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涓滴成河,万川归海

2015-09-25唐颐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太姥山史话福鼎

唐颐

斯土斯民。对于生养过我们的这一方水土,没有丝毫理由淡忘它的前世;以敬畏与惜爱之心去追溯它的源流,乃是为了这一方乐土更美好的未来。从此意义上讲,白荣敏的《福鼎史话》不啻为乡民提供了一本丰富、厚重而又通俗好读的乡土教材。

我认为有几个特色值得一提。

一是视野开阔。既为史话,就需有历史的巡视。本书纵横捭阖,极目数千年,视野广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自然、物产、宗教等多个侧面,每一侧面都以独到眼光来摄取史话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史”的聚焦,不仅让读者看到动态的流变与发展,还可从中获得传承与鉴戒。例如《温麻旧地,向海而兴》,上溯东汉末年孙吴治下的造船基地“温麻船屯”,考索其原址所在,广征历代文人学者所述,参验出土古钱币之信息,加以富有逻辑的推理论证,从几枚五铢钱窥探出福鼎硖门东稼洋所在的秦川湾领受的中原文化的辐射。本书相当多的笔墨不是就福鼎说福鼎,而是把福鼎放在宽阔的视域中进行审视。时间上,往往联系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历史大背景介绍福鼎的人和事;空间上,常常把福鼎这个地图上很小的点,放在整个“地球仪”上来观察。如第十个专题《沿海抗倭》中的首篇,说福鼎的海防,话题从明代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说起,进而引用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和徐晓望先生的论断,说明世界性的新航路的开通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军事秩序,从而引出:“当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日本人也正在摆脱岛国的孤立,而且把目标盯在相邻的大陆。”再把话题落到中国沿海、闽东和福鼎的海防。“史”的眼光,使“话”免于浅薄琐碎,而增添了史话的厚重感。

二是史实确凿。既为史话,还需有史料的广博与夯实。本书兼收并蓄,旁征博引,搜集并参阅了大量与福鼎有关的文献资料,搭建起牢靠的史实基座,在此基础上展开叙说。其言之周详、述之细密,时常给人以言之凿凿之感,这正是仰仗于史料的真实与解析的具体。例如关于太姥山,这座屹立于福鼎境内的名胜,历来是福鼎人民的骄傲。但相对于自然风景,其“文化风景”尤显不够清晰,“太姥”的历史影像在人们眼里始终披着一层面纱,原因固然是史料有限,不过也与我们挖掘和整理的不足有关。本书用3组15篇文章,从“尧时老母”“上古产业”,到“名山宗教”,再到“名人足迹”,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太姥山的历史人文(当然这些还不够,太姥文化须待专门的研究)。不管是确认太姥娘娘的身份,探讨名山和名茶的关系,还是梳理太姥山现存的或曾经辉煌过的宗教形态,以及历史名人与太姥山的牵连,等等,均态度审慎,求证大胆,言之有据,让人信服。其中关于熊明遇和方以智等人在太姥山活动的考证,真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见作者下了真功夫,阅读广泛而挖掘深入。又如《考场告状,正义之争》,叙述一个向传统世俗和民族歧视发起挑战的畲族英雄人物钟良弼的故事,文中征引了《福鼎县志》《钟氏族谱》《福建通志》《资治通鉴》等文献,证实钟良弼考场告状确有其事。从浩繁的文献中淘取可资佐证的论据,才能使史话避虚词去浮言,摆脱逸闻传说,“话”得真切实在。

三是史识独到。史识是史著的灵魂。史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材料的捡拾与旧事逸闻的堆砌这一层面上,它应当有史论的勾连与哲理的透视,即以历史的审视、判断、剖析来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他在开篇就抛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其实闽山浙水紧紧相连,闽浙两省及其交界、边区是后来才出现的概念,最早的时候,它们同属一个区域,简单地说,就是闽越边区,本为一土。”(《闽越边区,本为一土》),接下来的多篇文章就是在这个总识下展开的,如对移民搬迁、语言分布、军事防御等话题的叙述。他在《闽浙边界,有无之中》一文中谈到王审知治闽:“闽王王审知处理边民动乱,力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氓于仁义。按照这个说法,他是不会兴土木在分水关建造关隘的;但细想之下便可以理解,他的这个战备措施是为了闽中百姓更好地休养生息。这与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灵魂是相通的:战争是为了和平。”而且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蜿蜒于闽浙边界的分水关古防御墙,是闽王当时为了防御相对强大的吴越而建造的,他却注意到:一条古驿道与防御墙呈90度交叉,防御墙生生地透着一个圆拱门,让古驿道穿墙而过。于是他认识到:消逝的时光里,这条古驿道承载了数不清的来来往往,它见证了分水关既是古代福建防御外敌入侵的军事关隘,同时又是闽浙两地重要的交通驿站,中原文化通过这个孔道进入闽地,使闽东成为福建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望着这样的古迹,我们不免心生感慨:山水相连,一墙如何就能分割?人情相通,一关如何就能阻断!闽浙之间的人民百姓,哪一天断过来往!”这种情怀,在当今社会颇为可贵。

四是感情浸润。若说史实是支撑“话”的骨骼,那么感情是滋养“话”的血液。作者怀抱对第二故乡福鼎满腔的挚爱之情,抒写这一片土地上的秀美风光、富饶资源、英才俊杰、文采风流,给读者以情真意切的感受。例如《抗倭城堡,海疆屏障》描述明代中后期福鼎人民为了抵御倭寇侵扰,在沿海各地建起的众多城堡,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是对人民群众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精神的激赏。作者这样描写石兰城堡:“垒墙的块石满披老去的苔衣,但你仔细观察,这深褐色的苔衣附着着的其实多是红褐色的石体,在阳光的映衬下,若隐若现,使人联想到人的皮肤下涌动的血脉,散发着生命的力量。”类似这样的具有强烈主观情感的议论或抒情语句,使“史话”呈现出乡土之爱的脉脉温情。该文的结尾说:“我时常于黄昏漫步市南郊玉塘古堡的城墙上,见长风中草木摇曳,墙体石块上长满青苔,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先人的灵光,墙脚下的护城河已成一汪平静的池塘。水面的涟漪仿佛在告诉我们,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而精神的律动将永不停息。”作者对乡土的敬畏和深情溢于言表。这样充满感情的句子在本书中还能择选出许多,均能看出作者对这方水土深切的“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如写沙埕港:“刀光剑影已随水流渐行渐远,暗淡在历史的深处。面对沙埕港,看到有岛屿状若莲花浴水而出,感觉这是怎样一个美好的境界!中国传统与莲花有关的意象,是清净之地、洁净之身和高洁之品。这样的地方,没有硝烟该有多好!”(《天然良港,屯兵要地》)

五是文笔灵动。与经院派历史教科书刻板、拘谨、枯燥的文风截然不同,《福鼎史话》的文笔给读者以活泼、生动、新鲜、有趣的感觉。这近100篇文章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融于一炉,文字朴正、晓畅,又不失雅洁、洗练,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通史、博物、知人、察世、怡情、达理等多重润泽。例如《诗肠激荡,兰社风采》以传记笔法刻画“兰社”领袖、诗文名家林滋秀的博雅、清俊形象,尚友敦谊、古道热肠的个性;通篇夹叙夹议,读来别有一番兴致,恰如品饮一盅福鼎老白茶,吾乡吾土深远绵厚的历史耐人细品,韵味悠长。总的来说,作者是努力用散文的笔调写地方历史。历史的严肃性、庄重感与通畅典雅、娓娓而谈的文风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但做好这一点颇不容易,如果能再下一番功夫,做到更加明白晓畅一些,或许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比如书中的引文,有的地方可以再简短一点。

福鼎是荣敏君的第二故乡,这也是一种行政区划上的简单界定;其实据我所知,荣敏君十多岁就来到闽浙交界处沙埕的福鼎五中读书,高校毕业后就在福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再加上其出生地苍南紧邻福鼎,“闽浙边区,本为一土”,他视自己为完整的福鼎人。《太姥记忆》《福鼎史话》二书耗费荣敏君不少心力,如果没有对福鼎的高度认同感,一定难以完成。近些年他在新闻单位工作,对福鼎历史文化的用功,不是他的任务,都是业余完成,可见荣敏君对福鼎的热爱!

猜你喜欢

太姥山史话福鼎
白蝶
太姥山地质遗迹资源以及人文历史
福鼎茗洋村:红是我们的底色
太姥山之夫妻峰
如何正确理解与认识风景名胜区规划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福鼎-电镀加工厂非法排放超标废水被立案侦查
共和国大阅兵史话
中国阅兵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