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主体性现状研究

2015-10-12李绪萍刘业娇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9期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

李绪萍 刘业娇

摘 要: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已开展多年,然而成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而大学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症结主要在于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不清晰,从而导致对学生主体性认识的模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其本质是要使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其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缺失问题不容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缺失在现实中有许多表现,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相适应和学校自身认识、政策、方法存在的诸多弊端。

关键词:大学生 主体性缺失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033-02

1 学生主体性的特点

1.1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传统思维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授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思维实际上是曲解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激发和引导他们(指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主体性是学生成长的内在机制。学生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就是主体性在各种关系框架中的应用和表达。主体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积极活跃地学习并产生个性化体验。

1.2 大学生主体性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其主体性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殊性。从生理准备来看,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生理基础,头脑中已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人生观、价值观已日趋成熟,具备了简单的劳动技能和相对成熟的沟通技巧;从主体行为动机上来看,大学生对未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了较理性的需求。

2 我国高校教改暴露出的问题

我国多年教改活动的不成功,是一个难以令人接受但却客观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有识之士对此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与管理体系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二是教学方式落后死板,适应性差。

2.1 经济体制转型无法满足人的主体性的要求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是一种权力经济、命令经济,个人与整体的关系是依附关系,人只是组织活动的附属物,缺乏自主性、自由性。而市场经济改变了政府作为唯一中介的社会关系,为主体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和民主的社会关系。市场经济是主体经济,鼓励主体竞争,强调主体的独立性,要求人必须自主确认并实现主体利益,肯定主体的选择性和差异性发展,加速了经济、利益主体的分裂与多元。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经济活动中更加凸显人的主体性。虽然近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取得了较大成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仍然离不开政府强有力干预。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体系改革过程中,仍然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惯性思维影响,人的主体性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仍然没有得到显现。

2.2 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死板落后

2.2.1 封建思想仍有巨大影响力

我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同时也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长久的封建文化中,强调的是制度和礼法对人的约束。对教育与学习的理解过于片面和僵化,甚至是曲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排在最前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传道”,指的是教育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承,独立人格的塑造,尤其是精神世界的构建。而现实中,封建时代的教育者们往往把“授业”——也就是知识的堆积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这就造成学生容易陷入一种误区,把学习作为取得地位和利益的工具。这种思想造成旧时的学生知识体系落后,行为僵化,缺乏创新和思辨精神。

2.2.2 功利主义大行其道

高等教育功利化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的过分行政化;二是教师学术科研与课堂教学的功利化;三是学生人际交往与学习动机的功利化。

(1)高校管理过分行政化和官僚化,行政机构复杂庞大。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专业设置等多方面表现出官僚化作风。比如在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之间职责界定不清晰,行政管理人员数量过于庞大,造成管理效率下降;专业设置上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忽视冷门专业,侧重易产生短期效益的技术应用类学科,忽视基础理论学科等现象。

(2)教师学术科研与课堂教学冲突失衡,普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搞科研”比“讲课”在职位晋升、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忽视。一些有科研成果基础的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装备“吃老本”,大搞“横向课题”,把精力全部用于创造经济效益上,放弃了对新理论、新技术的深入研究。

(3)学生人际交往与学习动机功利色彩明显。我国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具有先天的缺陷。考试成绩往往成为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考定终身”,把教育的目的极片面地简化成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学生从小被要求学奥数、学书法……全然不知学习兴趣为何物,更不清楚学习意义何在。许多高校在综合考评时对学生入党、参加社团活动等方面有要求,一些学生为获得这方面的便利,用尽手段,甚至不惜出现贿选等行为。

2.2.3 教学活动效果不佳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一流大学教育仍有不小的差距,以泰晤士报2014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来看,我国北大、清华两所顶级高校仅位列第45和50名。作者认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死板,学生接受内容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1)理工类大学人文教育偏少。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在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观念。我国的学生从小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重理轻文”现象比比皆是。高校为追求就业率指标,对理工类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提高专业技能方面,对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人文课程专注度不高,甚至许多理工类专业都不设置语文课。中国大学生人文意识的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对本国的历史、传统等方面的认识,甚至不如日本和韩国学生。教育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健全的心智和人格,这也是构建完善的人的主体的要求。

(2)课堂组织形式单调。

在我国,课堂授课过程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被动地接受,从而也就只能盲目地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是疑问、求知、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学到所需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满足求知的欲望,以及培养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能力。填鸭式的教育,只能让学生盲目接受,死记硬背,长此以往,不仅磨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惰化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也让学习这一快乐的事物失去了其应有的力量。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厌学思想就会普遍产生。

(3)考核形式单一。

应试教育之所以广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学考核形式的不合理。我国高校课程考核的方式往往是课程结课后(或在学期结束后)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客观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认识。且仅仅根据其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更是简单粗暴的做法,是典型的“一锤子买卖”。考试成绩的好坏,其影响因素很多,某一次考试的成绩,从统计学范畴来说只能属于偶然事件,把偶然事件作为衡量学生成长的标尺,是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这样的考核,造就了一大批“做题高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4)专业课感性认识差。

大学教育中,专业课不仅是学生进入各行各业前的“岗前培训”,更是学生未来在某领域创造更多成果的基础。专业课程不仅应该让学生得到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也应该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术劳动技能。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比如缺乏实验器材,缺乏实习机会等,许多高校在专业课方面只能做到授课环节,而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一些学生在本专业继续深造后留校任教,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知识自己都搞不清楚,只能照搬课本,现学现卖,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 结语

我国大学生主体性缺失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范畴,需要政府、高校、教师等多个层次进行研究和改进。教育中确定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各高校都应该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且长期的项目开展研究,逐步提高我国大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5.

[2]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21-22.

[3] 乔芳菲.浅谈我国高等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及根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118.

猜你喜欢

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