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名+名”结构的语义分析

2015-10-13王明菲李春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唐诗语义语法

王明菲++李春艳

摘 要:唐诗文约意丰,意味无穷;唐诗意蕴的丰满是靠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搭配来体现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名+名”的组合。若从语法角度来看,唐诗中“名+名”之间主要有联合、偏正等关系;而从语义角度来看,两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却是繁杂多变、层次纷呈。语法关系是对语义关系的最大分类,故本文主要从语义角度,结合语法,对唐诗中“名+名”结构进行分析,探索唐诗美背后的语言规律。

关键词:唐诗 名+名 语法 语义

唐诗中“名+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有联合、偏正关系。联合关系内部具有并立性,定中关系具有修饰性。“语法结构是语义结构的形式表现,也是语义实现转变的形式凭借。”[1]下面试从这两种关系入手,分析唐诗中“名+名”的语义关系。

一、联合关系

“联合关系的几个直接成分语法地位平等。”[2]这两个名词表示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它们平等地连在一起,表达丰富的含义。

(一)简单的语义相加,联合两名词的概念义。如:

(1)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王维《青溪》)

(2)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菱、荇皆是水生草本植物,菱荇只是说这两种水生植物;芦苇初生为葭,成则为苇,葭苇只单纯的表示芦苇;牛羊只单纯的表示这两种动物。在此类联合关系的名名组合中,只是单纯的概念义的相加,没有产生附加义。

(二)多音节名词概念的缩略,这多是由字数限制所致。如:

(1)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籍《没蕃故人》)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蕃”“汉”分别是“吐蕃”“唐朝”的缩略;“星”“河”分别是“星辰”和“银河”的缩略。唐诗讲究对仗押韵,为了表达的简练,常用这种缩略形式。

(三)两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相加,在这两名词相似特点、相关特征的基础上,产生新义。如:

(1)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传》)

(2)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卢纶《送李端》)

梧为雄树,桐为雌树,雄雌同柱,“梧桐”比喻夫妻;“鸳鸯”,鸟名,雄曰鸳,雌曰鸯,偶居不离,比喻夫妇。“梧桐”“鸳鸯”与“夫妻”有相似的特征,故用它们的相似关系来比喻。“风尘”是“风”和“尘”相加,常与战争相关,故用来代指战争。在这类名名组合中,取与两名词相似或相关的特征来引申它义。

(四)两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相加,以下位概念代上位概念,取其上位概念义,泛指某类事物。如:

(1)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蓬蒿”是“蓬草”和“蒿子”的相加,取其上位概念“野草”的意义,泛指野草;“鸡黍”是“鸡”和“小米”的相加,取其上位概念“饭菜”的意义,泛指饭菜。在这类联合关系之中,名名组合取其上位概念义。

二、偏正关系

两名词之间的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偏正关系是“名+名”语义最丰富的一类。“定中结构的名名组合内部语义关系很丰富,存在着语义压缩现象,名词和名词之间常常隐藏着谓词;当谓词不出现时,名名之间的语义关系就不明显。”[3]笔者在对唐诗中偏正型名名组合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时,将两名词之间加入适当的谓词,从定语所表示的语义属性分析两名词之间的限制描写关系,主要分为领属关系、施事关系、受事关系、时间关系、处所关系、方位关系、质料关系、工具关系、用途关系、职业关系、相似关系等。

(一)领属关系。领属关系所涉的主体事物是领有者,客体事物是属事。动词原型是“有”,即名1有名2(我们把前一个名词称为名1,后一个名词称为名2)。如:

(1)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王维《老将行》)

(2)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胡”是“马”的领有者,胡人拥有马。“虏”是对敌人的蔑称;“骑”,指骑马的人、骑兵;“虏”拥有“骑”。在这种关系中,名1有名2。

(二)施事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与承受者的关系。名1发出动作行为,名2承受动作行为。可以变换为“名1作用于名2”。如:

(1)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2)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风”吹“枝”,使枝产生摇曳状,惊动了枝上的鹊;“风”吹“泉”发出声音,响彻耳畔。这里的名1作用于名2,使名2产生某种变化。

(三)受事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和发出者之间的关系。名2发出动作行为,名1承受动作行为,可以变换为“名2作用于名1”。如:

(1)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弹琴》)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

“松”被“风”所吹,产生凄清的寒声,暗示琴声的凄清;“荷”被“风”所吹,散发出清香,“荷”赋予了“风”香气。名2使名1产生某种变化。

(四)时间关系。指存在或产生于某时的事物。名1表示名2存在的时间,可以变换为“在名1时的名2”。如: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春”表示“潮”存在的时间;“夜”是“雨”存在的时间,“池”存在于“秋”。类似的还有“春城”“暮鸦”“秋波”“秋月”“夏水”等。名1从时间上限定名2。

(五)处所关系。指存在或产生于某处的事物。名1是名2存在或产生的处所,可以变换为“在名1处的名2”。如:

(1)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行宫》)

“树”在“岭上”,“花”在“宫中”,类似的还有“沙草”“江田”“野烟”“纸书”等。

(六)方位关系。指某物存在或产生的方位。名1是名2存在或产生的方位。如:

(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风”自“东”来;“北边”的“郭”,“东边”的“城”。类似的还有“南风”“西山”“门前”“松下”等,名1从方位上限制名2。

(七)质料关系。指用某种质料制作的事物。名1是制作名2的材料,可变换为“用名1制作的名2”。如:

(1)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

(2)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送别》)

“玉”是“玺”的制作材料,“锦”是“帆”的制成材料;“扉”用“柴”制成,名1从材料上限定名2。

(八)工具关系。指盛放某物的工具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一名词是盛放另一名词所指事物的工具,可以变换为“用名盛放名”。如:

(1)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人东游》)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樽”盛放“酒”,“杯”盛放“酒”。名1表示盛放名2的工具,或名2是盛放名1的工具。

(九)用途关系。指某物的用途与事物的关系。名1表示名2的用途,可以变换为“名2是用来进行名1的”,这里的名1多用如动词。如:

(1)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师》)

(2)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沈佺期《独不见》)

“房”是用来做“禅事”的,“书”是用来记录“音信”的,名1表明名2的用途。

(十)职业关系。指称某人所从事的职业,谋生的手段。名1表示名2从事的职业,可变换为“从事名1的名2”。如:

(1)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2)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王维《赠郭给事》)

“商”指“商业活动”,“商人”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商”是“人”谋生的手段。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称为“吏”;战国之后,“吏”一般指低级的官。“吏”是“人”从事的职业。名1是名2从事的职业,名1描述名2谋生的手段。

(十一)相似关系。指称两名词所存在的相似特征。两名词所表事物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提取名1所表事物的某一特征,如花纹、颜色、数量、形态等属性修饰名2。可变换为“名2像名1”。如下面诗文中的“冰心”“星火”。如: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

“心”如“冰”一样凉,“火”如“星”闪烁。类似的还有“玉颜”“鸡人”“玉人”等,名1跟名1具有某些相似点。

除了上述11种偏正型语义关系,还有与事关系、结果关系等,由于这些语义关系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低,笔者在此不做细致的分析。

目前还没有形成对于汉语名名内部语义关系一致性的分类标准,“也没有解释造成这种内部语义关系多样性的原因”[4]本文中,笔者结合张忠纲评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2014年版)、张国荣著《唐诗三百首译解》(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版)的注解,力图对“名+名”语义作出细致的分析,解释唐诗中“名+名”组合语义关系的复杂性,探讨唐诗美背后的语言组合规律。

注释:

[1]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72页。

[2]周日安:《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72页。

[3]魏雪,袁毓林:《基于语义类和物性角色建构名名组合的释义模版》,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2期。

[4]黄洁:《名名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多样性的认知理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王明菲,李春艳 天津大学 300072)

猜你喜欢

唐诗语义语法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唐诗赏读
跟踪导练(二)4
唐诗赏读
参考答案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