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基因食品争议析因及启示

2015-10-08曹静

科技视界 2015年27期
关键词:启示

曹静

【摘 要】当下,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本文认为引起争议的原因是转基因食品给人的生命健康、环境带来风险,跨国公司的垄断、媒体过分渲染等。得出的启示是应重视科普工作,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转基因食品、提高科学家责任意识、大胆研发,谨慎推广。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争议析因;启示

0 引言

转基因食品(gene modified food,通常缩写为(GMF)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1]转基因食品因与人们生存质量息息相关引发了公众极大地关切。围绕“吃”还是“不吃”转基因食品,形成了“挺转派”与“发转派”,两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本文简要地对转基因食品引发争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期待得出启示。

1 转基因食品争议析因

1.1 转基因食品给人的生命健康带来风险

转基因食品虽争议不断,但已以无可逆转之势推广,这与转基因生物具有一些优良特性有关,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农作物具有抗虫、抗药、高蛋白、出油率高等符合人们意愿的特性。然而也正因此人们产生了“虫子不吃,人能吃吗”的种种质疑。概括起来转基因食品带来的生命健康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基因食品可能含有过敏源。美国先锋公司的科研人员把巴西坚果中的一种蛋白质基因转入大豆中后测试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对这种大豆过敏。二是抗药性。使用抗生素作为标记基因的食品,若进入人体后未被完全被消化分解,则存在基因水平转移使人体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不过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已找到较为安全的替代基因或用基因删除技术删除标记基因。三是产生未知物质。人们对于基因功能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基因间互作机能的复杂性往往为人们始料未及。外源基因的插入很可能使基因沉默或激活沉默基因,产生一些不利于人体的物质。四是其他非预期效应。如有致癌风险,法国科学家Séralini称使用抗除草剂NK603转基因玉米喂养大鼠,雌性大鼠比对照组大鼠更易发生大型乳腺肿瘤。“普兹泰事件”也引发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激烈讨论。此外,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具有滞后效应,短期内食用看不出明显危害,长期食用可能会显现其危害性。

1.2 转基因生物给环境带来风险

转基因生物不断释放到环境中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安全的忧虑。人们担心会发生基因逃逸现象,这会使转基因生物的野生近缘种获得抗性基因,从而产生“超级杂草”,如引起广泛争议的“加拿大杂草”事件,即在加拿大油菜地里发现抗多种除草剂的野草化油菜植株。此外,转基因生物还会对非靶标生物、生物多样性等存在潜在的威胁。

1.3 跨国公司的垄断

大型跨国公司,如农业六巨头先正达、拜耳、孟山都、杜邦-先锋、巴斯夫、陶氏在转基因技术专利、种子生产等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这些跨国公司注重利用现代科技育种与生产农业化工产品。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中仅先正达、拜耳、孟山都、杜邦-先锋、陶氏这5家掌控约70%以上的抗虫基因专利和84.5%的抗除草剂基因EPSPS专利。特别是孟山都公司掌握着全世界50%以上的转基因抗虫品种和62.3%的抗草甘磷品种。[2]以印度为鉴,孟山都几乎垄断了印度所有的棉花种子销售,农户不得不以高于普通种子4倍的价格购买转基因种子,还要购买孟山都的农药以杀死杂草。小型农户必须借高利贷才能开展生产。[3]这昭示着资本集团逐利的本质。在中国,主张推广转基因食品的科研人员与国外利益集团有着间接的联系,这使得人们猜疑其立场、价值取向,以至于当科研人员反复强调转基因食品足够安全时,公众却不买账。

1.4 网络媒体的过分渲染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传播的低门槛性使得监管变得困难,这为谣言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近期中国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借由网络不断发酵,这使得消费者一有风吹草动便草木皆兵,从而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待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网络谣言。而一些人出于打击商业对手或是其他目的过分夸大了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如在媒体的渲染下出现了先玉335被转基因事件、广西迪卡玉米事件、金龙鱼事件等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谣言。

1.5 其他

转基因技术打破了传统育种中遗传信息的纵向传播模式,实现了跨物种的遗传信息交流。使得习惯于传统食品的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无法接受食品中含有细菌的遗传信息及其表达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追求吃的饱更追求吃的好。如果可以选择人们更愿意食用“自然”的土产品,而不大认可生物技术改造的“人造”食品。现代高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也使人们以更加理性、谨慎的态度对待高科技产物而不再是一味的追捧。

2 转基因食品争议的启示

2.1 重视科普工作,引导公众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首次将转基因科普与研究、安全管理并列。科普有助于公众建立对转基因生物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于当下转基因食品呈现“污名化”现象,加强转基因科普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当前,在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上普通公众与科研人员存在着信息鸿沟,科研人员认为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价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希望公众肯定、接受转基因食品。在转基因食品推广前期,公众有抵触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普工作未做到位。转基因科普工作任重道远,要使科研人员从幕后走向台前;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实现多渠道多途径科普;科普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把握公众的心理认知规律,以此引导公众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

2.2 提高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为普遍主义、无私利性、公有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进入大科学时代,随着科学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政产学研结合地越来越紧密,科研人员受到的诱惑越来越多,默顿规范成了高标准。科研活动的产物转基因生物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释放至生态环境中再到市场化已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复杂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转基因生物的大量田间释放、转基因食品的高度市场化,会使意外一旦出现,后果难以想象。鉴于此,科研人员应尽可能地排除社会因素的干扰,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加强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使转基因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2.3 大胆研发、谨慎推广

面对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抵触情绪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的现状,中国给予自主研发的两款转基因水稻和一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却未批准其商业化种植。一方面是对转基因技术科研工作的肯定与支持,另一方面是对13亿人口的主粮持谨慎的态度,即对转基因食品应“大胆研发,谨慎推广”。当前,中国进口玉米不断增加(其中90%为转基因玉米) ,并且消费的大豆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进口的大豆占全球出口总量的65%( 90%为转基因大豆) 。[4]鉴于此,中国应积极利用丰富的基因资源、重视转基因技术研发,争取在国际转基因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宋锡祥.转基因作物现状欧盟转基因食品立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89.

[2]张梦然.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与趋势[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2(5):9.

[3]亢升.印度转基因棉之祸[J].南亚研究季刊,2013(2):45.

[4]Clive James.2014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5,35( 1) :7.

[责任编辑:曹明明]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