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缓冲储备模型的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测算研究

2015-10-15杨姝琴陆丽纯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广东广州50070汕头市第十一中学广东汕头550

探求 2015年1期
关键词:储蓄率储蓄预防性

□杨姝琴陆丽纯(、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市情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0070;、汕头市第十一中学,广东 汕头550)

基于缓冲储备模型的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测算研究

□杨姝琴1陆丽纯2
(1、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市情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070;2、汕头市第十一中学,广东汕头515021)

本文选取缓冲储备模型研究我国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分别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很强,主要受收入、住房支出和医疗支出等不确定性影响;教育支出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越来越高,医疗支出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逐渐降低,住房支出对储蓄的影响波动变化,可能与住房改革有关;西部地区与全国的预防性动机最相似,解释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变量相同;东部中部地区解释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变量是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意识及进行金融资本市场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高储蓄率的必要条件。

缓冲储备模型;预防性储蓄;收入;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住房支出

一、引言

预防性储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当时已有实证结果表明传统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和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假说(RELCH)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现象)。预防性储蓄理论将不确定性引入了消费理论的分析框架,并在吸收了理性预期思想的基础上,分析消费者跨时最优化选择行为,强调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冲击而进行的额外储蓄。

目前预防性储蓄理论有预防性储蓄假说(Leland,1968)[1]、最佳财富收入比模型(Lusardi,1998)[2]、Dynan(1993)[3]的预防性储蓄模型以及卡柔尔(Carroll,1991,1992,1995,1998)和迪顿(1991)的缓冲储备模型。Leland(1968)是首个提出预防性储蓄假说并对预防性储蓄进行定义的学者,他认为,预防性储蓄是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了防范未来收入风险导致的消费下降而额外增加的储蓄。Lusardi(1998)的最佳财富收入比模型则提出,不确定性与财富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不确定性越高,财富的积累就会越多。即消费者有一个最佳的财富—收入比目标,如果实际比值高于目标值,消费者增加消费,财富总值将下降;而若实际比值低于目标值,消费者将减少消费,增加财富总值。Dynan(1993)的预防性储蓄模型则与其他学者用收入波动代表不确定性不同,第一次采用了消费变化的方差来测度不确定性。卡柔尔(Carroll,1991,1992,1995,1998)和迪顿(1991)结合流动性约束提出了缓冲储备模型,该模型表示储蓄的目的在于防止消费受不可预料的收入波动的影响。缓冲储备模型代表了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新发展,也是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假说的新理论,逐渐替代传统理论模型成为研究消费问题的标准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众所周知,消费是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仅增长了11倍,而居民储蓄余额却增长了30倍,高储蓄和低消费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难题。尽管我国利用各种方式试图抑制储蓄率的增长,但是一直没有显著的效果。为了解决高储蓄的问题,必须先找出导致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采用预防性储蓄假说研究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下的居民储蓄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许多文献都测算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或预防性财富的比例,但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宋铮(1999)利用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标准差来测算未来收入不确定程度,利用1985—199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年增加值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中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原因。杭斌和申春兰(2002)采用滞后一期的城市居民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和城镇居民家庭负担率作为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替代变量,发现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是我国近年来消费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郭英彤和李伟(2006)[4]利用缓冲储蓄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开支的不确定性与储蓄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不仅显著,而且以目标储蓄率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能够比以储蓄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更好地解释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王浩瀚和唐绍祥(2010)[5]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储蓄动机强度的变化特征,发现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呈现出结构性断点;针对储蓄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与农村居民储蓄强度正相关,而支出不确定性、名义利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储蓄强度负相关。苏基溶等(2010)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生命周期动机、遗赠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在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变化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上述三种储蓄动机都影响了居民的储蓄决策。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城镇居民所面对的外部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并通过影响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杜宇玮和刘东皇(2011)则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全面估测了1979—2009年间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进而对转型背景下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得出“转型背景下制度不确定性作为一种系统性风险,是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笔者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缓冲储备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教育、医疗、住房开支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居民储蓄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进行测算。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构建

本文实证检验选取全国除港、澳、台和西藏以外的31个省、直辖市1991—2012及1997—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考察,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本文模型将收入的不确定性、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和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作为解释变量,解释变量的原始数据是全国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_累计、全国年末从业人口数、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医疗保健消费性支出、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性支出、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居住消费性支出。用STATA软件对各项不确定的指标进行估计,然后计算出方差,估计的方差将作为我们衡量不确定性的指标。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是人均储蓄和人均永久收入之比,人均储蓄用年末储蓄总额比年末人口,人均永久收入则使用价格调整后的职工平均工资。价格调整是将CPI原始数据换算成以1991年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然后用职工平均工资除以调整后的消费价格指数。之所以采用职工平均工资代表人均永久收入而不是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因为职工平均工资较为稳定,不包括分红、奖金等不确定因素,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包括奖金、分红等,对永久收入的波动有影响。在做模型的回归分析时,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预防性储蓄动机问题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时,可以分析不同时间对地区的影响,却不能分析不同因素对该地区居民消费的影响,运用横截面数据分析也只能从静态方面对居民消费进行研究,而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居民预防储蓄动机进行研究,所建模型深入到了我国各省份或直辖市,并结合时间因素对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本文综合各种数据的优点,得出影响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最佳模型。

缓冲储备模型是由卡柔尔等经济学家提出并完善的,该模型假设居民存在收入为0的可能,同时又“缺乏耐心”和谨慎。模型基本结构将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加入到了消费者多阶段最优跨期消费决策模型中,消费者跨时最优化的目标函数为:

加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的约束条件,有:

其中,B为时间偏好参数;At为消费者在t时期期末的资产,其增长变化由一个固定的利率因素决定,即R=(1+r)(r为实际利率);Mt+1为下一时期开始时资产(RAt)与下一时期的非资本收入(Yt+1)之

和;Yt+1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恒常收入(也称为永久收入)Pt+1,二是临时性收入冲击;最后,恒常

收入Pt+1受到三种因素影响,一是Pt,二是G(增长因素),三是随机因素(一个呈对数正态分布且均值为1的随机变量,具有截尾特点和独立同分布特性)。

缓冲储备模型存在如下假设和约束条件:

1、存在收入为0的可能性

2、“缺乏耐心”和谨慎动机

居民消费时“缺乏耐心”指的是消费者更关注当前的消费,当预期未来财富增加时,会“缺乏耐心”地增加当前的消费。“缺乏耐心”的表达公式如下:

该条件保证了边际消费倾向为正,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确定了消费者最大的耐心程度,即每个时期开始时资产大于0,期末资产也必须大于0,最后一期即生命结束时则要用完全部资产。该上限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p为相对风险厌恶系数)

谨慎动机指的是消费者会为风险的到来做好准备,这是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前提。求解该缓冲储备模型我们使用反向算法,首先将最优问题转化成比率的形式,在以上问题中有两个状态变量Pt和Mt,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变化将问题简化为一个状态变量问题,将问题中的变量都除以Pt,并将变化后的变量改用小写字母记。指标函数公式如下:

其中,Ct为控制变量,Mt和Pt为状态变量。状态转移方程为:

将主要变量除以Pt,得出简化的指标函数:

状态转移后的方程式如下:

此时,由于该模型具有递归的性质,可依据欧拉方程求解。消费者在进行跨时期消费选择时的最优原则可以概括为:使当期的边际效用等于预期未来边际效用的折现值。欧拉方程如下:

在给定终端形式和参数后可以通过逆推求出解c=c(m)。即缓冲储蓄模型的解是一个关于m(储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测算各变量预防性储蓄动机

本文使用核估计方差代表各变量的不确定性,用储蓄率(人均储蓄/人均永久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lny表示人均储蓄与人均永久收入之比的对数,lnsr表示职工平均工资的对数,lnnjy代表教育支出的对数,lnyl指医疗支出的对数,lnzf指住房支出的对数。

1、每个变量都对储蓄率有显著作用。测算单个解释变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

在这四个模型中,括号内为5%水平下的T检验值,说明参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不为0。四个模型方差都大于0,拟合优度除了收入的不确定性之外其他都很高,解释变量系数也为正,说明收入、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与目标储蓄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2、多变量模型中收入、教育和住房较好解释预防性储蓄动机。测算多个解释变量下的模型结果如下:

收入不确定性和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参数显著不为0,说明二者都对储蓄率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在这个模型中收入不确定性的系数为负,与前面的计算不相符,所以需要再检验。

该模型中收入和医疗的参数在0.05的水平下显著不为0,但是常数的显著为0,同时,收入的不确定性的系数为负,也是不正常的。

在模型中,收入和住房支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不为0,收入的不确定性系数仍为负。

(4)考虑到收入不确定性与三项支出的不确定性匹配时,模型不太正常,所以选择将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与目标储蓄率进行分析测算。

该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在0.05的水平下显著不为0,在0.01的水平下显著为0。同时,模型中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与目标储蓄率负相关,也不符合常理。

(5)将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与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的时候,模型为:

具体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表1 全国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多变量结果

从上文可以看出,在单独使用一种解释变量的时候,收入、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和住房支出都可以解释目标储蓄率的变化,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与目标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多个解释变量结合的时候,只有医疗支出和住房支出不确定性这一个组合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解释其不确定性与目标储蓄率的相关关系。因此,笔者倾向于觉得真正能够解释预防储蓄的解释变量是医疗支出和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即多变量模型的模型5是较合适的模型,其中,当医疗支出不确定性对储蓄率的弹性系数为0.88,而住房支出对储蓄率的弹性系数为0.48。显然医疗支出对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较大。

(二)各变量弹性系数时序变化

上文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测算我国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结果发现我们所认为的能够影响储蓄率的变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和反映储蓄率的变化程度。同时,每个变量对储蓄率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变量随时间变化会有何不同都不清楚。因此,笔者进一步采用横截面数据来做每一年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的回归分析,得出1997—2012年间各变量弹性系数的时间变化。

横截面数据分析得出的各变量弹性系数时序变化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弹性系数(lnedu)稳定上升,说明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随着时间流逝,对储蓄率影响越来越大。同样,可以看出医疗支出的弹性系数(lnmed)越来越小,直至2012年已经为负,说明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而住房支出的弹性系数(lnhou)不稳定,波动很大,2001年以前弹性系数较高,2002年产生第一次的波动,2006年、2012年的弹性系数都达到极小值,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率的影响不稳定可能与我国数次的住房改革有关。

(三)全国、东中西部预防性储蓄动机差异

面板模型既分解了非观测效应,通过参数的估计结果可以分析非观测效应对解释变量的影响,又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单元的信息,既能分析各序列和截面的共性,又能灵活的单独分析各序列和截面的个性。以下是利用1997—2012年全国31个省份和直辖市的统计数据,包括被解释变量目标储蓄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支出和人均住房支出的面板数据,基于缓冲储蓄模型对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的测算。

1、全国尺度上收入、教育支出、住房支出与储蓄率显著相关

表2 全国预防性储蓄动机面板数据测算模型(1)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医疗支出的检验不过关,说明医疗支出可能不适合参与回归分析;而收入的系数则为负,说明收入不确定性越高,预防性储蓄动机越低,这与我国的现状不符合。那么,将医疗支出从中取出,做关于可支配收入、教育支出和住房支出的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

表3 全国预防性储蓄动机面板数据测算模型(2)

显然,从新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只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教育支出、人均住房支出来作为解释变量解释储蓄率,效果更好。同时,再后续的异方差检验和怀特检验等结果也可以看出新的回归分析结果更完善,从3的回归结果表明,R^2=0.27,F=61.12。在1%的显著水平下,教育支出、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与目标储蓄率呈正相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目标储蓄率呈负相关。

因此,笔者认为,在面板数据分析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教育支出、人均住房支出可以用来测算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其中,可支配收入和住房支出的弹性系数较高,均在0.5以上,说明可支配收入和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率影响较大。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为负,与常识不符。

2、东中西部预防性储蓄动机测算差异

根据最近版本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将内蒙古、广西划进西部地区,将黑龙江省、吉林省从东中西部中剔除,因此,本研究中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6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新疆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广西自治区12个省市自治区。

(1)东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模型

使用东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得到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4 东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面板数据测算模型(1)

明显可支配收入和住房支出无法通过检验,将这两项指标除去,使用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作为解释变量,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

表5 东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面板数据测算模型(2)

显然改善后的模型检验结果更加符合,因此认为东部地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与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有关,与医疗支出的相关性更大。

(2)中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模型

使用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得到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6 中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面板数据测算模型(1)

与东部地区相似,明显可支配收入和住房支出无法通过检验,将这两项指标除去,使用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作为解释变量,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

表7 东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面板数据测算模型(2)

可以看出,使用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作为解释变量能够解释中部地区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强度。医疗支出的解释能力更强。

(3)西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模型

使用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得到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8 西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面板数据测算模型(1)

西部地区四个变量的回归结果明显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不同,只有医疗支出无法通过检验,将这项指标除去,使用收入、教育支出和住房支出作为解释变量,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

表9 西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面板数据测算模型(2)

可以看出,使用收入、教育支出和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作为解释变量能够解释中部地区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强度。其中,可支配收入和教育支出对储蓄率的解释能力更强。

另外,与全国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测算结果相比,显然西部地区的测算结果与全国地区最为相似。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略有不同。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缓冲储备模型研究我国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分别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做全国和东中西部回归分析。模型研究结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符合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描述,消费者心目中存在一个目标储蓄率,当储蓄收入比低于该值是,消费者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储蓄收入比高于该值时,消费者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手中的现金。

第二,单纯从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现象存在很强的预防储蓄动机,主要是由医疗支出的不稳定性和住房支出的不稳定性引起的,医疗、住房支出不稳定性越高,居民越倾向于增加储蓄。收入的不确定性越高,居民倾向于减少储蓄。

第三,从横截面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来看,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率影响越来越大。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率的影响越来越小。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率的影响不稳定,波动很大,2001年以前弹性系数较高,2002年产生第一次的波动,2006年、2012年的弹性系数都达到极小值,这可能与我国数次的住房改革有关。

第四,综合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的优点,使用面板数据做全国的预防性储蓄测算,结果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支出、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与目标储蓄率呈正相关。在面板数据分析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教育支出、人均住房支出可以用来测算全国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其中,可支配收入和住房支出的弹性系数较高说明可支配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率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影响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因素主要是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而且两者的弹性系数都不高。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就我国目前急需拉动内需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健全福利保障体系。我国当前仍有许多人没有享受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待遇,虽然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健全,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就医疗、住房等不确定性对储蓄率的影响,我认为应该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福利保障体系的改革,其中以医疗和住房为主。在当今,医疗保险已经日益成为许多人都关注的一个话题,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必须克服的一大难关。同时,在房地产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地产泡沫增长使得许多年轻人住不起房,攒钱买房也将会是一大趋势,所以需要健全住房公积金、廉租房等的建设。

其次,提高居民的消费意识。逐渐避免过度敏感等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减少滞后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当期消费的影响。让居民意识到,把钱放在银行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使钱活起来才能够增加市场的活力,创造更多的价值。

再次,必须对我国目前的金融资本市场进行改革。前面讲到的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另外,我国经济发展由于内需不足而产生的影响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为国民经济增长做贡献。

[1]Leland H E.Saving and Uncertainty: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Sav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82):465-473.

[2]Lusardi A.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cautionary Saving Motives[J].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1998,(2):449-453.

[3]Dynan Karen.How Prudent are Consumer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1104-1113.

[4]郭英彤、李伟.应用缓冲储备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

[5]王浩瀚、唐绍祥.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估计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

□责任编辑:周权雄

F063.2

A

1003—8744(2015)01—0083—10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项目“缓冲储备理论和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消费行为的理论模型与计量研究”(批准号:GD11YYJ01)的阶段性成果。

2014—12—15

杨姝琴(1984—),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政策;陆丽纯(1991—),女,汕头市第十一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储蓄率储蓄预防性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居民持久收入水平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