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彿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13]

这里说的“情不知所起”,即是说情出于天,天即是“本性”,人不知其所起,乃是性之无知。虽人不知其性,但情一旦起,就一往情深,如此则可以超越生死。我们在看《牡丹亭》时,觉得杜丽娘死而复生于常理不合,但忽略了作者传达的死亦不足以憾其情的可能性,所以以形骸求之论之者,皆皮相之论也,他们没有认识到情的本质。

汤显祖认为,世界是有情人的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的人生。因此,他创作《牡丹亭》,就是要标榜出一种“至情”的世界,而这种世界,正好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在我看来,如果现实世界是有情的世界,那么,汤显祖大可不必“为情作使”,更不必借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心中之块垒。所以他才说: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其诗之传者,神情合至,或一至焉。[14]

实际上,汤显祖不仅使用“情”来判断社会的好坏,更是把“情”这个标准运用到对人性的考察之中,是以情之“真”“假”为标准来判断人之真假。他说:

门下殆真人耶!世之假人,常为真人苦真人得意,假人影响而附之,以相得意真人失意,假人影响而伺之,以自得意边境有人,其名曰窃人之所畏,吾得不畏哉![15]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能理解为何杜丽娘“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那是因为杜丽娘是“真人”,是有情人,而杜丽娘和柳梦梅与之战斗的,是无情的社会,以有情的人生战斗无情的社会,最后取得了胜利,这不仅是汤显祖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其对未来社会的良好祝愿。

总之,汤显祖对“情”的探讨与呈现,揭示了戏曲艺术可以有的本质,确立了一种以“情”为中心的戏曲观,彰显了作品中作者的主体地位。而汤显祖对于情的极度重视,也使他在艺术上运用了前所未有的幻想与夸张的方式加以传达,因而赋予了艺术形象以奇异的光彩。

[1][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徐朔方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54.

[2]叶树发.中国戏曲简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128.

[3][清]焦循.剧说[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7.

[4][5][6]魏同贤.冯梦龙文学全集・情史(十五)[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530.

[7][明]汤显祖.续棲贤莲社求友文[A].汤显祖全集(二)[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221.

[8][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75.

[9][元]夏庭芝.青楼集[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7.

[10][明]高明.琵琶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1.

[11]楼宇烈.汤显祖哲学思想初探[A].汤显祖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152.

[12][明]汤显祖.牡丹亭・标目[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

[13][明]汤显祖.牡丹亭・题词[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

[14][明]汤显祖.睡庵文集序[A].汤显祖全集(二)[C].徐朔方箋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074.

[15][明]汤显祖.答王宇泰太史[A].汤显祖全集(二)[C].徐朔方箋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305.

J809

A

1007-0125(2015)09-0014-02

李 珊(1990-),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专业为戏剧戏曲方向。

猜你喜欢

杜丽娘汤显祖牡丹亭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一生爱好是天然”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