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理论释疑

2015-10-14闫丽敏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学者传统

闫丽敏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理论释疑

闫丽敏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从1995-2014年20年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文章发表数量与年代的分析,探讨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与研究的深度;2)归纳总结并解读二者的概念与内涵;3)从文化学与社会学的视角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赞同也有质疑;4)通过双向审视、双向批判以及双向参与来达到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解决二者所面临的困境,唤醒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从而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理论研究;释疑

自21世纪以来,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多元共存”,把文明冲突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则是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又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挑战。随着“百年奥运回家”带来的“希腊文化的冲击波”,北京奥运席卷世界的“中国风暴”,伦敦奥运向世界讲述的 “英伦文化”,2016的里约又会以怎样热情洋溢的桑巴文化与世界相约呢?无可厚非的是奥林匹克文化以其“公平竞争、友谊和平”的普世价值受到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参与与支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主动登上了舞台,成为推动、调节全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的全球化进程是叠加的,它使民族复兴的引领者不仅仅着眼于技术、器物层面的腾飞,而必须着眼于文化、价值乃至文明的发展。于是在“古—今—中—西”十字路口上,看到的是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变奏,关注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古代体育文化”,也不仅仅是“古代体育文化在中国”,我们要思考的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其中呈现出何种面貌,扮演着何种角色,要走向一条怎样的创造性的文化自觉之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研究的书籍、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检索特定的词汇,归纳统计、深入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解读二者的概念与内涵;梳理两种文化的演化和变迁;以及辨析二者之间相互关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奥林匹克文化文献资料的收集,主要通过四种方式:1)从书店购买或从图书馆借阅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文化、中国体育文化、西方文化的相关著作;2)从中国知网、万方网、维普网等学术网站获取相关的期刊文献资料,搜集了自1995-2015年20年以来的758篇期刊文献;3)从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华奥星空网等中外官方网站获取资料;4)从《环球时报》、《中国体育报》、《光明日报》等官方报纸获取国内外的相关信息。

1.2.2比较分析法

以文化学与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历史资料与我国文化学者、专家的见解,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概念及内涵的解读,比较二者的差异性,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求对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文化获得清醒的全面认识。比较分析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反思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以及传承与发展都是有所帮助的。

1.2.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先后以面谈交流或电话访谈的方式对相关的专家教授进行了访谈,包括毛振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黄汉升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刘西玉教授(北京体育大学)、郑丽冰教授(武汉体育学院)、黄宽柔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许瑞勋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刘献国教授(河南师范大学)等,就如何审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以启发思维、认证观点、丰富知识和检验研究成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理论研究的数量分析

研究发现,许多学者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文章与众多“奥运文化”、“中国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文章相互交叉、互有借鉴,所以笔者为了使本研究做的更加全面、深入与透彻,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收集了1995-2014年大约20年以来的所有期刊、博硕、会议、报纸数据库,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奥运文化”为篇名精确搜索的758篇相关文献资料。以10年为单位,对数据库中上述四个相关词条发表文章的数量进行统计与分析。

表1 本研究1995-2004年之间相关词条发表文章的数量统计表(单位:篇)

表2 本研究2005-2014年之间相关词条发表文章的数量统计表(单位:篇)

表1和表2的比较可看出,学者们对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奥林匹克文化”的理论研究在2004年有了一个数量上的拐点,在随后的10年间学者们在期刊、会议以及报纸中对二者的关注与日俱增,甚至超过前10年的 5倍以上,尤其是2005-2010年间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学者们对奥林匹克文化以及奥运文化的关注更加密切,并伴有许多高质量的论文与言论发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卢元镇,北京论坛2006);论奥林匹克文化(熊斗寅,体育学刊2005);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陈彦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等等。

表2来看,我们一目了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比较均衡、持续和稳定,只是在北京奥运期间有一个小的高潮,而对“中国体育文化”研究,学者们更加偏爱,这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是与时俱进的。那么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在2008奥运年达到顶峰,创下了最高值53篇,甚至在后奥运时代研究数量也是稳中见升,丝毫没有被忽视或减少。而对“奥运文化”在2008年152篇的发表数量中有107篇是属于报纸的报道,有44篇是期刊论文,规模宏大,空前关注,但持续程度不佳,后奥运时代学者们的关注度急剧下降。

表3 相关词条最早发表的文章统计表

表3可以看出,最早关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章发表在 1991年3月的《山东体育科技》杂志上。学者王德峰:“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界定、内涵及其发展过程,以及我国八十年代的运动项目和竞争精神都进行了深入描述与分析,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在文化大潮冲击下掀起了微微波澜。”而有关“中国体育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89年2月《体育与科学》杂志中。学者韩丹认真深刻的探讨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结构与精华,并于同年2月与3月分别在《福建体育科技》和《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也发表了相关文章,指出了中国体育文化当时所处的困境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作者韩丹对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热情和所倾注的心血,笔耕不辍。有关“奥林匹克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0年3月《体育与科学》的发言提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学者陈辽用比较分析的手法论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性,并指出二者各有其特点与不足。有关“奥运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2001年发表的《北京观察》和《当代电视》杂志上,而真正有意义的文章是2003年 1月学者陈伟等发表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的“以中国体育文化促进奥运文化的发展”一文,作者通过对构筑体育文化实践模式研究,探索并实践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发展之路,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终上所述,以上学者前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关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理论研究,用他们博学的文化知识,严谨的研究态度为我们今后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以及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2.2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概念的解读与辨析

2.2.1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解读

提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许多学者经常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混为一谈,有必要把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作以细致的梳理,才能有助于更好地诠释或解读“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

表4 有关“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解读的统计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融合、汇集、积累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一个内容相当丰富且庞杂的文化系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其次“中国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代名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就是中国体育文化。自清末、民国初,当我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洋体育的时候,我国传统体育就开始了现代化,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与时俱进。因此“中国体育文化”就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再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沿袭下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体育文化特质和体育文化模式,是整个民族社会文化中最活跃、最积极、影响最直接、最广泛和最深远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构成世界体育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包括西方民族,还包括中华民族以及其他非西方的世界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因而它的内涵与外延远比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加丰富,意义更深远。

最后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学者们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所下的定义,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笔者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归纳整理并逐一列举。表4可见,笔者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整合方法的理性思考”与“试论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两篇文章中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解读,两位作者都把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解读置于一种历史发展过程中,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它是某一个历史阶段或时间节点中的文化形态,从发展和辩证的视角来诠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含义,才能触及到它最深层的内涵。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9]。它的实现需要中国文化自身的更新能力,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积累与进步,同时还需要诸如奥林匹克文化等外来文化的不断补充、丰富、启发、刺激,在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要在传承自身优秀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涵盖体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的内容体系包含人类在体育活动方面所创造出来的并围绕体育活动所产生的任何文化享受以及社会效益。它不再是单纯的体育项目,而是以体育项目为载体,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文化现象,而这种体育文化现象已经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2.2.2奥林匹克文化的概念辨析

在谈到奥林匹克文化的概念之初,我们有必要把它与“奥运文化”的作以区别解释,因为我们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同时,发现许多学者都把“奥林匹克文化”与“奥运文化”混淆不清,混为一体,甚至出现了认识上的偏颇与偏差。奥运文化虽然和奥林匹克文化在总源上是相同的,都是以体育为载体,以奥运会为媒介,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宗旨,但是他们之间却不能简单的画上等号。“奥运文化”是以每4年一届的奥运会为前提,通过与奥运会主办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所形成时代性文化的总和[20]。它是奥林匹克文化在不同时间、不同奥运会举办国所反映出的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带有奥运举办国的地方民族特色,又包含奥林匹克文化的普世价值、共性特征和永恒的主题,它是具有时效性和民族性的。这也恰巧验证了我们在上述统计有关 “奥运文化”文章发表时间和数量时,在奥运会期间其相关文章发表数量达到最大值,而后奥运时期其相关文章却少有问津,这与笔者的调查不谋而合,相互呼应。

表5 有关“奥林匹克文化”概念辨析的统计表

对“奥林匹克文化”在概念上的解释从未出现过争议,有的只是学者们在语言叙述上的不同,或是认识理解的方向不同。如表5所示我们对一些学者对“奥林匹克文化”概念具有代表性的释义作了归纳统计。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本人比较倾向于《奥林匹克文化概论》一书的解释,其实它与学者熊斗寅的解读如出一辙,十分相似。“奥林匹克文化”它不仅仅涵盖奥运会,还包括理念、理想、具体活动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如卢元镇教授所说,“奥林匹克文化对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能力,其形式外壳是竞技游戏,而思想内核是体现美与尊严的理念。奥林匹克运动是强者追求的文化。”

2.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关系释疑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发展繁冗复杂的关系,是我们广大体育研究者倍加关注的课题。笔者通过对大约300篇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后发现,有74篇是探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关系的文章,约占总数的21.3%,学者们对二者关系的论述也是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百家争鸣。将相关文章在不同关系方面的发表数量以及关注度作以统计分析并列表如下。

表6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二者关系发表文章数量统计表

2.3.1认为二者的冲突与融合,是发展的必经阶段

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关系的探讨更在于 “求同”。“中国体育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变革,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精华,积极汇入世界体育文化的潮流,北京奥运会最好的实现了中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对话与交融”[22]。“两种文化在道德养成、自强不息、和谐包容等方面具有共通之处,通过相互碰撞交流后,两种文化互通互学使自身更完美,有力地促进了二者的共赢和完善”[21]。毛振明教授也曾在文章中指出:“当我们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遭遇奥林匹克文化碰撞之后,我们有4个任务:完成文化碰撞;经过文化碰撞完成文化定位;文化保护;文化的弘扬和建设”。终上所述,笔者非常赞同学者们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关系的论述,透彻深刻、认真严谨。在近100多年的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与奥林匹克结下了不解之缘,两种文化在经过不断的摩擦、撞击、竞争、交流的过程之后,实现了相互的选择和理解,消弭了冲突,促进了融合。

2.3.2思考二者的促进与影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部分学者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共促发展的关系还是比较关注与认同的,从表6中不难看出。学者孙卫卫等认为:“加强人文奥运理念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正确理解东西方文化的互动具有积极的意义”[23]。学者孙兵等“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大众化特性以及奥林匹克文化对中国未来体育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未来体育发展的趋势是在注重内涵建设以及走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上”[24]。学者饶云鹏等指出:“积极倡导以交流、融合、吸收为特征的国际化的体育文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现实价值方面可产生的影响”[25]。卢元镇老先生也在文章中指出:“审视各国体育文化的现实,只有中国体育文化可以站出来为保留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做出尝试和努力”。终上所述,笔者非常赞同学者们对二者相互影响、共促发展关系的探讨。正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奥林匹克文化,使其走向文化自觉,加快其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一样,奥林匹克国际化进程中同样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诸多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始终是奥林匹克国际化过程中完善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2.3.3辨析二者的互助与互补,存在质疑,不敢苟同

表6可看出,学者们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在互动互助关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还是有学者在此方面提出了比较独到与深层次的见解。学者王润斌认为:“以和谐理念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的生成与整合是中国体育文化匡补奥林匹克理论体系缺陷的必由方略”[26]。学者孙婕等:“对中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作了精辟的论述,并阐述了前者对后者的补充,旨在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文化更好的发展”[27]。学者刘景黎等:“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角度,对2008年奥运会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双向互动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28]。学者舒慧文等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表现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观念对当前奥林匹克运动中那些忽视人文精神,以及与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相背离的现象,起着一定的洗涤和净化作用”[29]。学者王卫荣指出:“和谐思想是两体育文化的共有属性,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是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与奉献”[30]。终上所述,上述大部分学者都比较赞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成为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或者可以弥补奥林匹克理论体系的缺陷并为其补位。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的声音,作为两种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决不能简单的认为一方是另一方的补充,能为其弥补缺陷,能为其解决困境与危机,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表现,而缺乏理论与实践的依据。笔者同意后者,并认同有些学者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互动互助、双向互动的关系。两种文化可以通过双向互动、有效整合的方法来缓解奥林匹克的异化现象和文化危机,唤醒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从而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3.4探讨二者的差异与比较,是追本溯源,精益求精

学者们普遍认同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虽然对二者之间比较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如表6所示),但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学者邓德林等指出:“提炼中西文化精髓,分析中西传统文化的不足,分析奥林匹克文化危机,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中西文化最适宜的交流平台”[31]。学者杜俊娟认为:“中国体育文化对克服奥林匹克文化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是一剂良药,对奥林匹克人文精神将产生深刻的影响”[32]。学者巩庆伟指出:“以哲学的观点演进两个体育文化的历史根基和发展,比较其价值差异和冲突,为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33]。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上,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认知上都有着悬殊差别。从根本特点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提倡“以和为贵、重视和谐”,而奥林匹克文化主张“公平竞争、重视斗争”[34]。“竞争”是奥林匹克文化的灵魂,它的核心就是“争”。但体育并不是一味地、单向度竞争,体育还注重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团结合作就是“和”,而恰巧“和”正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所在,因此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的差异,只有真正认识到二者的本质与根源上的不同,我们才能更好的互相借鉴、吸收、促进与发展。

3 结论

亨廷顿先生在《再论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谈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想要走出彼此所面临的困境,需要二者的双向互动。首先应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双向审视,还应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双向批判与双向参与。互动是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生生不息且不断创造的过程,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而言,我们只有适应时代需要,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保持适度的张力和统一,才能不断走向未来,才能在后奥运时代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4.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5]冯慧玲.北京奥运会的认为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J.A.曼根.奥林匹克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约瑟夫·马奎尔,凯文·杨.理论诠释:体育与社会[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8]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罗布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化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10]杨珍.当代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基于奥运传播的视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11]黄莉.对北京奥运会的文化自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12]万晓红.奥运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13]雷亚军.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与变迁[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4]詹晓燕.文化多元论视角下奥林匹克文化发展[D].开封:河南大学,2004.

[15]聂学奎.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6]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17]王冬冬,李泽群.全球化时代中国体育文化自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8]邓星华.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

[19]外媒:奥运会助西方深刻了解中国[EB/OL].[2008-8-5].htpp:// china.huanqiu.com/eyes_on_china/Olympics/2008~08/194077.html.

[20]IOC.Final Report of IOC Coordination Commission Games of the XXIX Olympiad Beijing 2008[EB/OL].http://www.olympic.org/en/ content/Footer-Pages/Documents/Games—Beijing-2008-Olympic-Games/

[21]余晓慧.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互通与共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

[22]付第雯.中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24(4).

[23]孙卫卫.“人文奥运”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导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4).

[24]孙兵,于海娟等.奥林匹克文化对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25]饶云鹏.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26]王润斌.现代奥林匹克理论的缺陷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补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4).

[27]孙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J].文化·视野,2009(3).

[28]刘景黎,李玉新,高学民.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互动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3).

[29]舒慧文.也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J].内江科技,2007(4).

[30]王卫荣.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J].湖北体育科技,2007(3).

[31]邓德林.奥运文化的内涵与中西文化的新审论.内江科技[J],2010(3).

[32]杜俊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观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

[33]巩庆伟.奥运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差异与哲学思辨[J].音体美,2008(1).

[34]Pew Research Center Global:“Economic Gloom-China and India Notable Exceptions”[EB/OL].http://www.pewglobal.org/2008/06/ 12/global-economic-gloom-china-and-india-notable-exceptions/.

The Theory of Misgiving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Olympic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YAN Limin

Using literature,comparative analysis,quantity statistics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Olympic culture from 1995 to 2014 in 20 year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1)through published number and era of analysis,the depth of the attention of the scholars and research are explored.2)Sum up and interpret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two.3)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and sociolog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which have both agreed and questioned attitudes.4)Through two-way review,criticism and participation which i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the article attempts to solve the dilemma faced by the awakening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the Olympic culture;theoretical study;misgivings

G80-05

A

1003-983X(2015)12-1068-06

2015-07-06

2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4YJC890030)

闫丽敏(1978-),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奥林匹克运动理论与实践.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453007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学者传统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头脑奥林匹克
学者介绍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