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爱好是天然”

2022-05-30奚晓天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柳梦梅礼教杜丽娘

《牡丹亭》的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汤显祖以戏剧为创作基础,表现了其鲜明的审美特色,即主人公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彰显了杜丽娘勇敢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的一面,杜丽娘做出了超越时代的事情,成为中国戏剧史上光辉的女性形象。

一、杜丽娘人物情感意识觉醒和形象变化的三个阶段

(一)因情生梦:女性情感意识觉醒的形象

杜丽娘作为文中的主人公,并非一开始就反抗传统礼教,其是从最初接受传统观念教育,逐渐地意识觉醒,到后来的主动反抗的,所以,杜丽娘的性格也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一是在“肃苑”一出,就体现了杜丽娘“情”的开端,而启蒙杜丽娘情感的,便是被删减处理过的《诗经》,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春香的这段自白并非是春香的个人之见,因为春香与杜丽娘不同,春香并没有像杜丽娘那样对生命、情感的深刻认知,也不会对“情”有细致的描绘,更多的是作者刻意地表现其情感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的话语痕迹。其中“废书而叹”暗示了杜丽娘心中的触动,也是她心境转变、情感意识萌芽的体现,作者虽然以春香之口描绘了出来,但是实则是在凸显杜丽娘情感意识的萌芽和觉醒。[1]

二是文中的杜丽娘性格沉稳、善于思考,通常以自言自语或者与春香分享内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想法,因此,文中多借助春香之口体现杜丽娘情感变化的路径。杜丽娘在读《诗经》时品味出“圣人之情”,表现了杜丽娘对“情”的进一步思考,而春香则提议“读书困闷,消遣则个”,杜丽娘“一会沉吟,逡巡而起”,又“低回不语者久之”。从这里可以看出杜丽娘长期受传统礼教的压抑,在“礼”的束缚和“情”的萌芽之间犹豫不决,使杜丽娘的情感处于矛盾状态,刻画出杜丽娘“名为国色,实守家声”的形象。

三是杜丽娘所处的时代对男女交往更是有诸多限制,需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就是严格恪守礼教的代言人,其认为女儿应该成为典型的贤妻良母、大家闺秀的形象,不仅要懂得女红针织,还要读诗书,知礼节,谈吐高雅,相夫教子。所以,杜宝请来老师教授杜丽娘诗书和礼节。杜丽娘学的第一课就是《关雎》中宣扬的“后妃之德”“宜室宜家”“有风有化”等。但是这时,杜丽娘的情感意识已经觉醒,并未按照父亲和教书先生的固化思维进行学习。在她看来,《关雎》是一首美丽的恋歌,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心有所想之时,杜丽娘更加感受到在深闺之中的寂寞和在大好青春年华中度日的虚无感。由此,杜丽娘不由发出感叹和情感自白:“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里出自第十出《惊梦》,在此处,杜丽娘还提到了《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说明杜丽娘希望自己能够像崔莺莺那样勇敢追求爱情,并与崔莺莺有了情感共鸣,产生艳羡之情。[2]但是内心爱情种子的萌发与当时的礼教要求产生了矛盾,其心愿只能借助梦境实现,于是便有了杜丽娘在梦中与一个书生幽会,享受鱼水之欢的场景,杜丽娘醒来,发现自己做了一场梦,而这个梦境也代表着人的欲望,也让杜丽娘在梦中完成了爱情意识的觉醒过程。

(二)因情而死:勇敢追爱与当时社会抗争的反抗形象

虽然杜丽娘个性独立,爱情意识已然觉醒,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但是杜丽娘的爱情、天性、自由只能从梦境中实现。在梦境中,杜丽娘遇到了书生柳梦梅,他们之间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可谓是一见钟情。杜丽娘作为现实中的人,不可能永远活在梦境中,虚幻的迷恋无法依靠梦境填补情感的空白。所以,在杜丽娘被母亲从梦境拉回现实的那一刻,她辗转难眠,只期盼能够重回旧梦。从这里可以了解到,杜丽娘在“惊梦”中处于在潜意识下的爱情自发状态,转向“寻梦”中,其已经自觉进入想要自我主宰命运的状态,抱着重温旧梦的心情寻找爱情,但现实荒凉的景致让杜丽娘带有很高期待,甚至带有一点兴奋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想到自己的花容月貌无人欣赏,顾影自怜,空有好梦难寻,眷恋心上人却难觅,不如葬身于梅树下。于是顿生感慨:“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月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由此,也体现出了其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寻觅真挚爱情,甘愿付出宝贵生命的刚烈顽强的女性形象。

从“惊梦”到“寻梦”,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将杜丽娘的梦境与现实中的矛盾升级到顶峰,这一矛盾难以在当时社会得到解决,杜丽娘即便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性理之学”的观念下,杜丽娘也无能为力,最终在中秋之夜,带着对理想落空的遗憾,郁郁寡欢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杜丽娘又对这个世界有着诸多留恋,在弥留之际,仍然不忘梦境中的恋人,故而叮嘱春香“将春容珍藏在她梦中与书生幽会过的地方”。[3]可以看出,杜丽娘即便充满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依然期盼能够在自己死后与梦中恋人相见,再续前缘。对杜丽娘而言,离开这个世界并不意味着结束,虽然杜丽娘的爱情难以在现实社会得到良果,人生以悲剧告终,但是这是其新的斗争的开始。

(三)因情死而复生:为爱坚守的忠贞、勇敢的形象

杜丽娘寻梦无果,伤感过度,于中秋之夜而亡。第二十三出《冥判》讲到,杜丽娘在花神的帮助下,判官准许其还阳,并助其寻找梦中恋人柳梦梅。这样判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祉;另一方面,是判官认为杜丽娘阳寿未尽,红尘情缘未了,并且被杜丽娘身上顽强、勇敢、对美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4]

经过杜丽娘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三年后,恰逢柳梦梅进京赶考之际,与其相遇了,更巧的是,柳梦梅在太湖石底见到了杜丽娘的真容,并一见钟情,深深愛上了画像中的人,于是手捧心爱之人的画像,深情呼唤。而杜丽娘在魂游时感应到了恋人的呼唤,心想:会不会是梦中恋人?当杜丽娘真的见到梦中恋人捧着自己的画像时,便主动献身,与柳梦梅相知相许,倾诉爱意。在杜丽娘历经艰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也要找寻的梦中爱人终于出现时,他们可以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毫无顾忌、倾心所欲地向爱人表达自己的心意,可以大胆幽会,这对杜丽娘而言,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是要与爱人柳梦梅生不同时、死要同穴,生生世世做夫妻。可见,杜丽娘对待爱情忠贞不渝,坚定自己的信念,实现了爱情的升华,在身死之后继而复生,谱写了一曲爱情自由、生命自由、个性自由的赞歌。

二、杜丽娘人物形象中的矛盾性特点分析

(一)接受传统教育和反抗传统之间的矛盾

杜丽娘矛盾的人物形象特点在汤显祖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杜丽娘虽然是礼教的反抗者,即使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依然不改初心,但是在故事的开端,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却有着自相矛盾的特点。如剧中的一句:“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杜丽娘内心的矛盾,这也表现了杜丽娘矛盾的形象特点。[5]由于杜丽娘从小受父母约束,接受教书先生对自己的教育和熏陶,其父母更是希望杜丽娘成为典型的贤妻良母、大家闺秀,希望其诗书、女红等样样精通,作为掌上明珠的杜丽娘,也不负父母期望,对父母孝顺,表现乖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深闺中度日,甚至连自家有一个后花园都要从春香口中得知。正是在这样严苛的背景下,消耗着杜丽娘的青春年华,遏制了其生命的活力,这也让杜丽娘对美好爱情、对生命自由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是杜丽娘即便渴望自由,歌颂爱情,表现出与传统抗争的观念,依然难以完全脱离家庭环境和传统思想对其的制约。如杜丽娘第一次上私塾,教书先生教授杜丽娘学习《关雎》,虽然杜丽娘渴望像雎鸠一样自由,但是依然愿意接受礼教的约束,体现了其内心对自由的向往与接受礼教熏陶后又满腹惆怅、感慨虚度芳华的矛盾心理。

(二)“至情”形象与“至理”形象共存的矛盾

杜丽娘既有至情形象,也有至理形象,在杜丽娘情感意识觉醒和其爱情萌芽的初期阶段,有对欲望、自然天性的肯定,但是在父母的管束和传统礼教的教育下,杜丽娘也未能完全抛弃桎梏,依然有着对伦理的坚守,形成情中有理,理中寓情的矛盾形象。从《回生》一折看,看似是杜丽娘历经艰辛后,终于与梦中爱人柳梦梅相遇相守,是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是故事到这里并未停止,而是继续推进。杜丽娘和柳梦梅一个为生人,一个为鬼魂,人鬼殊途,却私订终身。虽然杜丽娘作为鬼魂摆脱了全部束缚,自由自在地享受爱情的滋润,但是当阴阳结合,杜丽娘复生后,又不得不生活在原来的环境里,无法再像之前那般无拘无束、恣意妄为。杜丽娘复生之后,柳梦梅向其提及婚事,杜丽娘开始顾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他们之间的差异。虽然这并不能说明杜丽娘的低头和妥协,但是也恰恰反映了传统礼教对人思想的影响。如果杜丽娘想要彻底走出当时社会对自身的约束,可以在复生之后与柳梦梅两个人苟且偷生、长相厮守,寻一处二人世界维持婚姻。但是杜丽娘并不想苟且生活,她想直面舆论,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够在阳光下生长,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父母的赞同,与柳梦梅堂堂正正地做一对恩爱夫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二人的自由婚恋被看作是离经叛道、不守礼教,由此,杜丽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一边是爱情自由,一边是传统礼教,文中既表现出其是一个为爱抗争到底的女英雄形象,也表现出其只能片面抗争的矛盾形象。

(三)刚强形象与柔弱形象并存的矛盾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对女儿处处管束,是一个传统的“大家长”形象,当听闻杜丽娘昼眠一事时,便大发雷霆,连同其母一同责怪杜丽娘,在他看来,女孩子昼眠,是因为晚上胡思乱想而不得安寝。杜宝并未对杜丽娘情感意识的觉醒有所察觉,依然按照三从四德的道德伦理管教女儿。即使杜丽娘满腹心事,自怜在幽闺,也从未忤逆父亲,没有说过一句顶撞父亲的话,处处顺从父母的意愿,按照父母期待的样子成长。虽然杜丽娘有柔弱的一面,但是杜丽娘对父母的一味顺从,并不能说明杜丽娘的性格是软弱的,反而揭示了其对当时礼教的思考,为后续杜丽娘反抗束缚、大胆追爱的情节做好了铺垫。在杜丽娘经历了游园生梦、因梦生情、又因情而亡等一系列事情后,从开始的以欲望为主导,到后来的情感升华和跳跃,可以看出杜丽娘希望自己与柳梦梅的婚姻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是面对父亲杜宝的坚决反对,这时的杜丽娘开始反抗父亲,直言不讳道:“眼前活立着个女孩儿,亲爹不认”“爹爹,你不认呵,有娘在”。这与之前柔弱、不忤逆父亲的形象有很大反差,表现出了杜丽娘勇于反抗、刚强的一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从游园后因情生梦、因梦生情,而又因情而亡、死而复生这一系列情节展开,在不同情节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也富于变化,从开始的满足欲望,追求爱情,到后来的情感升华,追求个性自由。从种种表现中,可以看出杜丽娘身上带有强烈的矛盾性,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礼教对自己的影响,又对爱情有了主观认知,并进行抗争,展现了一个为爱赴死而生,敢于反抗的动人形象。

参考文献:

[1]许琳琦,柳旭.《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J].参花(中),2022(07):110-112.

[2]徐雨婷.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和理[J].文学教育(上),2021(12):58-59.

[3]孫鹏.诗书礼乐 情为何物——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家教缺失[J].今古文创,2021(40):16-17.

[4]徐瀚婧.情之至者,刚柔并生——牡丹亭杜丽娘情感的革命性赏析[J].剧影月报,2021(04):37-38.

[5]徐少楠.《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感演变分析[J].散文百家(理论),2021(06):43-44+133.

(作者简介:奚晓天,女,本科,苏州昆剧院,四级演员,研究方向:昆曲表演)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柳梦梅礼教杜丽娘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之柳梦梅人物分析
《惊梦》的情与爱
不一样的《柳梦梅》
试析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