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缅抗战稀见文献知见录

2015-10-15许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滇缅公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许新民

摘 要:中国远征军出动对日作战的中缅印战场,既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太平洋战场即东方战线主战场之一。滇缅抗战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大战果。中国远征军是滇缅抗战的主力军。笔者就所知所见的稀见滇缅抗战文献单行本逐一概说,共计介绍中美盟国中英文文献十二种和中译日方文献两种,以丰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和中国抗战史研究史料。

关键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滇缅抗战 中国远征军 滇缅公路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3-19-27

一、滇缅抗战的历史地位

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空前、决定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格局的“超级战争”,代表和平、正义力量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势力进行了一次殊死“搏斗”。从全球维度通观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战火燃烧于东、西半球,战场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及太平洋群岛,研究者习惯将其划分为东、西两条战线,对应为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欧洲-北非战场。其中,中国远征军出动对日作战的滇缅战场是亚洲-太平洋战场即东方战线主战场之一。

关于滇缅抗战的战略地位和历史贡献,学术界多有论列,相关成果不胜枚举,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中国远征军在中印缅战场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远征军是滇缅抗战的主力军,自1942年初开入缅甸援英起,中国投入滇缅战场的主力部队达四十万人,在“以缅甸为中心,滇西和印缅边境为两翼”〔2〕的战场上与美、英盟军协同抗击日军,“粉碎了印缅日军对盟国援华国家通道的封锁,保卫了中国的西南大后方”。〔3〕滇缅战场牵制和消耗了日军一部分兵力,分担了中国正面战场东线日军的进攻压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尔后中国驻印军发起的缅北反攻和云南方面远征军发动的滇西反攻战役,揭开中国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中国军队南北双线呼应,夹击日军,歼灭了日军缅甸方面军有生力量,并将日军彻底赶出滇西地区,打通了中国陆上国际大通道——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滇缅抗战对中国人民抗战伟大胜利所发挥的战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就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尺度而言,中国是亚洲-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主战场之一,缅甸是亚洲-太平洋战场“西南翼重要屏障”,〔4〕成为中、美、英三大盟国在东南亚地区与日军反复较量的主战场。中国派大军赴邻国缅甸、印度支援美、英盟军,在中印缅战场上与盟军并肩协作,“协同保卫了印度,收复了缅甸全境”,〔5〕夺取了亚洲-太平洋战场主动权,并对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作战发挥了重要配合作用。从上述层面上看,滇缅抗战狙击并最终打败日本侵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余戈先生出版的《1944 松山战役笔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和《1944:腾冲之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是滇缅抗战史领域新近推出的两种著作,亦即作者拟就的“滇西抗战三部曲”(松山、腾冲、龙陵)写作计划的前两部。作者倡导、实践“微观战史”写作,历时近十年实地踏勘滇西抗战战场,做扎实的田野调查,花大气力收集中、美、日有关滇缅抗战的文献资料,类型涵括原始档案、图片、作战地图、日记、回忆录、口述资料、论著等,在此基础上尝试逐日复原历次大小战斗。作者积累的滇缅抗战文献富有系统,建立的文献分类体系具有代表性。《1944:腾冲之围》书后所附参考文献包括档案及档案汇编、中日美战史、文史资料选辑、亲历者撰述口述、研究者著述、论文、报刊网站报道、纪实文学八大类。然翻检文史资料选辑与亲历者撰述口述两类文献,性质有所重合,有的不易明确区分、归类。笔者所知所见关涉滇缅抗战的云南政协文史资料,数量庞大繁富,计有云南省、昆明市及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大理州、巍山县、祥云县、楚雄州、德宏州(含文史资料和史志资料)、潞西县、保山市、腾冲县、龙陵县、红河州、个旧市、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怒江州、泸水县、永德县、永平县、玉溪市、易门县、元江县等二三十种,以口述回忆录为普遍形式,体例上将各单篇汇编成册。档案及档案汇编类所开列中国远征军部队各种战斗详报与《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滇军抗战密电集》、《日军侵华罪行实录:云南部分》等文献,前列笔者多数无缘获见,后列四种属于专题资料集,内容不易统合,均不列入本文撰述范围。笔者拟就经眼的成书于1949年之前的滇缅抗战中文文献单行本,仿照丛书提要体例作一概说,今人研究类著作概不列入。

二、中美盟国文献

1、《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一册。

重庆陆军大学编,1947年版。松山战役是滇西反攻战役的关键性战役之一。担负松山战役主攻任务的为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军长何绍周,副军长李弥,何绍周是时任国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应钦之侄。该书记载第八军自4月中旬从滇南调驻滇西,归入中国远征军序列,组织松山战役军事行动的全过程。基于战前敌情分析,第八军决定从南、北两部突破日军阵地,部署“(我军)以主力攻占北部之松山,以一部攻击南部之滚龙坡,期一举而进出于四九二〇高地、平子地、那掌之线,将敌压迫于阵地外,捕捉而歼灭之”。〔6〕7月5日拂晓,我军炮兵集中火力破袭日军目标,战役开始。经过九次反复攻击,松山围攻战于9月7日十六时胜利结束,日军顽敌被聚歼。该书总结说:“(第八)军在未完成美式装备及教育之时,即奉命围攻松山。先后使用兵力计六个步兵团及一个步兵营,费时二个月又四日,经九次之攻击,重武器及杂兵大部均抽编为步枪兵,军师直属部队均直接参与火线,一〇三师直属部队、特工两连伤亡殆尽,始竣全功。我伤亡之重,殊出意外,达六千余之多,步兵连中仅余两名者有之,尤以死亡之数较伤者为大,为此次攻击之特色。共歼敌三千余人,无一漏网。”松山战役我国军队浴血奋战,付出了重大牺牲,一寸鲜血换回一寸河山,值得中国人民永远铭记。endprint

该书共十六篇,卷末附《围攻松山战斗经过要图》、《松山敌军兵力调查表》等地图和统计表十个。书中详细记述九次攻击战战前分析,敌情研判,战斗准备,兵力配备,武器装备,攻击部署,战斗过程,战果及教训总结,并统计敌我兵力状况、武器弹药消耗等。该书是研究滇西抗战史的重要史料。

2、《怒江战役述要》,一册。

美国新闻处(驻重庆)编印,1945年6月版。封底注明“非卖品”,据内容判断,应为怒江战役结束后即时编辑出版的抗战宣传品。

该书为纪事本末体,三十页,二万字左右。无目录,卷首配地图《滇西战役图解》一幅,揭示中国远征军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反击作战进攻路线。正文分开路的战争、怒江战场的地形、参战的部队、战斗要旨、战斗的经过、结论六篇,全景展现波澜壮阔的滇西反攻战。介绍怒江战役战略目标是打通中国陆上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作战计划为分南北两线渡过怒江,以滇缅路为界,分路进攻,扫荡滇西日军据点,直下腾冲、龙陵,然后会师,合攻畹町。1944年5月10日夜,卫立煌将军指挥中国远征军四万名士兵分路大举强渡怒江,揭开滇西反攻序幕。远征军克服群山险阻、雨季作战、短衣缺食等不利条件,主动出击日军,中国驻印军密切配合。中国军队两线夹攻日军,经过浴血奋战,陆续攻占腾冲、松山,终于1945年1月20日收复中缅边界重镇畹町,实现胜利会师,驱逐日军出滇西,并打通了全长一千零七十四英里的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粉碎了日军对华陆上封锁。

该书详细记载中国远征军每日兵力布局、进攻路线、战况、战果和伤亡,以及腾冲攻城战、松山争夺战、龙陵芒市作战三场重要战役。整场战役日军死亡一万五千人,中国军队阵亡一万七千人,病死二千人,伤二万一千人,是一场付出重大牺牲才取得的伟大胜利。该书还介绍美军参谋团协助中国军队训练,装备作战和供应军需的情况,以及美国航空队的军事协助。终篇总结怒江战役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影响。

3、《缅甸荡寇志》,一册。

孙克刚著,何铁华插图装帧, 1946年3月国际图书出版社初版,同年9月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再版,两个版本正文文字并无差别。孙克刚(1912~1967),原名至道,字克刚,号养吾,安徽省庐江县人,抗日名将、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堂侄,少将军衔。全面抗战爆发后,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毕业,投笔从戎。曾作为“军官敢死队员”参加南京保卫战,后调入《中央日报》社,担任第三战区军事记者,负责报道苏、皖、浙等省抗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组建后,参加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三十八师入缅作战,任该师政治部副主任。亲历中国远征军进驻印度兰姆珈整训、改编,及1943年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战役,随军行动,随军采访、拍摄,前后三次负伤,历经艰险,积累了丰富的中国远征军文字资料和珍贵影像。

1945年缅北战事结束后,孙克刚所在部队归国进驻广州,他利用休整时间,撰写中国远征军缅甸战史系列文章,在广州《建国日报》连载两个多月,收到热烈反响,应读者要求刊印单行本。该书属纪事本末体,共分三十章,篇幅达二百多页,用纪实手法呈现中国远征军精锐之师新三十八师从1942年4月出师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取得仁安羌大捷,至1945年3月攻取缅北重镇腊戌,圆满完成战斗任务为止的战斗史实,堪称一部激荡人心、可歌可泣的全景式战史。

该书资料多取自于亲历亲闻,翔实可信。作者在前言中说明:“两次缅战,笔者都始终跟随着部队,本书资料,大部分是亲眼所见,一部分取之于战斗记录和实地作战官兵的谈话,拿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应该算是原始材料。”〔7〕还有部分资料是征引战地记者通信报导和军中编印报刊的记载。该书是研究滇缅抗战、中国远征军史的必读之作,其史料价值久为学术界推崇,文字亦被广泛征引。又,该书与画册《印缅远征军画史——新一军战斗写真》为姊妹篇,可供对照阅读。

4、《印缅远征军画史——新一军战斗写真》(Chinese Army in India-Burma Campaign , Active Participation by the New First Army),一册。

何铁华、孙克刚编著,时代书局1947年出版,上海大公报馆发行。何铁华(1909~1983),字树柏,祖籍广东番禺,摄影家。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曾留学于日本帝国大学。抗战期间作为《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赴抗日战区摄影,拍摄大量珍贵照片,刊入本书和《中国抗战画史》中。后移居美国。孙克刚,生平介绍参见前文《缅甸荡寇志》条。

该书为画册,采用三色套印,图文并茂,文字介绍部分中英文合璧。书首有大公报馆金诚夫序言和作者自序各一篇。申说编纂初衷有三,其一为保存抗战史料,纪念缅甸战役中捐躯的先烈;其二,系统排列、反映中国远征军战斗经过、生活场景,是为战斗实录;其三,用滇缅抗战胜利振奋人心,激发民族主义热情,培养爱国心。开篇撰有《驻印军缅甸作战经过》一文,下分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第一次入缅远征军、驻印军的产生与新一军的成长、反攻缅甸战斗经过四部分,扼要介绍参加滇缅抗战的中国远征军组建过程、番号编制、指挥系统、作战经过以及战果。图录部分包括军容、蓝伽(Ramgarh)整训、军中生活、由列多出发反攻缅甸、血战胡康河谷、孟拱河谷之战、救护工作、袭击密支那、八莫歼灭战、合围南坎、芒友会师、打通史迪威公路、腊戌·西保之捷、日俘及战利品、政工及军中文化活动、印缅风光、凯旋等十七个部分。书后附录孙立人将军访视欧洲战场和史迪威公路全图。

该书保存了大量稀见的原始图片,使滇缅抗战史写作超越单调、平面的文字实录范式成为现实。此外,该书披露了滇缅抗战史上一些容易为研究者忽略的细节,如蓝伽整训教学内容、中印公路通车等。通车典礼在畹町举行,由行政院长宋子文主持,他说:“这几年来中国处在四面被封锁的情形之下……开罗会议决定了修筑这条中印公路。”〔8〕参加典礼的外籍来宾有索尔登、美军督修中印公路指挥官皮克少将(Brig. General Pick)、陈纳德和戴维斯等人,车辆共一百零五辆,是中印公路通车后从印度开往中国的第一支车队。endprint

5、《缅北之战》,一册。

黃仁宇著,大东书局1946年版。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历史学家。中学毕业后,升学就读于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全面抗战爆发后,决定辍学从军,长期在国民党陆军担任下级军官。后任中国远征军新一军上尉参谋,跟随军长郑洞国(旋改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征战中缅印战区。抗战胜利后,两度赴美留学,获得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南伊利诺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任教,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广泛影响。

该书是结集出版的战地通讯集,作者凭借驻印军青年职业军人身份,兼做战地记者,随军一路征战,一路走笔疾书,大部分篇章完成于滇缅战场前方指挥所,将稿件寄回国内《大公报》刊发。全书一百六十八页,分为十二篇,近十万字,书首有《地名对照图》。该书从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打响缅北反攻战役写起,截止于1945年3月攻占腊戌。以作者的战地经历为叙事线索,故事性强,作者自谦地说:“这十几篇通讯就是从事业余新闻记者一年多的记录……内中有新闻价值的却很少,因为我没有一种按时间向某一家报纸通讯社供给新闻资料的必要,不过随业务上的便利叙述战场上的几个故事。”〔9〕并检讨由于成文仓促,对每篇故事没有来得及做必要的加工剪裁,导致叙事重点不是很突出。然而,对于当今研究者而言,其文献价值却很高。这些篇什文字简练,故事微观具体,亲切自然,可读性强,带给读者一种强烈而独特的现场感。作者虽未系统、全面地将缅北各战役做一剪影,却保存了几场战斗的细节,尤其注意描写营级以下特别是普通士兵的行动和生活,人物特写将中国军队军官和士兵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为他书所不及。

作为直接参战的军人,作者获取资料要比普通新闻记者更为便利,“我可以在司令部里知道敌情和我军行动的概要;到各作战单位去时,行动比较轻便。我很容易和各单位的下级干部混熟,不太费力就可以知道战斗的实况,战场上至微细的点缀,和战斗间至机妙的变化”。〔10〕也有一部分资料摘自战报,参照参加战役的人员谈话。在资料可靠性方面,作者郑重声明不抹杀事实,不对战事做夸张叙述。综上,该书是一部不多见的记录中国驻印军缅北会战实况的战地报告。新星出版社2007年重版该书。

6、《缅甸随军纪实》,一册。

乐恕人著,胜利出版社1942年版。乐恕人,生卒年不详,中央社记者。曾以英国路透社重庆分社特约驻缅随中国远征军记者进入缅甸战场,进行战地采访报道。又与丁懋德合著《反攻缅甸》(天地出版社,1944年)。

作者自序说,中国远征军征战缅甸之初,中外通讯社还没有一个特派记者随军采访报道,战地消息闭塞。作者欣然接受英国路透社重庆分社之邀请,于1942年3月从重庆飞昆明,徇滇缅公路随军入缅,从事采访工作一个月零十天,因缅甸战局恶化,被迫从腊戌撤回云南。“这本小册子里面所记载的,便是我随军入缅甸后的见闻”。〔11〕是书为作者编撰的战地报道集。刊印时因受战时印刷条件限制,字迹模糊难以辨识之处甚多。

全书共一百九十三页,约八万字,排列为四十一篇,包括蒋委员长访印归来、访问宋希濂将军、AVG(引按:美国志愿航空队,即陈纳德“飞虎队”)在昆明、春天里的滇缅路、杜聿明军长、远征军的几篇文告、火线上访戴安澜师长、戴师长谈东瓜战役、司令长官罗卓英、战时缅甸轮廓画、蒋委员长巡视缅甸国、大军转进——戴师长壮烈殉国等。书前绘有《缅甸简图》,处于战时保密需要,书中对远征军部队番号做了技术处理,一律用“×”号代替。

作者亲身探访多位远征军重要将领,尤其是在缅甸同古战役之后,穿越敌军炮火,火线访问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给我们留下这位抗日名将壮烈殉国前的珍贵特写,其史料价值不可磨灭。书中写道:

“他的身体怪高大的,光着头,圆圆的面孔,一讲话便笑得很爽朗,带着安徽北部的口音,有四十左右的年纪。经过五天的包围会战,他的服装已经不整齐了,没有带军帽,只穿了一件草黄色的衬衫,套着一件灰色的毛背心,短裤,足上仅仅有一双破旧的黄布鞋,一身没有长物,只剩下一个手表和腰间一支白郎宁的手枪。可是,他的精神仍然很焕发,我们一面走,一面高谈阔论,只听见他豪迈的笑语,他还很谦逊,说是自己很惭愧,失守了冬瓜战。”〔12〕

7、《修筑滇缅公路纪实》(THE BUILDING OF THE BURMA ROAD),一册。

谭伯英著,戈叔亚译,收入“旧版书系”《血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为英文原版,1945年由美国麦克格罗·希尔图书公司(McGraw-Hill Book Company)下属的怀特雷赛书局(Whittlesey House)出版。谭伯英(1895~1976),江苏泰州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矿冶系,得到友人资助赴德国留学,毕业于柏林夏洛滕堡(Charlottenburg)技术学院。1926年学成回国后,曾任上海招商局局长、国民政府交通部兰州西北公路局局长。1938~1942年担任滇缅公路工程管理局局长,负责组织修筑滇缅公路。解放前夕赴美定居。

该书是作者旅美考察期间撰就的回忆录。英文原版达二百页,戈氏中译本一百八十页,全书正文分十二章,分别是:从昆明开始;历史背景与公路测量;建设公路的人民;新的总部;泥泞和疟疾;塌方;麻烦的岩石;建桥;滇缅公路纪行;柏油路面和现代化;侵犯和撤退;交通拥挤。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篇名清晰地反映是书系统讲述1937年底云南各族人民扶老携幼抢修滇缅公路至1942年5月日军入侵滇西,我方被迫主动炸毁怒江惠通桥和毁坏怒江东岸三十公里路段的史实。作者撰述时虽已相隔有日,但那段峥嵘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他饱含深情地说要把该书“献给那些用血汗和生命构筑和维护滇缅公路的我的同事和劳工们”,〔13〕立志将数万同胞在缺吃少穿、缺乏机械设备、地形艰险、疾病肆虐的条件下,建成滇缅公路这一伟大工程,期间所焕发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决心即伟大的中国民族精神,传播给西方读者,以扩大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唤起他们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正义事业的同情、支持。endprint

该书资料丰富,叙事生动,成为西方世界了解滇缅抗战和滇缅公路战略地位的一扇“窗口”,正如英文原版图书推介所说:“著名的滇缅公路为战争物资从海港仰光到达昆明提供了一个通道,它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扮演了一个生死攸关的角色……修筑公路的有倮倮族、藏族和山头猎人。谭伯英对这些工人的体格特征和社会习俗描写得非常生动,足以证明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勇气和耐性……本书是对人类不朽奇迹的描绘,对那些生活在亚洲的人民和他们家庭的描写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吸引力。今天每一个美国人都将目光对准了太平洋战场。”〔14〕

8、《战怒江——昆明远征军滇西反攻战》,一册。

潘世征著,昆明扫荡报社1945年版。潘世征,生卒年和籍贯不详,西南联大学生。1943年冬,杜聿明、邱清泉创办昆明《扫荡报》,潘进入报社工作。1944年任采访副主任,随中国远征军任战地记者,本书各章即作者冒着枪林弹雨所写的战地通讯,结集付梓成册。

作者自题:“记者随远征军与怒江西线,目击着每一方黑土上重照青天白日的过程,以及每一个勇士成功成仁的事迹,淌着热泪写报道。”〔15〕 扫荡报社李诚毅序言称赞该书:“描写战斗经过之详情,阵地之工事构筑之概况,战略战术之运用,战斗将士斩将搴旗之英勇,敌伪荼毒地方麻醉民众之罪恶,无不绘影绘声,愈妙愈肖。”〔16〕费孝通说潘世征的战地报告振作了自己的抗战信念。

该书分四辑,将附录章计入共十五章,一百七十页,书前绘制《中印公路畅通略图》。开篇从《滇缅公路进行曲》(5月26日)写起,末章于1945年1月21日在芒市完成。作者只身赴险,赶赴抗战前线,抵达第二十集团军长官部驻地保山马王屯,拜会了总司令霍揆彰。并跨越高黎贡山,在腾冲战地采访县长张问德。《随卫长官怒江观战记》写拜会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事,并目睹围攻松山战斗,留下了鲜活真实的战斗场面。该书对收复腾冲战役过程着墨最多,不仅记叙沦陷期间的腾冲及腾冲爱国军民组织游击战,而且《火线圈中吊腾冲》《血战来凤山》《铁城顽寇就歼记》三章写亲历腾冲围攻战,一寸河山一滴血,光复国土歼灭日寇的史实。《敌随军营妓调查》向世人首次揭露腾冲日军强征朝鲜籍随军慰安妇的事实,以及战败后一次性残忍地打死十三名慰安妇的滔天罪行。作者对幸存的慰安妇做了采访调查,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9、《滇西作战实录》,一册。

吴致皋编著,1948年自刊。吴致皋,生卒年、籍贯不详。据第十一集团军后任总司令黄杰所撰启文透露,吴氏时为军中教官,“随军观战,晨夕共揣,见闻必录,咸中肯綮,归而纂为讲义,曰《滇西作战实录》,同时研究兵略、战术者,胥致推许”。〔17〕纂述资料主要来自于作者的身历目睹,并推崇该书“于克敌制胜之大要,能撷其肯綮,馀如地形、战况、天时、人事,亦复畅叙始末,纤细靡遗,弥足珍贵也”。〔18〕

该书分九章,共二百零五页,是笔者所见第十一集团军滇西反攻战史之最翔实者。由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题写书名,书前印卫立煌、宋希濂、黄杰等主要将领照片和远征军征战图照若干帧。书末附详细作战地图,共十四个图组。全书九章分别为:总论;作战地之状态;敌人防御设施之概要;怒江东岸之防守(4.21-5.25);龙陵之战(5.25-11.13);遮芒之战(11.13-12.11);畹町之战(12.12-1945.1.27);战役中之检讨;结论。纪事始自我军强渡怒江,迄于姆色会师(1945.1.22)和芒友会师(1945.127),详细记载松山、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等战役战略部署、战术运用、战斗经过和战果,并深入分析、总结战役得失。该书是研究滇缅抗战中国远征军左翼军战史的必读之作。

10、《第十一集团军滇西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报告》,一册。

宋希濂撰,陆军大学1944年校印。宋希濂(1907~1993),字荫国,湖南湘乡人,抗日名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曾赴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学习,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战期间,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1年11月)。1944年5月滇西反攻战役时期,率部进围龙陵,先后攻取被日军盘踞两年之久的平戛、龙陵、芒市。著有《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

作者时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本书为其所撰中国远征军战报,属原始档案,共五十六页,分四部分:一、滇西兵要地理概述;二、开战前敌我态势;三、作战经过,四、经验教训。该书对滇西山川河流、道路网、气候、居民分布、物产状况等军事地理要素进行条分缕析,详细比较战前敌我态势,介绍参战的我第十一集团军、第二十集团军兵力配备与部署,及对盘踞滇西日军兵力侦察。从5月11日强渡怒江吹响反攻号角开始,至9月22日其职务由副总司令黄杰代理为止,历时四期的作战经过。渡江时第十一集团军担任防守任务,渡江后改为左翼军,担负攻击龙陵、芒市之作战任务,在龙陵与日军反复较量,至卸任之日仍未实现收复龙陵的作战目标。

作者最后总结了十点教训,在战斗力比较方面说:“此次滇西战场我军得美方新式武器之装备,火力实较敌军为优,就数量上言,我亦超过敌军数倍。但敌以劣势兵力在四五百公里之广正面与我周旋数月,实由于敌军战斗意志之坚强、战斗技术之娴习,为我军所不及。当我军攻一据点,敌虽剩一兵一卒,犹死守不退,非将其彻底消灭,则此据点尚不能确实占领”。〔19〕作者特别强调了雨季攻击作战对我军极端不利:“此次远征军反攻适值雨季,数月以来无日不在淫雨阴霾之中,与顽强之敌周旋奋斗,前线官兵因受风雨之侵蚀,疾病丛生,而道路泥泞,人马之倒毙于之途者比比皆是,于军队战力及后方补给之影响极大。且因天候之恶劣,飞机之活动亦大受限制,故逆天行动,实非所宜也。”〔20〕该书是研究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战役的第一手资料。

11、《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一册。

方国瑜著,1946年10月写成,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据作者誊清稿排印出版。方国瑜(1903~1983),字瑞臣,云南丽江人,纳西族,历史学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学习。1935年起在云南大学从教。历任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务。著述等身,代表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等。endprint

民国时期,作者承担续修云南通志工作,负责编写抗日战争部分,拟定分作滇军出征篇、滇境空袭篇、滇西战事篇、越北受降篇等,先作资料长编。1946年因纂修保山县志,乘便亲赴滇西收集抗战资料,“周历惠通桥、松山、龙陵、芒市、遮放、黑山门、畹町、腾冲诸处战场,进行调查访问,又从李印泉先生(引按:李根源)处得几份油印的战报,益以私家记录数十种。回昆后再从报刊通讯广泛征集,走访亲历其事者,收获甚丰”。〔21〕经过订正、整理,完成该书。作者申述所依据文献以《腾冲沦陷纪略》《保山五四被炸记》《从李监察使西巡日记》《十二班纳纪年史料》《第十一集团军兵站业务报告》等为稀见,且大量采用亲历者口述资料,不尽以纸质文献为准的,故全书不详记资料出处。

该书十余万字,分为八篇:腾龙边区沦陷与防战经过、车里佛海边境防战经过、反攻怒江龙川江地区战役、反攻龙川江以西腾冲城外围战役、围攻腾冲城垣战役、反攻怒江西岸松山战役、反攻龙陵芒市遮放畹町战役、驻印我军反攻缅北与滇西远征军会师战役,篇末附载保山纪事。又附作战地图近十幅。该书详述滇西沦陷、滇西防守与反攻、滇南抗战、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战役等史事,较当时出版的各种滇缅抗战史书籍更为系统、全面,对当今抗战史研究者而言仍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12、《烽火滇西话征程》,一册。

王璧岑著,大观出版社1945年版。王璧岑,生卒年和籍贯不详。抗战初期迁居云南,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益世报》驻昆明特派记者、《巴城新报》特派员、《民国日报》主笔。1940年日机轰炸滇越铁路期间,曾以记者身份沿铁路到越南做采访报道。作者自称主编“昆明历史最悠久的小型刊物”《大观楼旬刊》,另著《物价问题总检讨》。

该书为《大观小丛书》之二,共分四十章,五十一页,属于旅行记。1944年怒江反攻后,昆明新闻界组织滇西慰劳团赴保山前线劳军,作者随行,于7月11日出发,到保山见到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7月23日下午四时时召开了隆重的慰劳大会,行程前后历时二十六天天。作者笔录沿途所经城镇楚雄、一平浪、祥云、下关、大理城、保山的风土人情,与各界人士接洽招迎活动,对滇缅公路、废修的滇缅铁路路基、大理三寺塔、永平铁炼桥、永平烤茶、保山生肉、保山清华湖等均有着墨。该书是一部稀见的战时滇西人文地理考察著作,对研究滇缅抗战期间民众劳军活动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日方文献

由于笔者不懂日语,无力阅读日文原著,故本文撰述只以中文译著为限,兹介绍《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异国的鬼》和《腾越玉碎记:一个日俘的回忆》两种。

1、《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异国的鬼》,一册。

品野实著,伍金贵、喻芳译,书稿完成于1980年,群众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译本。品野实,生卒年不详。战前为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1944年夏年满二十三岁应征入伍,被派往滇缅战场,是侵滇日军第五十六师团(“龙”部队)第一一三联队补充兵。参加了遮放之战,在畹町之战中负伤。后沿滇缅公路溃逃到缅甸、泰国回国。作者出于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写作本书:“我坚信只有这一张张含有分量的纸,才能把官兵冲出死亡、越过死亡之线的鬼魅、战场上的虚伪与狂妄倾泻出来,才能表达出我们对和平的强烈愿望。”〔22〕从收集资料到写作花了四年时间,虽然作者本人并没有直接参加松山战斗,却走访了八名健在的日本兵,蒐集到当事人丰富、具体的口述资料,从而奠定了该书较高的史料价值。

书前插印《第五十六师团兵力配备图》一幅,图照若干帧。正文第一部分《一一三联队最后的补充兵》共六章,详细回忆自己参军和在缅甸、云南战场参战的经历和亲身体会。第二部分《拉孟全军覆灭的证言》,共分七章,依据八个知情人提供的证言,交代日军拉孟守备队的侵略罪行和全军覆灭细节。在滇缅战场,松山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松山战役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之役。中国远征军经过浴血奋战,付出重大伤亡,方于9月7日攻克松山,歼灭了盘踞于此的拉孟守备队一千三百多人。作者声称“不管如何残酷也要把事实真相传诸于众”,〔23〕于是我们看到书中大篇幅记载日军在滇西战场悬首示众、杀人取乐,对俘虏进行活体解剖,试验细菌武器,奸淫烧杀等反人类的滔天暴行。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战争罪行人证俱在,罄竹难书,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2、《腾越玉碎记:一个日俘的回忆》,一册。

吉野孝公著,金明译。著者生卒年不详。侵华战争前,吉野是久留米市的一名见习园艺师,后成为盘踞滇西的日本侵略军五十六师团一名卫生兵。中国远征军攻占腾冲之役,困兽犹斗的日军组织了一次决死突围,吉野是侥幸脱围的六名残兵之一。此前他刚从高黎贡山上的北斋公房阵地逃回腾冲城。从腾冲城再次出逃十余日后,吉野被我军俘虏。1946年被遣返回国。战后在同样参与过侵略战争的友人丸山丰和品野实建议下,动手写作,于1979年整理出版这部回忆录。

该书中译本无版权页,仅题有“1994年6月云南保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资料”。书前配有图照若干帧和一幅《六名日军溃逃路线示意图》。全书共五章:殊死奋战·高黎贡山;全军覆没·腾冲守备队;突围之行;被俘;返回祖国。附录丸山丰撰《我的朋友吉野及其真实战记》和品野实撰《关于手记的出版》。该书如实地记述侵腾日本缅甸方面军第五十六师团步兵一四八联队的覆灭过程、个人逃亡之路及被俘经历,从日方角度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作者作为一名参加过法西斯罪恶战争的普通士兵,从侵略者的惨败下场和个人磨难中吸取历史教训,转变为呼吁和平,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进步人士。通过讲述侵华战争真相,揭露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滇西国土的历史真相,声讨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罪恶与悲剧,提醒日本年轻一代反省侵略历史和侵略战争罪行。作者痛心日本国民遗忘侵略历史的危险倾向:“国民中间却渐渐地淡忘了过去凄惨的战败之苦和战死的几百万宝贵的生命以及他们遗属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24〕他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人们再次发动(引按:侵略)战争。”〔25〕该书无疑是对试图美化侵略战争、否认侵华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一记当头棒喝,有很强的现实意义。endprint

参考文献:

〔1〕徐康明.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前言七.

〔2〕徐康明.中国远征军战史〔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序一.

〔3〕徐康明.中国远征军战史〔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序一.

〔4〕徐康明.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前言三.

〔5〕徐康明.中国远征军战史〔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序一.

〔6〕陆军大学编.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M〕. 重庆:陆军大学,1947:5.

〔7〕孙克刚.缅甸荡寇志〔M〕. 上海:国际图书出版社,1946:前言二.

〔8〕何铁华、孙克刚.印缅远征军画史——新一军战斗写真〔M〕. 上海:时代书局,1947:114.

〔9〕黄仁宇.缅北之战〔M〕. 上海:大东书局,1946:162.

〔10〕黄仁宇.缅北之战〔M〕. 上海:大东书局,1946:162.

〔11〕乐恕人.缅甸随军纪实〔M〕. 重庆:胜利出版社,1942:1.

〔12〕乐恕人.缅甸随军纪实〔M〕. 重庆:胜利出版社,1942:92.

〔13〕谭伯英.修筑滇缅公路纪实〔A〕. 戈叔亚译.血路〔C〕.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

〔14〕 Tan Pei-ying. The Building of the Burma Road〔M〕. Whittlesey House,1945.

〔15〕潘世征.战怒江——昆明远征军滇西反攻战〔M〕. 昆明:扫荡报社,1945:扉页.

〔16〕潘世征.战怒江——昆明远征军滇西反攻战〔M〕. 昆明:扫荡报社,1945:序言一.

〔17〕吴致皋.滇西作战实录〔M〕.1948:书前黄杰启文.

〔18〕吴致皋.滇西作战实录〔M〕.1948:黄杰序言二.

〔19〕宋希濂.第十一集团军滇西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报告〔M〕.重庆:陆军大学,1944:48~49.

〔20〕宋希濂.第十一集团军滇西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报告〔M〕.重庆:陆军大学,1944:50.

〔21〕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弁言一.

〔22〕(日)品野实.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异国的鬼〔M〕. 伍金贵,喻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337.

〔23〕(日)品野实.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异国的鬼〔M〕. 伍金贵,喻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129.

〔24〕(日)吉野孝公.腾越玉碎记:一个日俘的回忆〔M〕. 金明译.1994:3.

〔25〕(日)吉野孝公.腾越玉碎记:一个日俘的回忆〔M〕. 金明译.1994:93.

Notes on Reading Rare Books about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Xu Xin-min

Abstract: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Army (CEA) was dispatched from China inland to the west of Yunnan province, Burma, and India for fighting against the Japanese invader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Not only the battle field which CEA had once experienced and bled w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frontier battlefield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in China, but also it was one of the oriental main battle fields, the Asia-Pacific, in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t Wa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had made a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finally overall suc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m War. CEA w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which had achieved splendid results on the battle field in West Yunnan and North Burma. The essay is written down to introduce the rare books about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which is made of twelve volumes written in Chinese or English, and other two volumes in Japanese. Surely it is worthy of studying for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m War and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China.

Key words: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m War;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Army (CEA);the Burma Road

责任编辑:厐思纯endprint

猜你喜欢

滇缅公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弘扬滇缅公路文化 助推区域旅游发展
关于史迪威及其史迪威公路
滇缅公路的历史功绩及时代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案例的选取与拓展
二战时期英国在整个滇缅公路运输中对日妥协的原因
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滇缅公路:老弱妇孺“抠”出的生命血线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中韩诗人诗歌朗诵会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七七”全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