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晁错的人生探究现代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2015-10-14张劲松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晁错死因人文素养

张劲松

摘 要:晁错人缘儿不好,《汉书》评价晁错:“峭(严厉)”“直(正直)”“刻(苛刻)”“深(心狠)”。当然,晁错提出“削藩策”是正确的,但不幸的是,当七国叛乱后,晁错在成大事的机遇面前,把“至危”留给景帝,把“至安”留给自己,说明他并不具有驾驭这种机会的素质,遗憾地丢掉了性命。苏轼的《晁错论》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也因为晁错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这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而当我们查阅大量史籍资料后,发现晁错的死因不仅仅如此,本文从晁错的人生际遇探究了我们现代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晁错;死因;探究;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094-02

苏轼的《晁错论》写于嘉■六年,是苏轼在制科考试中的一篇应试评论文章,评论的是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苏轼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这才给政敌以攻击他的机会。而当我们查阅大量史籍资料后,我们发现晁错的死因不仅仅如此,还有另外的原因。现就从晁错的人生探究一下我们现代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晁错的人生

晁错年轻时奉汉文帝之命研习《尚书》,后被汉文帝封为太子刘启的舍人,虽然官职不大,却是一代帝师!根据《汉书》的记载,晁错这个人文采和口才是极好的,太子刘启很喜欢他,太子刘启即景帝登基之后对晁错言听计从。

(一)晁错人缘儿不好

《汉书——袁盎晁错传》中评价晁错用了四个字:“峭(严厉)” “直(正直)”“刻(苛刻)”“深(心狠)”。人脉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晁错却不懂得这一点。他上台之初,就气死了宰相申屠佳。申屠佳是什么人?大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当年随着高祖一起打天下的,他说过一句名言:“门不受私谒”,如果有人去他家拜访他,他连大门都不让进,他说宰相无私事,有什么事到office里找他。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里的威望是很高的,就这样一个功臣、清官,竟被晁错活活气死。

《晁错传》记载: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后升迁为御史大夫后,晁错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晁错说:“事情固当这样做,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受尊崇,宗庙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做,刘家天下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却危险了啊!我要离开你走了。”于是饮药自尽。晁错的“直”做得太过了。

(二)晁错提出“削藩策”

惠帝死后没有太子,孝文皇帝继承皇位。同是高祖的儿子,大家以前平起平坐,甚至我的国家比你的国家还要强大,那么凭什么由你继承皇位?所以在西汉在武帝之前,对皇位有所觊觎的人是很多的。到了文帝时期,藩国对中央的威胁越来越大了,朝廷上开始有了削藩的议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贾谊。贾谊死后就是晁错,这二人一再上疏文帝要求削藩,但是文帝都不予理会,认为时机不到。如果在这个时候削藩,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激起藩国的叛乱,使国家又回到秦朝之前的分裂中,所以文帝将力主削藩的贾谊投闲置散,只与他讨论鬼神而不问苍生;把另外一个削藩派的代表晁错安排在太子身边,希望晁错能够辅佐太子,在合适的时候推行削藩。

景帝上任后,藩国又已经营了几十年,也比文帝时更加强大,景帝感到自己的王权受到了威胁。可惜呀,景帝不是文帝!他不明白文帝的良苦用心,晁错更加有负于文帝对他的期望。景帝看到满朝文武和宗室贵戚们都反对削藩,只有晁错一人主张削藩,而理由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干脆削了吧。晁错光靠嘴皮子功夫就打动了景帝削藩。结果七国反了,晁错和景帝这君臣俩却慌了,心想:你们还真敢反啊!晁错的确比贾谊幸运,他遇到了一个支持他的君主;但晁错也是不幸的,成大事的机遇摆在面前,他并不具有驾驭这种机会的素质。

从上述史料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晁错提出“削藩策”是正确的,但他不能容人、言语尖刻、过于自负的缺点让他没有支持者和拥护者,更何况他在七国叛乱之后,缺少运筹帷幄,遇事逃避,“使他人任其责”,只想保全自己的做法,最终导致削藩的失败,也给自己带来“腰斩于市”的下场。易中天先生说: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在决策之前,应该分三个步骤:该不该做、能不能做和什么时候做。很显然,晁错没有弄清楚这几点,就草率地挑起了削藩的大旗,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在我们今天这些后人看来,像晁错这样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在谋事、成事、败事的人生轨迹中,有着许多值得学习总结的地方。

二、现代人文素养的培养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晁错在做人方面是不够成功的,这和他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培养宽容品质与包容心态

晁错的为人“峭直刻深”,咄咄逼人,抓住了理就不依不饶。虽然晁错一心为公,忠心耿耿,看上去是合情合理的,但他通过“峭直刻深”的为人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理想显然是不合适的。晁错认为“既然我是一心为公,谁反对我谁就是一心为私。”这样以自己为标准来画线,他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谁也不可能不去得罪一些人,更难免与别人产生摩擦、误会甚至仇恨。但千万别忘了在自己的仇恨袋里装满包容,主动和对方握手交朋友,设身处地的多替对方想想,然后忘掉仇恨。这样,我们就会少一份阻碍,多一份成功的机遇。否则,我们将会永远被挡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直至被打倒。《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活在群体当中,就应当像养育、承载万物的大地一样,具有宽厚博大的胸怀。唯有宽厚的胸怀才可以兼容万物万事,同各种各样的人友好相处。

(二)学会面对困难并承担后果

晁错提出“削藩策”的十多天以后,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刘姓诸侯王就发动了“诛晁错,清君侧”的七国叛乱。可笑的是,此时,晁错不是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而是建议景帝您应该御驾亲征,让自己坐镇长安,为皇帝当后援,这种把“至危”留给景帝,把“至安”留给自己的做法,让景帝感到很为难,更让天下忠臣义士而感到愤怨不平。晁错还提出另一个建议“杀袁盎”,更是可笑呢!袁盎是朝廷派到吴国的官员,当吴王刘濞起兵时,袁盎早已被晁错罢官,是生活在长安的一介布衣,试想:七国叛乱和袁盎有半毛钱关系吗?“杀袁盎”能让七国罢兵吗?晁错啊晁错,挑起事端的是你,逃避责任的也是你啊!景帝如何依靠你平定七国叛乱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承担后果。让学生多多参与与其他人的交往实践,学生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设立严密的计划

晁错主张削藩,可对削藩之后的形势估计不足,加之七国大军压境 使经历了诸吕之乱刚刚有些平静的汉朝又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 所以景帝迫于压力杀掉了晁错,也没能使吴王刘濞撤军,反而助长了叛军的士气,好在梁王刘武、周亚夫、窦婴等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平定了叛乱。我们看到晁错的削藩是凭一时的意气办事的,这怎么能成功呢?成功需要计划,更需要周密地安排,还需要一定的程序。学生在做事前,不妨先模拟一遍要做的事情的全过程,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人和事,并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四)坚韧不拔是成功的秘诀

诚如东坡居士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可晁错在危险来临时,缺少一种必胜的信念,缺少一种拼搏的勇气,缺少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缺少一种赴汤蹈火精神。他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得太渺小,而把叛军的力量估计得过大。如果晁错能够抓住机会,决不放弃,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话,也许晁错就会转危为安,也说不上呢。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天下没有难事,只有坚韧二字,才是成功的要诀。”

三、结语

笔者认为,一篇苏轼的《晁错论》让我们思考人生,收获哲理。那么,品读百篇、千篇、万篇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将会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古文观止·晁错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黄保强.大学人文基础[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C]//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2011.

[4]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C]//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2009.

[5]朱丽霞.古文与骈文:在“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之后——从《光明日报》“百城赋”说起[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猜你喜欢

晁错死因人文素养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国死因认定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某肿瘤医院2010-2014年恶性肿瘤患者死因分析
谁是诛杀晁错的幕后凶手
晁错赌政治:谁玩了谁
历史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