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及挑战

2015-10-09赵建军胡春立

中国生态文明 2015年4期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

□ 赵建军 胡春立

“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及挑战

□ 赵建军 胡春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国民幸福感、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要素,然而长期追求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空气、水、土壤的严重污染以及资源的严重匮乏。继“十一五”、“十二五”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发展之后,“十三五”规划中继续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点,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意识形态层面的重视已经没有异议,接下来亟需解决的就是认清“十三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问题,找准重点,对症下药。

“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百年目标的关键节点,更是生态文明实现质的发展的春天。2015 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三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化生产方式和低碳化生活方式;循环利用能源资源;降低主要污染排放量;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同年通过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已编制发布,也初步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土壤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完整,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到2030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标,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得到好转,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基本协调,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高。

与“十一五”、“十二五”相比,首先,“十三五”规划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制定实施目标,代替过去10年的局限于控制总量的目标。其次,“十三五”规划内容涵盖经济绿色化、水污染治理、土壤治理、核安全问题、空气质量完善等诸多方面,对过去的治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再次,由于“十三五”时期正处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规划内容将环保融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当中去,提高对城市和农村环保事业的政策倾斜、技术支撑和资金投入。例如,重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技术开发,建立垃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健全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等。根据国内很多专家预计,“十三五”规划时期我国将从国家战略角度制定环境保护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围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科学项目、社会科学项目、产业实体都将成为我国政府重点投资的领域。

科学应对“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十三五”规划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与此同时,生产技术创新需求、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化严重、百姓诉求强烈、综合国力和国际环境治理任务的内外压力,给“十三五”规划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很大的压力与挑战。

具体而言,“十三五”时期应对的挑战包括:第一,城镇化建设、工业文明的惯性在我国“十三五”时期仍然存在,因此与之相伴随的环境压力依然存在。第二,“十三五”处于新的转折、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虽然一直在进步、在深化,但短期内仍然无法摆脱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投入、环境污染严重的模式,因此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优化依然是重大任务。第三,生态问题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交织,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异,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从时间、空间维度提出针对性强的生态文明发展措施难度较大。第四,环境质量改善的复杂性突出,难度加大。我国污染的复杂性、严重性在世界范围前所未遇,因此没有现实的参考样本,过去治标难治本的简单治理模式远远无法实现彻底的环境改善。第五,国民对生活环境改善诉求强烈。随着国民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更多的人开始逐渐关注空气、水、食品的健康安全问题。互联网推动的社会公众言论自由权利的更便捷实施,让国民了解更多生态现状,对环境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逐渐提高。实现经济可承受、技术可支持、人民可感受的生态建设目标是“十三五”规划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应对挑战,迎难而上:

一要补齐环境短板。过去长时间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在短时间内依然存在,已经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严重短板。通过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等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国民对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充满期待和信心。然而,当前雾霾天气、城市黑臭水体、饮用水源不安全等环境问题凸显。从客观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态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 依然影响着水、土壤、民众健康。从未来发展来看,“十三五”规划实践阶段,经济发展依然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城镇化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背后依然会有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

面对新问题、老问题、新压力、旧压力,补齐环境短板,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以绿色、低碳和循环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扶持一批提供良好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产品的产业发展,在保障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政策向绿色产业倾斜,将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其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晚、在追赶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切忌走东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作为我国生态屏障地区,环境脆弱,管理能力较差。因此要将中西部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交织问题中的特殊案例,用特定的政策、制度标准,严格守住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准入条件和标准,避免东部地区和国外地区污染型企业转移。再次,解决环境问题,技术、经济的支撑是必要条件,而技术的进步也需要经济的投入。我国针对环境保护的投资规模逐年提高,增长速度较快,但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横向比较,环保投资占 GDP比例仍未达到国际一般水平。根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关研究,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至少达到2%才能有效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因此“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最后,目前环境保护整体正在步入一个变革时期。科技发展推动环境治理手段丰富化、各种环境治理模式大放异彩、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与治理水平逐渐现代化。如何在这个变革时期汲取更多适合我国环境治理的技术、制度等成功经验,将为我国环保事业释放更多红利。

利用新能源革命推动新时期生态建设。

二是新能源革命助力“十三五”生态建设。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度关注引领革命浪潮的新能源革命,利用新能源革命推动新时期生态建设是科学的决策。从现实环境看,首先,我国支持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制度取向,在给国内企业带来的重大压力的同时,也引导它们纷纷向新能源产业寻求突破口;其次,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造成的环境压力,是推动我国转向新能源战略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新能源革命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的具体措施之一,更是“十三五”规划必须重视的发展战略。

随着新能源革命在国内展开,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的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与发展引擎。此外,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新能源革命将会给中国西部发展带来新机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能源兴起可以结合西部电力优势,为西部探寻一条新兴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能够解决西部地区环境治理、生态安全问题,保障本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新能源革命的市场潜力对传统产业形成天然的威胁,是破解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困境的利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独立性和安全感。

未来五年的发展中,绿色发展将是中国发展的价值导向,“十三五”规划就是实践和推动绿色发展的最新“施工图”。我们坚信,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开展,五年之后的中国,必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产业崛起,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新能源大有作为;全民树立绿色化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望终将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猜你喜欢

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