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期刊微传播基础和发展分析

2015-10-10郑琰燚田亚玲刘昌来李燕文王国栋葛华忠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信息

郑琰燚,田亚玲,刘昌来,李燕文,王国栋,葛华忠

(南京林业大学期刊部,南京 210037)

高校科技期刊微传播基础和发展分析

郑琰燚,田亚玲,刘昌来,李燕文,王国栋,葛华忠

(南京林业大学期刊部,南京 210037)

网络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科技期刊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科研工作者,是一种“微受众”的传播形式,特别是目前的大数据环境下,数字阅读从书本、文献阅读向知识要素阅读的转变,这就要求高校科技期刊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应注重发掘微传播方式,聚合优质资源,突出期刊的特质,构建高校科技期刊的个性化微传播服务系统。高校科技期刊微传播的基础首先要建立自己基于一级域名的网站,要能够突出自身刊物的特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做到实时更新,并积极地通过微博、微信以及社交网络等平台加强对期刊内容的推送,通过QQ、飞信等即时通讯增加与作者、专家以及读者的交流。

微传播;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建设

不同于“微传播”的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及传播碎片化信息,对科技期刊而言,微传播是以自建网站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各种网络方式实现内容表达、科技信息交流需求与社会认知。高校科技期刊微传播属于对象性传播,渠道是“微介质”如电子邮件、移动终端,可以借助微博、微信、QQ、飞信等多种媒介的辅助手段;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小众)。网络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而不断产生的新资源也给编辑工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数字化成为编辑创新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高校科技期刊的微传播应该集合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融入期刊个性、即时性、互动性,这首先需要的就是高校期刊自建网站这一微传播基础平台。

1 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是微传播的基础

2009年以前,国内科技期刊实现稿件网络采编及数字化传播的不多,但基本能实现或期望达到稿件登记自动化、信息利用增值化、流程管理直观化、采编交流友善化、稿件审查规范化、编辑校对无纸化、组版排页智能化、编务发行信息化。在国外,Elsevier推出的在线数据库2000年就达到信息全部数字化,Springer建成的数据库中,1998年数字化率达95%。2010年的数据显示,国内9 000多种期刊印刷版中标明网址的有4 270多个,其中独立自建网站不到1 000个,借助数据库平台和网络出版门户的1 160多个,借助单位或行业机构网站的2 000多个[1]。科技期刊网站主要包括刊社形象网站和行业门户网站两类。近5年来,国内期刊数字化快速发展,但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极不均衡,大多仍处于初级阶段。就期刊网站建设情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在高校学报研究会登记的64家江苏会员期刊(学报类52家,专业类12家)进行统计发现:有6家没有找到网页;23家有自己内容,但为静态网页,其中属于学校管理部门集中展示性质的8家;有采编功能、具备网站性质的34家,其中学报内容静态展示为主25家,带行业资讯、信息种类较多的9家。2013年底公布的“第三届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江苏仅6家期刊网站获奖。

1.1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常见板块及功能

调查可知,现有期刊网站常见板块主要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期刊网站常见板块

期刊网站建设和发展中,尤其对稿件采编系统功能的充分挖掘,可以在 5种互动过程[2]中开展科技信息的整合、发布、传播,推进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技人才的再培养:通过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利用网络在快速收稿、答疑、反馈意见等为作者服务的过程中,提升期刊形象,构建期刊核心作者群;通过编辑与审稿者的互动,在方便审稿流程、促进编辑和审稿专家共同评价稿件价值的过程中,培养期刊的核心专家团队,提升编辑专业修养;在主编与编辑的互动中,既体现主编管理可视化、编辑工作的量化,还能从单篇论文乃至整刊出版效应角度进行读者偏好分析,为进一步的选题策划提供依据;而通过编辑部与读者的互动,从网页宣传维护、读者电子版订阅、网站点击下载内容统计等方面,提升期刊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通过定向读者与泛在读者的互动,可以为同行读者、浏览读者搭建交流、传播平台。

1.2国内外科技期刊网站的主要差异

对国际著名期刊如《Nature》、《Science》、《Cell》、PlosONE(网刊)等网站及衍生的微传播方式分析可知,它们都具有较高的国际显示度,国际化的投审稿系统,出版内容的可获得性,有国际出版集团的营销支撑,国际学术声誉高,不断提供增值信息,聚集特色资源;网站注重适用性、严谨性、艺术性相结合,并以适用性为决定性因素,导航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另外,资源丰富、界面友好,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功能齐全。仅查找《Cell》和PlosONE(网刊)的网站建设发现,就专业期刊看,《Cell》注重综述性论文的导向作用(Reviews 和Cell Press Reviews Books);对学科或专题的导向性比较强,例如专题的引领讨论和综述文章的评价,更具有影响力;对于关键问题引领专家或者作者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论坛样式(events);对每年度《Cell》出版的专题进行评优和回顾,并在首页上进行显示;视觉效果,直观性强,浏览印象深刻,突出自身的特色;有自己的App,进行多个终端的传播。而网刊PlosONE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尤其是生物类期刊发展的冲击和警示值得深思。如果国内高校科技期刊在网站基础上,通过微传播方式在资讯服务、学科研究引导等方面发挥网站补充功效,高校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

但如果期刊网站仅基于国家级综合性数据库提供二级域名,网页内容仅为这些数据库所发布的标准格式内容[3],没有个性化的资讯内容,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不能增加附加值,那么我们很难承认该期刊具有较好的数字化发展前景。基于此,全国高校科技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为如何完善自建网站提供了可以实现的方向。该指标从基本要素、远程服务、扩展功能等方面提出要求。

表2 全国高校科技期刊网站评价指标

2 泛在出版环境为高校科技期刊微传播提供了便利

在大数据影响下,大众读者数字阅读正在实现从书本、文献阅读向知识要素阅读的重要转变。这提示着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辑的策划和实施、内容的微化和精要、表现形式的追新和多元化是适应分享和应用数据时代要求的必要条件。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及其衍生的微传播手段就应该满足信息构建与社群传递的需求,满足内容欣赏与互动展示的需求。在出版环节,需要放弃以往单纯以内容增值为目标的二次出版模式,强调在真正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修订、补充、追加知识,深入挖掘各种用户和读者研究和学习的需求,并把出版看成是对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4]。目前,国内各大型数据库正在追求这样的目标功能,单个期刊自建网站则可以依托自己的作者群和受众群,充分利用微传播技术,开展有利于自身个性化内容传播的数字化服务。

大数据环境下,期刊本身的特质往往会淹没在网络中,期刊产生的资源受外界环境驱动,但如何聚合优质资源,如何把现有资源提纯,并形成优质的内容是编辑需要加工的地方,也是保持期刊特质的关键,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工作着眼点。所以,泛在出版条件下,面对高校科技发展现况和科技人员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科技期刊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对编辑出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针对科技发展信息,将刊、网、库等多种媒介无障碍链接,为读者提供读、听、视、查等多种功能,是高校科技期刊微传播的物质基础。因为泛在出版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出版格局,降低了出版的准入门槛,从而形成了一个人人能出版、时时能出版、处处能出版的新局面[5]。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高效聚合、按需提取、按需推送、实时反馈、修订偏差、再次服务,构建高校科技期刊的个性化微传播服务系统。这也是我们针对高校广泛且相对集中的作者群和读者群要打造的阵地。

3 高校科技期刊的微时代在哪里?

微时代对期刊的导向首先是把期刊的传播(发行)变被动为主动,加上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工具的时代性,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有数据显示,2013—2017年,全球将有超过70亿的移动终端[6]。到2012年6月,App下载量达300亿次,安卓下载量200亿次[7],就期刊内容而言,主要是科普类、社科类(大众文化)实现新媒体传播,学术期刊仅中华医学会的少量杂志实现移动终端订阅。分析认为,期刊App开发成本高,读者对知识要素阅读需求偏好大众文化类。借助现有大型数据库平台,如万方、维普等也可以实现部分功能,这对高校科技期刊而言是可以尝试的传播渠道。

浅阅读环境下,高校科技期刊注册官方微博的数量呈增加趋势,全国微博用户有3.09亿,高校科技期刊的注册用户并不多。陈幼玉调查发现:现有高校期刊微博大部分为征稿简则、编辑部联系方式、论文题目,部分可链接到全文。这些微博目前互动性差,关注、评论少,不活跃[8]。但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进一步智能化,高校科技期刊在微传播领域可以大有作为。目前的阅读和参与性现状要求,微博除了发布本刊基本信息外,还可以提供相关专业的学术信息、会议动态、学术进展,并着眼于组织专家、作者、读者对热点话题或重大学术事件进行讨论,甚至可以组织定期的微博访谈,真正搭建读者、作者与审者的实时交流平台[8]。当然,140字的博文限制,对编辑更新信息的能力要求提高,要把最新科技信息通过长标题的形式发布,非常考验编辑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对信息能否有显示度的判别能力。由此看来,期刊网站的建设中,栏目板块的设计和文字、图片的展现发布,是编辑提高自身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实要求。

微信朋友圈的黏性和高忠诚度特性决定了期刊资讯、行业信息传播的高可信度[9-10]。高校期刊可以充分利用作者、读者、专家相对集中的优势,借助网站平台、QQ功能等,建立集中自身行业特色的科技信息社交渠道,以优质的主题、内涵专业的图片、恰当的推送节奏,营造良好的期刊信誉和编辑服务氛围。QQ群的建立是相对容易且方便管理的,可以通过采编系统相关功能,分类别建立作者群、审稿专家群、读者群,方便编辑提供点对点服务。

[1]王昕,方立国,骆瑾.湖北省期刊网站建设的现状与特点[J].出版科学,2009,17(4):79-81,71.

[2]王国栋,张月红,刘昌来,等.稿件远程处理系统中几个角色互动的感受[J].编辑学报,2013,25(12):556-557.

[3]梁天天,唐云.科技期刊自建网站版块设置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2(11):187.

[4]王明亮.关于“大数据出版”的一些体会和猜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8-29(02).

[5]王勤.云阅读模式下的泛在出版[EB/OL].[2014-07-16].http://www.cdpi.cn/disiqishuzichubangaojiyanxiuban/1648.html.

[6]腾讯科技.高端对话:移动互联网还有哪些机会?[EB/OL].(2014-07-16)[2014-05-05].http://tech.qq.com/a/20140505/015445.htm.

[7]文艳霞.移动互联环境下的App与期刊App[J].出版发行研究,2012(9):82-85.

[8]陈幼玉.浅阅读环境下高校学报微博的应用现状与理性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07-510.

[9]汤雪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八大趋势解读[J].出版发行研究,2014(2):5-9.

[10]雷启立.“微传播”时代的文化特质[J].编辑学刊,2010(4):27-30.

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JSRFTP2013C15,JSRFTP2013B06)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信息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