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日译汉小说实例考察的日汉指示词量化研究

2015-10-13郭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直子用例省略

摘 要:一般认为,日语「コ」系列指示词与汉语的“这”对应,「ソ·ア」系列指示词与汉语的“那”相对应。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日汉指示词的对应关系更为复杂。本文对日文小说中的日语指示词「コ·ソ·ア」的使用频率及现场指示、承前指示、预告指示等各用法所占比例进行调查统计,以期能够把握日语指示词的使用现状。并从翻译的角度,对比日文原著和汉语译文中指示词的使用和翻译情况,对中日指示词的对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具体实例进行观察、分析,探析两者对应情况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指示词 コ·ソ·ア 这·那 对应

一、引言

日语指示体系是「コ·ソ·ア」三元体系,而汉语是“这”“那”二元指示体系。因此,日语「コ·ソ·ア」体系与汉语的“这”“那”在意义上和使用方法上存在很大不对称性。一般认为, 日语「コ」系列指示词相当于汉语的“这”,「ソ·ア」系列指示词相当于汉语的“那”。但在实际运用中,日汉指示词的对应关系更为复杂。

关于汉日指示词“这”“那”和「コ·ソ·ア」的对比研究为数颇多,大都为定性研究,如吴人、芦、加藤(2005)[1]1-22集中在描写 “这”“那”和「コ·ソ·ア」的对应关系及具体用例,缺乏定量研究。少数的定量对比研究,如张子如、王精诚(2010)[2],仅对日汉对译读物、小说中的日汉指示词进行整体统计,并没有对实例的考察分析。本文尝试从翻译的角度,对小说中的日语指示词的使用和翻译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实例进行观察、分析原因,以期能够探析「コ·ソ·ア」与“这”“那”各自的使用情况及二者的对应关系。

二、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用例调查和用例分析的方法。鉴于时间和精力原因,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节选了1万字左右的文本及其中文译文作为用例来源[3]。本文在以上资料中检索,查找表1所列指示词,然后仔细考察其译本中的对应情况。不过在作品中,上述词汇并非都是指示词。本文对所有情况都统计,包括其并非指示词的情况。

参照吴人、芦、加藤(2005)[1],将下表所列日汉指示词作为统计对象。

三、调查统计

首先,统计了「コ·ソ·ア」系列和“这”“那”的用例数和使用频率。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可见,日语「コ·ソ·ア」系列指示词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极不平衡的分布情况。「ソ」系用例数占全体用例数的75.8%,远远高于第二位的「ア」系(18.8%)和第三位的「ア」系(5.4%)。另一方面,在“这”在中文指示词的用例中占52.5%,稍高于“那”(47.5%)。这一结果符合吕叔湘指出的“这”比“那”使用率高的说法[4]。

此外,作者对此现象很感兴趣。「コ」系(17.1%)与“这”(52.5%)、「ソ」系(77.1%)、「ア」系(5.7%)与 “那” (47.5%)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此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为何?接下来,具体考察分析其产生原因。

加藤重广指出「コ·ソ」有现场指示、文脉指示(承前指示和预告指示)的用法[5]。因此按照三种不用的用法分类对「コ·ソ」系的使用现状和其中文译法进行了考察。结果如下:

「ア」系的用例非常少只有8处,全部都是用作既知指示。其中5例译为“那”,2例省略,1例被意译。

如表4所示,从用法来看,「コ」系最常用其现场指示用法,占57.1%,其次是承前指示,占39.3%。另外, 「コ」系也有预告指示的用法。从与中文的对应关系来看, 85.7%「コ」系被译为“这”,因此可以说「コ」系大致与“这”对应。

由表5可知,在用法上「ソ」系最常用作承前指示,占总数的98.2%,现场指示的用法较少用,没有预告指示的用法。从与中文的对应关系来看, 一般认为「ソ」系多译为“那”,但是实际统计显示仅有37.28%的「ソ」系译为“那”,不足一半。将「ソ」系省略、译为“这”、和意译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ア」系有现场指示和既知指示两种用法[5],据统计多数用作既知用法。从与中文的对应关系来看,基本译为“那”。

通过对「コ·ソ·ア」三系列指示词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现场指示用法是「コ」系的使用频率最高,承前指示用法是「ソ」系使用频率最高,只有「ア」系有既知指示的用法。从与中文的对应关系来看,「ソ」系的对应最为复杂。

四、统计结果

前面对小说中出现的日语指示词及其中文译文进行了统计,从多方面对「コ·ソ·ア」的使用现状、与中文的对应关系等进行了考察。结果如下:

(1)「コ·ソ·ア」系列指示词在实际使用中显示出了极不均衡的分布,「ソ」系使用频率最高,占75.8%。

(2)从用法来看,「コ」系有现场指示、承前指示、预告指示三种用法,现场指示的使用频率最高。「ソ」系最常用承前指示,占98.2%,现场指示较少,没有预告指示的用法。「ア」系多用其既知指示用法。

(3)从对应关系来看,可以说「コ」系大致与“这”对应。「ソ」系的对应最为复杂,一般认为「ソ」系多译为“那”,但是实际统计显示仅有不足四成的「ソ」系译为“那”。「ソ」系被省略、译为“这”和意译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ア」系基本译为“那”。

本文考察的用例数量仍较少,并且是对文学作品体裁的小说进行了考察,与日常会话和普通文章有一定差异,因此以上结果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原因考察

上文已经提到,从表1来看「コ」系(17.1%)与“这”(52.5%)、「ソ」系(77.1%)、「ア」系(5.7%)与 “那” (47.5%)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不一致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表5可见21.2%的「ソ」系译为了“这”。

什么情况下「ソ」系译为了“这”,又是为什么译为“这”呢?结合以下典型例子来解释其原因。

(一)会话中部分承前指示「ソ」系译为“这”

(1a)僕:「大丈夫です、ありがとう。ちょっと哀しくなっただけだから(Its all right now. Thank you. I only felt lonely, you know.)」と僕は言って微笑んだ。

ドイツ人のスチュワーデス:「Well, I feel same way, same thing, once in a while. I know what you mean.(そういうこと私にもときどきありますよ。よくわかります)」彼女はそう言って首を振り、席から立ちあがってとても素敵な笑顔を僕に向けてくれた。

(1b)我:“可以了,谢谢。只是有点伤感。”我微笑着说道。

德国空姐:“这在我也是常有的,很能理解您。”说罢,她摇了下头,起身离座,转给我一张楚楚可人的笑脸。

(2a)僕:「じゃあ話は簡単だ。ずっとこうしてりゃいいんじゃないか」

直子:「それ——本気で言ってるの?」

(2b)我:“那还不容易,永远这样不就行了!”

直子:“这话——可是心里的?”

会话中的承前指示为指示词指代谈话对象所说的话语或事物。如例(1a)中「そういうこと」指代「ちょっと哀しくなっただけだから」。比如在此种场合下,日语倾向于使用对立型的视角,即谈话对象所说的话为他的势力范围,因此应该用表示其势力范围的「ソ」系。与此相对,“中国語の場合、話し手と聞き手との関係は基本的に融合型であり、聞き手の領域を区別せずに近称が用いられる傾向がある”[8](中文中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基本上多采用融合型的视角,即不区分是否为对方的势力范围而多用近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部分「ソ」系译为“这”。

(二)在文章中部分承前指示「ソ」系译为“这”

(3a)もちろん時間さえかければ僕は彼女の顔を思いだすことができる。小さな冷たい手や、さらりとした手ざわりのまっすぐなきれいな髪や、やわらかな丸い形の耳たぶやそのすぐ下にある小さなホクロや、冬になるとよく着ていた上品なキャメルのコートや、(中略)、ときどき何かの加減で震え気味になる声(まるで強風の吹く丘の上でしゃべっているみたいだった)や、そんなイメージをひとつひとつ積みかさねていくと、ふっと自然に彼女の顔が浮かびあがってくる。

(3b)当然,只要有时间,我会忆起她的面容。那冷冰冰的小手,那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以及紧靠其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那不时奇妙发出的微微颤抖的语声(就像在强风中的山岗上说话一样),随着这些印象的叠涌,她的面庞突然自然地浮现出来。

(4a)彼女は両手を僕の肩にあてて正面から、僕の目をじっとのぞきこんだ。彼女の瞳の奥の方ではまっ黒な重い液体が不思議な図形の渦を描いていた。そんな一対の美しい瞳が長いあいだ僕の中をのぞきこんでいた。

(4b)她双手搭在我肩上,目不转睛地凝视我的眼睛。那瞳仁的深处,黑漆漆、浓重重的液体旋转出不可思议的图形。这对如此美丽动人的眸子久久地、定定地注视着我。

例(3a)和例(4a)中的「そんな」是普通的承前指示用法,但是被译为了“这”。“人类认知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近指的‘这在心理上的可及性高于远指的‘那。……因此,用它来指称事物,描摹时间、空间、程度等,会使听话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9]。例(3a)和例(4a)均为小说主人公“我”回忆直子时对直子的描写,此时用“这”营造了一种画面感,能使读者对直子有更直观的认识。并且,用例的出处为小说,小说多注重描写生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ソ」系有时译为“这”。

六、课题

以上,本文对小说中的日语指示词的使用和翻译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コ·ソ·ア」与“这”、“那”各自的使用情况及二者的对应关系,得出了结论。但仍有一些待解决的课题。

如表4和5所示,翻译日语指示词时,指示词的省略和意译较为多见。例如:

(5)その寮は都内の見晴しの良い高台にあった。(寄宿院建在东京都内风景不错的高地上)

(6)門をくぐると正面には巨大なけやきの木がそびえ立っている。樹齢は少くとも百五十年ということだった。根もとに立って上を見あげると空はその緑の葉にすっぽりと覆い隠されてしまう。(树龄听说至少有150年。站在树下抬头仰望,只见天空被绿叶遮掩得密密实实。)

(7)でも誰にもその井戸を見つけ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の。(问题是谁也找不到井在哪里。)

(8)でもそんな風に僕の頭の中に直子の顔が浮かんでくるまでには少し時間がかかる。そして年月がたつにつれてそれに要する時間はだんだん長くなってくる。(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所需的时间愈来愈长。)

(9)いろんな思いが彼女の頭の中でぐるぐるとまわっていることがわかっていたので、僕も口をはさまずにそのとなりを黙って歩いた。(我知道她头脑中思绪纷乱,理不清头绪,便也缄口不语,在她身边悄然移动脚步。)

(10)この寮の唯一の問題点はその根本的なうさん臭さにあった。(寄宿院唯一的问题,在于它根本上的莫名其妙。)

例(5)例(8)为日语指示词被省略的例子,可分为两种,一是完全省略指示词的指示对象,另一种为省略指示词但保留先行词。作者认为该情况的产生可能与中日文的特指机制不同、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有关。例(9)与例(10)是将日语指示词意译为人称代词的例子。这可能与中日语人称代词用法的不同有关。今后希望能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

注释:

[1]呉人恵,芦英順,加藤重広:《指示詞の照応用法に関する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紀要,2005年,第43期,第1-22页。

[2]张子如,王精诚:《基于语料库的日汉指示词量化对比研究——小说中「コ·ソ·ア」系列与“这”、“那”的对比》,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34-49页。

[3]本文用例出处:村上春樹:《ノルウェイの森》,東京:講談社,1987年版;林少华:《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2页。

[5]加藤重広:《日本語語用論のしくみ》,东京:研究社,2004年版。

[6]仁田義雄,益岡隆志:《日本語の文法(4)複文と談話》,东京:岩波書店,2002年版。

[7]日本語記述文法研究会:《現代日本語文法7》,东京:くろしお出版,2009年版。

[8]金水敏,田窪行則:《指示詞》,东京:ひつじ書房,1992年版,第142页。

[9]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汉语学习,2000年,第4期,第7-11页。

[10]庞黔林:《汉日指示词照应功能的对比研究——从直示到照应》,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期,第96-100页。

(郭敏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00875)

猜你喜欢

直子用例省略
“省略”讲解与训练
爸爸是个理发师
挪威的森林第06章 绿茵藏艳(38)
挪威的森林第06章 绿茵藏艳(16)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挪威的森林第03章 黑暗中的裸体(2)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