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英文刊的国际化之路
——以《生物医学研究杂志》实践为例

2015-10-10邹建刚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南京医科大学科技期刊学报

杨 蓉,卜 今,韩 茜,崔 波,邹建刚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编辑部,南京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南京210029)

高校学报英文刊的国际化之路
——以《生物医学研究杂志》实践为例

杨蓉1,卜今2,韩茜2,崔波2,邹建刚2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编辑部,南京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南京210029)

高校学报英文版的国际化是实现学术期刊“走出去”的重要方式,笔者以《生物医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的自身发展过程为例,从学术内涵包括编者、作者、读者三方面的国际化发展,到外延包括网站主页建设、审稿系统更新、海外办公室建立、多种社交媒体的利用、与国内同行进行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经验交流。

高校学报;英文刊;国际化

高校举办英文期刊的目的是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从而获得国际主流社会的认可,为学校创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的窗口。然而高校多学科的背景决定了学报必然是综合性的,这在学术期刊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不幸成为了学报发展的一个瓶颈。那么在没有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学报如何发展才能实现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目标呢?目前期刊收录有两个最具影响力数据库:Medline(生物医学类)和SCI,这两大数据库都对申请收录期刊的国际化状态有明确的要求。Medline对语言、编委、作者和期刊出版发行等方面国际化程度高的期刊的认可度更好[1],SCI的收录目标是同类期刊中世界上最好的而非某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好的期刊。可见,国际化是高校学报英文刊发展的必由之路[2]。

1 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发展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可以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

1.1国际化的内涵

内涵的国际化是国际化的根本,包括编辑队伍、编委会、审稿和接受标准以及稿源的国际化。

(1)编辑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要走国际化道路必须先做好编辑队伍的建设。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拥有很强的专业背景,能够及时掌握研究领域的国际热点,同时也要了解出版行业动态,树立先进的办刊理念。国外的出版市场长期处于激烈竞争之下,即便是《Nature》和《Lancet》这样的顶级杂志也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市场调查,了解读者需要和作者研究动态。

(2)编委会专家来源的广泛性反映了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同时国际期刊运作模式中学者以编委或审稿人的身份不同程度地参与期刊的工作[3],这些经验对我国期刊的发展能够有很大的帮助。

(3)同行评审是目前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最主要方式,对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国际化期刊面向全世界收稿,为了公正、严格、准确、高效地评审稿件,要求期刊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审稿队伍以及严格的录取标准。

(4)国际化的作者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生命力,良好的国际作者分布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如《Nature》的作者分布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国稿源不到10%[4-5]。

《生物医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JBR)的前身是《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期刊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扶持。南京医科大学虽然是省属高校,但是近年来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积极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日本等众多高等院校建立形式多样的联系与合作。因此,在JBR创刊初期,我们就和学校各个部门有了密切的合作(见图1)。首先,争取到了学院的政策支持,除了财政资助以外,研究生院认可JBR所发表文章可以用于研究生毕业,科技处将来校访问的外籍教授的学术讲座信息及时通知编辑部,国际交流合作办公室提供来访外籍教授的资料,并且在外事接待中将JBR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部门进行宣传和推广,编辑部积极参与外事交流并且及时跟进,争取外籍专家的加入或者供稿。本校图书馆有大量的数字检索资源,定期提供JBR的引用数据和分析报告,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本刊载文的被关注情况,为下一阶段的选题和约稿提供方向。网络中心为JBR开通了国际网络通道,常用用户的IP地址享受优先权,保障网络的通畅。南京医科大学一年来访外籍教授40余人次,5年积累下来,已有逾200位外籍杰出医学研究工作者对JBR有了正面的接触和了解,有20%加入了JBR编委会或者成为JBR的作者。同时JBR还利用学校优势学科的国际地位,协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如2013年免疫系主办的“金秋论坛”。通过以上各种方式,JBR逐渐获得了国际学者的认可和支持。

图1 JBR和学校各部门的紧密合作和联系

1.2国际化的外延

国际化的外延主要指不涉及学术内容的基础建设是否能够适应国际性的运作模式。

(1)在数字化、国际化办刊的背景下,以期刊网站为平台的数字化建设成为提高刊物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6],是否具有独立的网站以及在互联网上被检索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期刊的被关注程度。

(2)远程投稿、在线办公是期刊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同时审稿人对审稿系统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审稿邀请的接受度以及审稿的积极性,因此,采用国际学者熟悉的投审稿系统,实现在线投稿、远程编审是吸引国际投稿的重要做法,是期刊实现国际化、提高稿件学术质量的必要条件。

(3)读者的国际化是作者国际化和审稿国际化的基础,获得国际作者的关注是期刊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期刊发行的电子化程度愈来愈高,刊文的点击率和下载量反映了期刊受欢迎的程度。因此,加入国际上成熟的数据库平台成为期刊获得国际社会认可、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方式。

基于以上分析和指导思想,从2010年创刊开始,本刊一直在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图2)。

图2 JBR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建设

2 国际化的成效

经过4年的努力,JBR已经成功实现国际化。目前JBR拥有中国南京和美国加州两个办公室,来自4个国家共11名编辑人员以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形成一个跨国的学术编辑队伍以及语言加工网络体系,目前这样的国际化团队合作模式在国内主办英文期刊中并不多见。JBR编委会从建刊初期不足50人,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为主(70%),现在发展到89名编委,外籍编委55名(62%),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德国等11个国家。目前JBR共拥有国际审稿人3 405人,审稿完全实现了国际化。2014年共有151名来自31个国家的审稿人为JBR审稿217次。外籍稿件的比例从2011年的28.7%上升到了2014年的41.4%,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11个国家。2014年有来自25个国家的作者向JBR投稿,自投的国际性稿件也从原来的发展中国家为主,逐渐有了欧美、东南亚等发达国家作者的加入。

目前JBR执行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以国际标准录用稿件。稿件必须经过科学性初审(副主编)、科学性外审(两位或以上同行专家评审),以及统计学审稿三道程序才能最终录用。严格的审稿流程保证了稿件的质量,目前JBR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据汤森路透社的期刊评估报告,JBR 2014年影响因子为1.52,根据2015 JCR的数据,JBR已经进入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综合性医学期刊之列。根据Scopus数据(该数据库一共收录全球28 878本科技期刊,包括594本中国期刊),JBR的世界排名从2009年的18 412位上升到2014年的4 809位,成功进入全球科技期刊的Q1区域(见图3)。JBR立足本校,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初具成效。

图3 JBR世界排名(Scopus数据,篇均被引频次)

3 经验分享

在JBR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1)高校是学术交流十分活跃的地方,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多途径开拓国际编者、作者和读者渠道,吸引高质量的稿件是高校学报英文版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南京医科大学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与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建立形式多样的联系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一年就有超过100人次的不同领域的国外学者来校访问交流,为JBR提供了丰富的海外编委、审稿人和作者资源。2013年学校获得23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1亿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强大的科研实力为JBR争取优质稿件提供了必要条件。借助学校的科研学术交流平台,JBR在 2013年和 2014年分别组织了心血管、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核医学、微创减肥等多个专栏。如向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药学院张瑞稳教授的约稿综述《The MDM2-p53 pathway revisited》,讨论了鼠双微基因2-抑癌基因p53的信号途径的分子调节网络并进而探讨其抗癌作用,由于其研究问题的热点和实用,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单在PubMed Central其单篇全文点击及下载量超过4 000次,这样的高质量约稿有效地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同时JBR也积极联合学校的资源举办国际性编辑出版和科研协作相关的培训,如2013年联合南京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和研究生院共同举办了科学论文英文写作与发表高级培训班,邀请了《Nature Genetics》的主编和资深编辑授课。以上国际会议及培训课程的举办,有效地扩大了JBR的国内外影响力。医政学院具有人文医学的特色学科,JBR以此为基础上开辟Perspective栏目,发表和医学相关的社会人文方面的研究。国内英文版的医学社科类杂志几乎为零,JBR的这一栏目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稿件,如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的Kieran Walsh投了多篇关于医学教育类的文章。

(2)加入国际知名数据库(PubMed)对JBR实现国际化至关重要。大多数国内学术期刊缺乏成熟的数字化出版平台以及海外销售渠道,国外市场拓展力不足。PubMed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开发的因特网检索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检索生物医学文献的权威性数据库,可以说国外学者甚至更看重PubMed而非SCI收录,因此成功进入PubMed的数据库平台消除了国外学者给本刊投稿的主要障碍,为JBR吸引国际稿源打好了基础。

(3)及时转化出版模式,最大程度提高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互联网以及数字出版对传统的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自2000年提出Open Access(OA)出版模式以来,越来越多的期刊进入到OA出版的行列。OA的出版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纸质出版在传播速度、信息量以及出版周期上的诸多不足。OA出版以互联网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使得科技信息的交流速度和范围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纸质出版。OA出版虽然不可避免存在论文定稿时滞、阅读和被引用时滞,但是可以明显减少科技论文发表周期中的待发时滞、印制时滞和发行时滞,从而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所青睐[7]。因此在 2013年网络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时,JBR把握市场脉搏,及时转变了出版模式。为了实现OA出版,JBR甚至中止了和全球最大的出版巨头Elsevier的独家合作。事实证明这一政策的及时调整是非常正确的,JBR在PubMed上2014年篇均下载次数超过100次,不到1年的下载量是在ScienceDirector的3年总和的2倍多,极大地扩大了期刊影响力。

(3)树立市场化概念,提高服务意识。及时了解出版市场动态,采用先进的出版技术和措施,促进了国际作者和读者对本刊的认可:

①于2012年加入CrossRef获得了独立的DOI分配系统,有效地提高JBR发表文章的国际显示度和可获取性。目前中国PILA会员不多,JBR是其中一家,直接获得英文的DOI号并获得英文反剽窃软件CrossCheck使用权,有效防止了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出版环境,提高了期刊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②为了净化出版环境,打击学术不端,除了使用CrossCheck,JBR于2012年加入了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8],通过和国外同行的交流,不断提高编辑部成员对出版伦理行为的重视,按照COPE的指南有效解决相关的出版伦理争端。

③JBR对临床试验结果投稿要求进行临床试验注册[9],临床试验注册是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在 2004年提出,要求前瞻性临床试验在开始进行之前在规定的网站上注册并公开试验的相关信息,否则该临床试验结果不能在知名国际性医学期刊上发表。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临床试验的透明度,保证通过临床试验获得的数据资料和证据客观、真实、全面。目前全世界至少有近 600种医学期刊遵循该制度。JBR要求临床试验投稿在ClinicalTrial.gov或者www.chictr.org注册有效。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要求按CONSORT指南进行报告[10],CONSORT声明是一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的质量标准,目的在于提高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并对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目前也有140多个组织,包括ICMJE、温哥华小组、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120余种国际著名的医学期刊签约使用CONSORT声明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报告。JBR在投稿须知中对作者明确提出此要求,在2013年的北京国际医学期刊伦理会议上,大会主办单位统计全国只有8家单位(包括JBR)在投稿须知中有如此高标准的要求。

④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对已经接受但暂时没有正式出版的文章采用电子版本提前释放(Early Release),增加了文章被读取和引用的机会,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时效性,受到作者的一致欢迎。

⑤对文章实现Altmetrics统计分析,在每篇发表文章上增加了Altemetric的引用统计功能,只要文章被博客等形式被讨论,Altemetric就可以追踪统计到,并显示在文章的页面上,即时反映文章被关注的程度。Altmetric是英国的一家初创公司,专注于分析学术论文在社交媒体、报纸和杂志上产生的影响,拥有广泛的覆盖面。该公司使用“替代度量”(Altmetrics)这项技术来衡量学术文章收获的社会影响力;“替代度量”以网络上的下载量、社交媒体提及次数,以及在线图书馆的收录量来衡量论文的价值。Altmetrics公司在2012年末给出的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文章排行榜和《自然》网站列出的10篇最具影响力文章完全一致,可见Altmetrics作为衡量文章的社会影响力指标还是有相当的可信度的。目前这项服务在国内其他期刊中尚没有开展。

⑥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推广杂志:在Facebook和丁香园新建JBR主页,及时发布期刊动态。

⑦在每一期文章发表后,都会及时统计文章被引用的情况并告知作者,及时了解作者后续研究的情况进行约稿。每年年初对上一年度的高被引作者和文章进行统计,调整下一年度的约稿策略和方向。在每年的第一期列出上一年度的审稿人名单表示感谢。每年年末给所有的审稿人和作者发送电子贺卡表示感谢,同时通报杂志的最新状况。

4 结 束 语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数量虽然少,约占到科技期刊总数5%,但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远大于中文科技期刊[11],而英文版科技期刊中以综合类所占比例较大,并且主要以高校的学报为主[12]。高校学报多属于综合性期刊,相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覆盖面比较分散,在集中发表某一专业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上也不够深入,读者在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首选会是专业型的学术期刊而非学报。纵观国外大学几乎都没有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基本上以学会主办专业期刊为主。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报虽然有综合性的,也主要是专科化、专题化学报。部分研究者认为,综合性是高校学报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没有学科支撑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也很难吸引到好的稿源。不像专业性强或者地域特色明显的期刊,如《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虽然是小众杂志,但是它承载的信息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即便以中文为主,一样获得国外重要数据库Medline的收录。综上所述学报在不改变综合性定位的前提下要获得国际社会认可唯有走国际化道路这一条途径。

目前学报类英文期刊逐渐增加,但是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并不多,SCI收录高校学报只有6种,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13-14]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B,C)》,这和中国高校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造力明显不符。国内高校拥有大批优秀教师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科技成果持续海量增加,这给办好期刊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用好、用足这些资源对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报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报类期刊只有依托本校的学科和学术优势,突破综合性和地域性的限制,建立期刊品牌,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聂龙,单访.生物医学期刊如何申请加入PubMed/MEDLINE 数据库——以《动物学研究》的实践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63-466.

[2]商建辉,王建平.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国际化操作策略探微[J].出版发行研究,2012(9):77-79.

[3]卜今 邹建刚,崔波,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差异分析[M]//学报编辑论丛.2012:9-13.

[4]张晓雪.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4):130-132.

[5]赵基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6):83-87.

[6]张静.5种中国生命科学类SCI期刊国际化网站建设调研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3(12):16-21.

[7]杨兵,彭超群,李向群,等.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16-518.

[8]王晶,钟紫红.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流程图对期刊编辑应对学术不端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1-15.

[9]照日格图.临床试验注册及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相关的几个问题[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65-67.

[10]Zwarenstein M,Treweek S,Gagnier J J,等.提高实效性临床试验报告的质量——《CONSORT声明》的扩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4):392-397.

[11]胡美佳.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研究现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12]Chen C Y,Chi K H,Pillay A,et al.Detection of the A2058G and A2059G 23S rRNA gene point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azithromycin resistance in Treponema pallidum by use of a TaqMan real-time multiplex PCR assay [J].J Clin Microbiol,2013,51(3):908-913.

[13]石瑞珍.高校学报办刊效果评价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0.

[14]骆瑾,王昕.湖北省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影响力研究[C]//2009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09:167-170.

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专题项目资助(JSRFSTP2013B09)

卜今

猜你喜欢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声明: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勘误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