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高职院校学报可视化分析
——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

2015-10-10梁赛平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学报

梁赛平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 徐州 221116)

基于Citespace的高职院校学报可视化分析
——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

梁赛平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 徐州 221116)

以CNKI为数据源,采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Ⅱ对《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014年刊载的所有文献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对学报的研究力量分布和作者情况、研究重点和热点,以及学报研究的前沿领域进行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知识图谱;Citespace Ⅱ;关键词共现;前沿演进

在高职院校学报的发展进程中,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如从高职学报发展现状、定位和功能、特色栏目、国家示范高职以及编辑人员水平等方面,对高职学报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分析[1];从引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方面,对高职学报的影响力进行分析研究[2];从宏观、主观和微观层面,研究如何进行高职学报特色建设[3],等等。这些研究不仅对高职学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专业建设和研究趋势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综观目前对高职学报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采用传统文献计量方法上,而基于传统的文献计量法,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在大量的分析数据中容易使读者陷于困惑,对于高职学报在发展历程中,反映的高职院校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科最新前沿领域的演化进程等,难以形成直观和形象的认知[4]。为了更全面地描述高职学报的发展历程,本文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例,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对2001—2014年的全部数据进行文献统计分析,以展示其研究领域、研究力量分布和学术代表人物,分析其热点研究内容和前沿主题。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学报》(原刊名《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2001年,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原校名: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和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学报》自创刊 14年以来,重视论文质量,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随着发文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高职学报领域有影响力的刊物,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以及高职专业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学报》2001—201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先进入 CNKI,文献来源选择期刊,使用高级检索功能,选择刊名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或者“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检索从2001年1月到2014年12月的数据,得到文献记录1 361条。每一条文献记录包括作者、题目、摘要、关键词等内容[5]。存储文件格式为文本文档。使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s开发的Citespace Ⅱ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该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绘制出知识图谱,反映出一个学科或领域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可展示学科最新前沿领域及其演化进程[6]),根据Citespace Ⅱ对数据的格式要求,在数据处理前,须使用其自带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

2 《学报》知识图谱分析

2.1《学报》发文量年度分布

对《学报》年度发文量和增加量进行了统计(见表1),将表1转化成条状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2001—2008年《学报》发文量处于小幅波动状态,年平均发文量为85篇,2009年发文达到了峰值为125篇,《学报》自2009年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之后,发文量一直稳定在115篇左右[7]。

表1 2001—2014年《学报》发文量及增加量统计

图1 2001—2014年《学报》发文量和增加量

2.2作者所在研究机构分析

对 Citespace Ⅱ软件进行设置,调整时区为 2001—2014,时间切片设置为 1,即将2001—2014年分成14个时段进行处理,主题词来源选择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标识符,节点类型选择机构,c、cc和ccv的阈值设置为(4,4,20)、(4,4,20)和(4,4,20)(注:(4,4,15)表示研究机构出现次数大于4次,研究机构共现次数大于4次,研究机构间相似系数大于0.20[8]),选择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算法。绘制出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图2 2001—2014年《学报》作者所在机构知识图谱

图 2中,圆形节点代表科研机构,节点大小代表机构发文的数量,即节点越大,该机构发文的数量越多。节点的颜色代表该机构发文的时间,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的密切程度,即连线越粗,机构间合作越密切。总计出现高产的科研机构28个,机构之间的合作有3个。发文量居前10位的研究机构见表2。

表2 2001—2014年《学报》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

由图 2可以看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是《学报》文献构成的 3个主要聚类簇。从发文机构的专业看,土木、建筑大类的专业是发文的主要来源,这说明《学报》紧紧依托学校特色专业,研究重点在土建方向。从发文机构的属性看,《学报》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建筑类院系,企业行业的研究力量相对较弱。

由图2也可以发现,《学报》的研究机构比较分散,大部分机构以孤立的点存在。由此可见《学报》发文机构研究领域比较封闭,交流较少。所存在的 3条连接中,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和环境工程系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一条比较明显的链路,原因是这两所机构都属于专科院校,对环境、化工等专业的研究较多,彼此形成了合作关系。其他机构间的合作仅限于学校内部院系之间,未形成学校和企业,学校和本科院校,特别是对《学报》发文有重要贡献的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链路。

2.3作者分析

对Citespace的阈值进行适当调整,选择作者(Author)作为分析对象,运行软件,绘制作者知识图谱,如图 3所示。作者图谱不仅能反映出发文者的个人情况,还能反映出与作者有相同研究方向或兴趣的其他学者的聚类情况。

图3 2001—2014年《学报》发文作者知识图谱

由图 3可以看出,作者共现网络图谱主要由一些孤立的点和线组成,作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分散,各自形成分散的研究团体。图谱中也形成了一些聚类簇。其中以发文量前 2位的作者张宝军、季翔为中心的聚类,是图谱中最大的聚类簇。这说明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节能研究领域已经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合作团体,实现了专业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更容易促进科学创新。表3列举出了在《学报》发文超过6篇的作者,根据对高产作者从事的专业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作者均是建筑设计、节能等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表3 2001—2014年《学报》发文量超过6篇的作者

2.4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的思想源于文献共被引及文献耦合,其原理是分析相关主题中具有代表性术语的出现频次和联接强度,确定文本所属学科领域中相关主题的关系,进而获得该领域研究的趋势和方法[9]。关键词虽然篇幅不大,只有几个词语,却是对主题研究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往往是文章的核心和精髓,不仅可以用关键词来检索文献,还可以了解文章涉及的相关内容和领域。由共现分析获得的高频关键词可以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主题结构[10]。

对Citespace进行适当的阈值设置[11],选择关键词(Keyword)作为节点,运行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共得到节点214个,连线193条。

图4 2001—2014年《学报》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 4中的每一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说明相应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图4表明,“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共现频次达70和68次,是《学报》最为关注的研究主题,说明《学报》发文主要涵盖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的研究领域,与办刊宗旨相吻合。此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对策”“应用”等关键词的节点也相对较大,说明基于这些关键词,《学报》的发文作者进行了较多和较深入地研究。表4统计了图谱中频次大于10的节点。

表4 2001—2014年《学报》频次大于10次的关键词

由图4可见,“高职教育”是最大节点,表明《学报》所刊载的论文集中在高职教育研究范畴,反映出《学报》的专业特色明显,其研究内容具有高度聚类性的特点。同时,从“高职教育”这一节点看,与其直接相连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及环绕其周边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培养目标”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者对高职教育的研究途径,反映了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状[12]。其中,“人才培养”是高职研究的重要话题,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教学改革”是紧跟时代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模式”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培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实施。

“高职院校”这一节点直接聚集了“校园文化”“分析”“高职生”等关键词,并与“对策”“创新”“途径”等关键词直接相连,反映了高职院校研究领域的重点指向。其中“高职生”是高职院校直接关注的对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通过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高职学生发展成为作者进行高职院校研究的共识。此外,高职学生特点的变化也受到作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者从学情、心理、社团等方面分析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有关“对策”及“途径”的研究。

2.5关键节点分析

Citespace通过节点外层的深色圆圈显示了其中心性,中心性反映了在整个图谱中起关键作用的节点,而关键词的中心性则反映了节点在网络中作为“中介”的能力,即连接其他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节点,其他两个节点就无法进行沟通。一个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说明它控制的其他关键词互相沟通的信息流就越多,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13]。因此中心性高的关键词是一般是作者在某个时间段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运行 Citespace,将时间切片设置为2(以2年作为间隔),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其他策略不变,运行软件得到时间序列图谱(Timeline),如图5所示。表5统计了中心性前20位的关键词。

图5 2001—2014年《学报》关键节点时间序列

图5显示,虽然“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关键词的频次较高,但是中心性最强的关键词是“教学改革”,说明“教学改革”这个节点在整个网络中起到了战略中介的作用,控制着整个网络的聚类结构,是《学报》发文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此外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题名作者、人才培养、对策、创新能力等关键词的中心性也比较高,说明这些关键词控制着《学报》作者研究的沟通,是构成整个聚类网络的重要节点。表5统计了中心性较高的20个关键词。

表5 2001—2014年《学报》中心性前20位的关键词

2.6前沿演进分析

陈超美博士的研究前沿定义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认为前沿具有突现性(Burst)和新的趋势的特点,而突现性是文章主题词或者关键词等出现次数的变化率。因此,可将前沿看作某一时间段内,以突现词(Burst Terms)为知识基础的文献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或者专题[14]。使用Citespace提供探测突现词(Burst Terms)和算法,可以将变化率较高的词从大量主题词中探测出来,通过词频变动的趋势,反映期刊某一时期的前沿领域和研究趋势。据此,设置节点类型为主题词(Term),词项选择为突现词(burst phrases),使用默认的阈值,点击探测突现词(Detect Bursts)运行Citespace,绘制出2001—2014年《学报》各年度主题词变化的时区图谱[15],如图6所示。

图6 2001—2014年《学报》主题词时区图谱

利用Citespace统计功能,共得到68个突现词,表5列出了排名比较靠前的主题词。可以看出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校等主题词的节点较大,颜色较深,时区连线跨度较大。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顶岗实习、应用、对策、研究等主题词是2010—2014年的突现词,是近几年《学报》研究的热点。2006—2009年的突现词为混凝土、裂缝、植筋等,说明作者在相应专业领域内取得一定突破,构成《学报》的研究前沿内容。此外,还有一些主题词,如农村生活污水、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等,虽然其出现频次不是很高,但是突现性排在前列,说明这些主题词也是在某一时段受到作者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报》研究的前沿问题。

表6 2001—2014年《学报》排名靠前的突变词

3 结论与思考

3.1对图像分析的结论

(1)从研究机构图谱可以看出,《学报》的研究机构主要是建筑类高校和土建类院系,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居首位,其次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和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这些机构以建筑类专业作为学科支撑,在相应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从图谱中可看出,这些机构比较分散和孤立,相互之间合作较少,合作力度不大;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缺乏沟通;企业和行业相关单位发文较少。

(2)从发文作者图谱可以看出,作者群大部分是由独立的子网构成,《学报》作者之间比较分散,合作较少,虽然针对建筑、设计等专业形成了一个研究团体,但研究团队总体数量较少。

(3)由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关键词频次居前两位,是《学报》的研究重点。围绕高职教育有“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围绕高职院校有“校园文化”“高职生”“对策”和“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建筑节能”“混凝土”“实践教学”等关键词的频次也较高,是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代表着《学报》的研究热点领域。

(4)由关键词时间序列图谱可知,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强。这些关键词控制着《学报》学者研究的沟通,影响着整个网络的聚类结构。

(5)由主题词的时区图谱可知,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高校等主题词的突现性较强,时区连线跨度较大,是《学报》的研究热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顶岗实习等主题词是近几年《学报》研究的前沿领域。

3.2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的有关思考

(1)学报应加强院校、校企合作,拓宽专业研究领域。学报要提高学术品质,必须保证每期发表相当数量的有学术价值、学术品位的论文。这就需要拓宽专业研究领域,获得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加强院校、校企合作是拓宽专业研究领域的有效途径。学报要在同类院校合作的基础上,以土木、建筑专业研究为突破口,通过邀办专家讲座,特约专家稿件,了解掌握其课题研究情况,加强与其课题组的联系,设置专题栏目组稿约稿等拓展专业研究领域。学报要紧密依托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平台,到校企合作单位、大型和特大型的建筑企业,通过宣传学报、举办工程技术人员论文写作规范讲座等,加强与技术人员的联系,发掘和争取工程一线具有新理念、新成果和新技术特质的稿件,进一步拓宽专业技术应用研究领域。

(2)学报应发挥探索作者,促进跨专业、多学科作者研究团队的形成。除积极开发外部优质稿源外,学报还必须着力促进本校的学术研究,一方面要全面掌握校内基金项目情况,及时了解项目的研究进度,与项目负责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多渠道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高职教育发展方向,通过组稿约稿,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就相同(类似)课题,建立与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不断推动跨专业、多学科的作者进行合作,进而促进更多研究团队的形成。

(3)学报应善于抓住前沿学术研究热点,努力打造自身特色。打造学报的特色是提升学报质量,把学报办成高水平期刊的基本策略。学报的特色是学报独有的优秀品质,指的是在某个学术领域独树一帜,处于领先地位,起着其他期刊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报的特色关键在于要充分体现学报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在相关学术领域的体现,这些研究应当在相关的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如土建类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又是示范院校建设的主要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应当体现出土建筑业最新研究成果。而本文图谱分析结果,“建筑节能”“混凝土”“实践教学”等关键词的频次较高,代表着学报研究的热点领域。对此,学报要善于发现、敏锐捕捉代表前沿的专业学术研究热点,主动出击,加大组约稿力度。如果坚持及时报道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土木建筑界传播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显著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使学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1]任卫娜.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0-14.

[2]郭丽冰,颜志森.高职学报影响力的调查与提升路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7):111-116.

[3]林钢.高职院校学报的特色塑造[J].科技与出版,2010(11):23-25.

[4]杨九龙,林强.《中国图书馆学报》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2(2):120-126.

[5]王颖纯,白丽娜.基于CiteSpace的XML研究热点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2):210-214.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7]沈君,徐丹丹,陈天公.中国劳动经济研究领域文献计量报告[J].劳动经济评论,2013,6(1):2-10.

[8]杨九龙.国内农业信息问题研究演进可视化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23(1):43-48.

[9]李名子,丁堃.基于CSSCI的我国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C]//工商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2010:4519-4920.

[10]赵蓉英,王静.社会网络分析(SNA)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1(1):92-93.

[11]王旻霞.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知识管理研究可视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175-178.

[12]易高峰,刘盛博,赵文华.《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74-80.

[13]尹丽春,刘则渊.科学学知识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6.

[14]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前沿和热点演进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5]周金侠.基于CitespaceⅡ的信息可视化文献的量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1,29(1):98-101.

2013年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立项课题(JSRFSTP2013C08)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致敬学报40年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