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划艇训练之体能训练浅析

2015-10-08马芳

科技视界 2015年27期
关键词:训练方式皮划艇

马芳

【摘 要】皮划艇的竞技能力包括体能能力,技能能力,战术能力以及心理能力等等。作为一项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目,体能在皮划艇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体能能力重要性的分析,结合训练学相关理论,对适合我国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做出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皮划艇;体能能力;训练方式

皮划艇运动是一项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增强人体肌肉力量,调节神经系统平衡,有利于健康的体育运动。皮划艇分皮艇和划艇两个项目。1924年皮划艇作为表演项目进入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孟关良和杨文军取得男子500米双人划艇金牌,标志中国皮划艇运动已经有部分项目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皮划艇项目还与世界高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皮划艇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因此体能是皮划艇运动中的核心竞技能力,运动员在比赛中竞技状态表现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表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因此研究其核心竞技能力结构特征不但能够促进皮划艇项目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本项目的其他小项目的发展也会起到推进作用。但由于多年来我们对皮划艇运动项目特征的认识不足,陆上体育训练的理念也相应落后,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跑步练习,其方法和手段都缺乏与专项动作结构、能量代谢特点以及个性化特征的紧密结合。体能训练的效益不好,质量不高,没能发挥出体能训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制约了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分析研究皮划艇运动训练中,体能能力的作用和地位以及运动训练的重点和方向,并构建出体能能力训练模式使运动训练取得应有的效果和获得更大的效益。

1 体能能力的重要性

皮划艇属于周期性项目,运动员通过协调用力,用桨推动船行进,技术动作周期性重复,动作要领关键在于腰部发力及上手支撑转换到水下支撑。整个赛程中,舒展、有节奏、最大程度的用力是判断运动员技术好坏的标准。从该项运动对运动员素质的特殊要求上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器材的改进,材料的更新,在原来大力量的基础上,对运动员的速度性力量及全身爆发性的协调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力量与技术动作更加紧密地结合。皮划艇的制胜规律是技术加体能的完美结合。在体能方面是速度+力量+耐力等运动素质硬件与协调、柔韧、水感等运动素质软件的专项整合。技术合理了、连贯流畅能抓住水,并且是一个快速、高桨频的过程。除技、战术原因外,运动员的体能好坏是胜负的关键,爆发力好、持久性长的运动员往往能取得好的成绩。

体能能力是由身体形态结构、机能能力、运动素质等能力因素组成的。优秀皮划艇运动员体能结构特征是:形态,躯干粗壮、上肢发达、臂长(皮艇),身体粗壮、臂长和上肢发达(划艇);机能,雄性激素水平高;素质,专项耐力和无氧能力强,躯干力量优异。在以体能为主导的耐力性项群中,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结构一般决定着机能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机能能力的水平同时又反映着运动素质水平的高低。从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结构模型来看,此运动要求运动员要有身材高大、体态均匀、肌肉线条修长等形态。这些良好的身体形态才能为心肺功能极好、激素水平高的机能能力提供优质的身体条件,为形成良好的专项技术提供保障;身体机能水平的高低,是运动员供能的重要前提,即皮划艇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和心肺代谢却是技能水平的体现;对于运动素质,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一般耐力、专项耐力、力量耐力,并以良好的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以及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代谢能力。

体能能力对运动成绩提高的速度、提高的幅度及最终达到的高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发展提高空间和潜力的因素;其他竞技能力因素则起着保证竞技水平发挥的作用,其发展提高的空间和潜力是相对有限和相对稳定的。对各种竞技能力因素对竞技能力的高低所起的作用进行横向比较,它们各自所起作用或所处地位的高低是不尽相同的,其中体能能力起着第一位的主导性的决定性作用。

2 体能能力训练模式的原则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体能主导类项群的皮划艇项目,体能更是整体训练的重中之重。依据皮划艇项目的运动特点,速度、力量、耐力则是皮划艇项目中体能训练的重点。作为竞速类项目的皮划艇,速度则是取胜的直接因素。在不同的比赛阶段中,速度训练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力量作为皮划艇前进动力的基础,为皮划艇的运动提高动力,其训练可分为最大力量训练、快速力量、力量耐力三个方面。皮划艇主要是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耐力则是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没有持久耐力的保障,即使前段赛程能够取得明显优势,最终也很难获取最后的胜利。根据项目供能特点,耐力训练一般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训练为主。以上各体能素质又可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从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到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以及肌肉力量训练方法群组,是耐力性项群训练方法发展的主干线。加上地域效应训练方法群组和恢复能力训练方法群组的辅助与支持,即构成了耐力性项群体能训练方法的完整体系。随着训练的深入与成绩的取得,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反馈到训练中去,最后直接为提高运动成绩而服务。体能训练应该将下面几个作为训练原则:

2.1 以有氧能力训练为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对皮划艇运动项目特征的认识主要是依据其比赛距离和时间,根据其能量代谢的特点来考虑,认为皮划艇运动是以无氧糖酵解为主导供能的运动项目,故在训练中过分重视无氧训练,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比例安排过大,而对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重视不足,忽视了有氧能力训练。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能力的基础,高度的无氧能力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有氧能力的基础上。高度的有氧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有氧供能速率,而且也有助于加快乳酸的消除,还可以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培养“技术感觉”与专项知觉,加大运动素质的专项化转移,提高肌肉募集程度,提高每桨输出功率,以及有效地提高肌肉中糖原的储藏量,有效改善有氧代谢系统的结构(肌肉形态—肌肉细胞、肌肉附属结构的支撑强度、内脏结构),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持竞技状态,延长运动寿命。Jay T. Kearney对不同项目皮划艇运动员在不同距离比赛中的有氧和无氧运动的比例进行的研究,揭示了随着比赛距离延长,有氧供能比例接近线性增加的规律。这说明虽然皮划艇比赛从全程看,分为起航、途中和冲刺三大阶段,其中起航和冲刺需要运动员具有很强的无氧能力,但是,从全程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2.2 遵循体能训练中身体素质间的相互关系

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和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但是在训练过程中,专项体能的训练并不能把各身体素质完全分开来训练。针对皮划艇运动项目的特点,每个重要的身体素质之间的训练应该良好的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对于皮划艇项目中重要的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可结合为快速力量、力量耐力、速度耐力进行专项体能训练,使训练更专项化。

2.3 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

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进行一般体能训练可以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发展,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打下基础。而合理地安排专项体能训练要符合专项对身体的特殊要求,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3 皮划艇体能训练方法

3.1 间歇练习法

间歇练习法是指运动员在一次练习后,按照严格规定的未完全恢复的时间间歇,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间歇训练法则是以未完全恢复的间歇和积极间歇方式进行的,因而运动员总是在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下一次练习。在明显的疲劳积累,对机体的刺激强度则因间歇负荷水平较高而无法达到重复训练的水平。一般心率在170~180次/分,负荷强度达90%~100%,因而间歇训练法有利于提高皮划艇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发展无氧耐力和专项耐力。

3.2 有氧训练法

3.2.1 根据项目特征,抓有氧基础训练

皮划艇运动属于体能型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的周期性项目。从其运动供能形式看,主要是混合供能。为此进行有氧基础训练时可采用两种方法:(1)有氧基础训练,中等速度连续划20~40min,心率控制在每24~26次/10s,3~4组,目的是发展最大摄氧能力,提高有氧供能。(2)强度训练,以最大速度80%的强度进行5~12min练习,心率控制每20~28次/10s,目的是提高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在全年准备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特别要注重抓好有氧供能系统的训练。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手段,关键要抓住提高和发展有氧能力的基础训练。

3.2.2 在有氧训练基础上,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的训练

无氧训练分为两部分:一是低乳酸,二是耐乳酸训练。前者时间短(10~30s),后者持续时间长(1~2min)。在实践中,我们常采用心率控制在28次/10s的强度。主要训练手段有短主项距离反复划、变速划等。目的是发展非乳酸供能系统能力。另外训练中穿插一些无氧乳酸能力的训练(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上述无氧训练手段是提高皮划艇500m成绩的主要手段。

4 专项体能训练

4.1 力量训练

4.1.1 影响快速力量的因素

肌肉的横断面、肌肉的质量、肌纤维的结构、肌肉的活性、同步是决定肌肉收缩力量的基本因素。一般的运动,先动员的是红肌,其次是快肌中的氧化肌,最后是快肌中的酵解肌。要发展快速力量,要尽可能地让白肌尽早参与工作,必须在强度的选择和运动员的心理定势上做好准备,不仅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还要对运动员做好精神动员,要让运动员最大程度地兴奋起来,这样参与的运动单位和兴奋的频率才能足够地高,才可能将各类肌纤维同时调动起来。同步即协调,绝不可能在主动肌收缩的时候对抗肌也参与工作,更不能一个关节运动时其他关节起不到配合作用。最大力量与爆发力和快速力量的相关度很大,但并不一定最大力最好,快速力量就一定好,快速力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所以在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神经的驱动能力。

4.1.2 力量训练方法的诊断与分析

通过对以往的力量训练的诊断与分析,对主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了重新认识。

以卧推与卧拉这两个皮划艇训练最常用的练习动作为例,通过动作过程肌电的分析,发现了不同肌群的做功比率,对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改进。

卧推练习:主要目的是要发展胸大肌、三角肌前束以及肱三头肌等肌肉的力量,实际训练中,上述3块肌肉的做功贡献率皆明显大于其他肌肉。故卧推练习可以作为专门力量训练手段之一,但在训练中应严格控制动作的质量,避免过多的多余动作所起到的阻力作用。

卧拉练习:主要目的是要发展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后束和肱二头肌等肌肉的力量。但在实际训练中发现,采用传统的卧拉方式,发展的肌肉主要集中在上臂和前臂的小肌肉群,不能让运动肩带的大肌肉得到充分的收缩。斜板卧拉则能够大幅度提高斜方肌的背阔肌参与程度。

在训练方法方面,一改过去比较单一的力量训练方法为动力、静力、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的组合练习,使力量训练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1.3 力量训练的特点

专项化:针对皮划艇划桨时的主要发力肌群和用力结构,在力量负荷增加的同时更加注意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增大肌肉的功率,并在每个阶段不失时机地将力量训练的效果向专项方面进行过渡与转换。

整体化:当代皮划艇技术是全身用力集合的高度体现,除保持原有的卧推与卧拉的主要训练手段外,又设计和筛选了一些对应的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如单臂低杠引体、负重弓步体前屈、击掌俯卧撑、斜板仰卧起坐接转体、俯卧挺身加躯干左右摆动以及杠铃片操、哑铃组合练习等方法发展整体力量。

个性化:为重点运动员设计专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并在训练要求上区别对待。

4.2 协调性训练

皮划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形成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协调能力好,就能合理地运用掌握的各种技能储备,使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很快建立起来,加快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对新练习的适应。由数量和质量构成了技术动作特征的两个方面,质量特征中的诸因素主要是受协调能力的制约。同时,协调能力也影响着数量特征。协调能力好,就能把握好动作的空间、时间、力量、节奏、准确、稳定等技术特征中的要素,从而提高动作质量,改进训练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技术训练水平的重要保证。

训练特点:发展协调能力与发展其他运动素质的训练紧密结合;发展协调能力与专项技术动作紧密结合。

在发展运动素质的同时也包含着协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为协调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就在于将发展了的运动素质通过合理的技术充分发挥出来,并转化为运动成绩的提高。所以,要将运动素质的发展与协调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明确哪些训练手段与专项特点和个体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哪些训练手段既有利于运动素质的发展,又有利于协调能力的提高,并能在训练的安排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4.3 柔韧性训练

皮划艇运动员柔韧素质虽然不能直接创造动力,但却是完成运动必不可少的,它的好坏不仅决定了其他身体素质的发挥效率,也影响着肌肉系统的恢复速率。人体的动力系统除了控制简单的肌肉收缩与放松外,另外还要完成肌肉群内协作、技术的发展和技能的获得等任务。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能够感受肌肉的长度、压力以及关节角度,这些本体感受器对于向动力系统提供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柔韧性能促进肌群内的协作和运动技术的提高,而且能够改进本体感受器接收刺激的能力。合理的柔韧性练习可以使运动后排列紊乱的肌纤维得到有序的梳理,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肌纤维的修复。

训练特点:针对性强,根据不同内容的训练课或练习动作,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柔韧性练习,合理地安排在准备活动、练习间歇和放松整理运动中;系统性好,常规的柔韧性练习,按顺序编排,每天晚上进行训练,除特殊情况,常年不间断。

5 结论

作为皮划艇竞技能力的核心竞技能力,体能训练是所有训练的基础。教练员应该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析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按照科学的理论,以体能训练为基础,增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

[2]刘晓军,柴桂枝.我国皮划艇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训练特点的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71-72

[3]张光,张磊,舒克念.试析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及技术能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4).

[4]吴昊,徐菊生.中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彭盼友.青少年男子皮划艇运动员的系统训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6]王卫星.2004年中国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点与实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4).

[7]刘越,费鹏辉.浅谈皮划艇有氧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3(8).

[责任编辑:邓丽丽]

猜你喜欢

训练方式皮划艇
有惊无险皮划艇
透明划艇
激发小学足球训练兴趣之我见
声乐小组课训练方式初探
舰载机飞行员开展海上皮划艇训练研究
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