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分析——以重庆部分高校调查为例

2015-09-20王桂林黄露

关键词:道德规范被调查者硕士

王桂林 黄露

(1.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2.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研究生学术道德是指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为了处理好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学术研究与科研发展的后备军,其学术科研水平、道德素质高低反映着我国学术风气、人才素质以及文化实力的发展水平。我国研究生教育自1981年学位制度建立以来,30多年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26万人[2],全国每年的研究生录取人数也不断增长,从正式实施扩招政策的1999年的7.2万增加到2014年的57万人。然而,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高速运转,高校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社会同步进入全面改革的转型期。社会的多元化、信息化、效率化发展在给高校教育模式与内容带来创新和改进的同时,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也入侵校园,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在研究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等学术道德滑坡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质量。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端正严谨的学术学风建设,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13所在渝高校的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目前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状态、对学术规范和学术失范行为的认知情况、硕士研究生日常的学习与科研行为情况、学术态度与学术立场情况以及影响学术道德水平的因素。问卷共设计37个问题,其中29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于2014年12月发放207份问卷,根据分层抽样原则在硕士一、二、三年级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率达99%,利用excel与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205)

三、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一)学术道德素质状态总体良好,但仍有不容乐观的状况

由表2数据显示,目前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状态在一般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占92.68%,说明目前重庆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总体状况良好。但是,调查显示对目前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总体状况持中立态度,认为“一般”的被调查者比例竟高达56.59%,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这种不明褒贬的回答反映了绝大多数研究生对目前总体的学术道德素质发展状态仍有疑虑,无法给予充分肯定,因此对其状态的评价也有所保留。认为状况“差”及“很差”的比例超过了认为总体状况“很好”的比例。以上数据反映出目前重庆市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不容过分乐观。

表2 目前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状态

(二)对相关学术规范比较了解,但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认知仍存在不足

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守是以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为前提的,所以在进行学术科研过程中,必须具备相应的学术道德规范认识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活动。据表3显示,在被调查的硕士研究生中,对于相关学术道德规范认知情况“比较了解”占到了绝大多数,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硕士研究生对于学术道德规范“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却大大高于“系统学习过”的比例,只有不到6%的被调查者“系统学习过”学术道德规范,可见当前硕士研究生只有极少数能够做到非常了解的程度,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上仍存在不足。

表3 硕士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认知情况 单位(%)

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人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去实现社会的价值目标(如获取职称、金钱、学位)[3]。在中国科学院颁布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将科研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概括为六个方面:(1)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包括:编造数据,篡改数据等。(2)损害他人著作权,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3)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4)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5)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6)在科研学术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等。[4]在图1中,针对“您认为以下哪些属于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能够较清楚的认识和分辨哪些是学术失范行为,但认为“一稿多投,只发表一次”和“论文低水平重复”属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分别只占到36.63%和31.71%。在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已经明确将“一稿多投”和“论文抄袭”列为学术道德失范表现之一,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而多数研究生表示对此毫不知情,这反映了目前硕士研究生对学术失范行为仍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图1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认知情况 单位(%)

(三)对学术失范有危险意识,但仍有少数研究生存在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根据表4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六种典型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中,曾有过一次及以上“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及结论的行为”(35.12%)、“复制或剪切过他人的论文”(45.85%)和“引用他人成果(包括文字段落、图表、研究数据等)而未注明来源”(35.61%)这三种学术失范行为的比例大大高于“请‘枪手’或作为‘枪手’代写论文”(8.78%)、“一稿多投一稿多发”(22.93%)和“在自己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10.24%)这三种学术失范行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撰写论文或科研过程中,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能够秉承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杜绝学术失范行为。但仍有部分硕士研究生存在着抄袭、剽窃、篡改数据、侵占他人学术研究成果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违背了学术研究者应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基本要求,这一现象应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四、影响学术道德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世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开放和竞争等巨大优越性的同时,拜金主义、趋利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也侵入到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蔓延到了高校内的学术研究中。根据表5调查显示,在“造成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中,有81.95%的被调查者认为“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是造成学术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功利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活动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研究生为能尽快达成某种学术目的不惜置学术道德规范于不顾,钻法律和制度的漏洞以获得不当利益。可见社会大环境中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术氛围,更为硕士研究生学术科研道德的培养带来严重危害。

表5 造成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表现 单位(%)

(二)缺乏教育和监督力度

高校是硕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最主要的场所,相关学术道德制度的教育与培养对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尽管许多高校制定了本校的学术道德规范条例,但仍然存在执行、监督不力的情况。根据表6显示,在关于“您是否了解学校所制定的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的相关文件及通知”的调查中,10.73%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并阅读过相关通知”,有78.54%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但没有了解具体的内容”,而“完全不了解”的被调查者比例也高达10.73%。在“您所在的学校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认为是“透明公开、公正,使广大师生引以为戒”的被调查者比例占到了70.24%,但仍有17.56%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为象征性、无实质性的处罚”,8.7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低调处理,毫无警示作用”,甚至有3.41%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学校存在“维护学校形象,不予处理”的情况。由此可见,学校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仍然缺乏教育和监督力度,为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表6 学校教育与监督对学术道德水平的影响情况 单位(%)

(三)某些研究生考评制度的影响

图2中关于“您认为学校要求研究生必须在刊物上发表相应文章才能允许毕业的规定是否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造成一定影响”的调查显示:有32.2%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很大”,41.95%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较大”,而认为影响“一般或较小”和“没有影响”的比例只占到25.86%,这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现今各高校将研究生的毕业条件甚至是奖学金的获得条件都与论文发表数量挂钩,在这些量化指标的压力下,研究生们为了能够获得奖学金或是为能顺利毕业,往往更愿意追求数量的多少而忽略质量的好坏,甚至为了功利和学位而背弃学术道德的相关要求,最终导致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在研究生群体中不断发生,严重阻碍了硕士研究生优良的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培养。

图2 学校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数量作为研究生毕业硬性条件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影响情况

(四)导师引导教育不足

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扮演着指导与培养的角色,是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表7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您认为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是否影响研究生科研行为”的调查中,有178名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很大或较大”,占到了被调查者总人数的86.83%。但图3中关于“您的导师对您是否有过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调查中,表示能够“经常”接受到指导的只占到被调查者总人数的30.24%,60.97%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有过导师在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方面的指导,还有3.9%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来没有接受过指导。导师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与学术道德修养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培养具有很大表率作用,唯有导师的以身作则并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但部分导师由于科研、教学工作的繁忙而无暇顾及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当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时,不能得到及时指正,极易导致研究生在违背学术道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表7 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影响情况

(五)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意识的影响

图3 您的导师对您是否有过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影响着研究生的个人科研行为,是导致学术失范行为是否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而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主要受身边同学与老师的影响。在205名调查对象中有77.0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身边有同学或老师存在过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调查硕士研究生对于身边的学术失范行为的态度来分析他们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情况。根据图4的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们对于身边同学或老师出现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多数持宽容的态度:当问及“您发现自己的文章被人剽窃了,您会采取什么措施”,有37.56%的被调查者会采取行动“联系对方并要求对方道歉”,并且有37.5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向对方所在单位举报这一情况”。而当问及“您发现老师或同学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您会怎么做”时,仅有17.07%的被调查者会采取行动联系对方要求道歉,18.05%的被调查者采取举报的方式,而更多的被调查者则选择私下谴责对方行为,甚至选择无所谓装作没发现,持这两种态度的人群竟占到了调查对象总体的62.44%。这一结果反映了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亟须加强,如果继续保持这种宽容大度、事不关己的学术态度和学术立场,只会为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提供滋生的土壤,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埋下隐患。

图4 硕士研究生学术态度与学术立场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重庆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总体状况良好,硕士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有一定的了解,对哪些是学术失范行为普遍知晓。但通过调查数据我们也进一步了解到,学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仍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执行,在社会大环境下的不良风气与学校考评制度的竞争压力影响下,硕士研究生群体中也出现了学术立场动摇不定和违反学术科研道德的行为。这些现象将会严重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对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学术道德风气

当今社会在全球化与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社会风气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入而日益腐败,这些不良风气也蔓延到了高校内。社会风气潜移默化的进驻研究生的思想与日常学术科研活动中,学术立场稍有不坚定,便极易因误导而陷入学术不端的漩涡之中。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价值观,发挥新闻媒体对舆论传播的导向优势,充分利用舆论导向,宣传有益的学术道德行为和正确的学术道德意识。并通过树立学术科研诚信道德标兵,定期表彰先进个人,以此形成良好社会学术道德氛围,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为学术道德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制,开展教育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调查中显示,有76.1%的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通过“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内容”的方式接受学术道德的教育。但是在目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主要还是通过相关文件的宣传,缺少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情况。要想将学术道德教育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课堂教育实践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高校应将学术道德教育列为学分制课程,让学术道德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对相关法律、政策、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处罚规定进行宣传教育,严格训练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格式与规范。同时,要建立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对研究生学术科研活动的不端行为依据情节严重程度做出公正公开的惩处措施,起到警示作用,以约束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行为,通过教育与实践的双结合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研究生评价机制,培养创新意识

完善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机制,是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高校在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评估方面,往往采取硬性的量化指标,将奖学金的评定、硕士学位的取得与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论文发表挂钩。过分的追求论文的发表数量而忽略论文质量,导致研究生为追逐奖学金或为顺利毕业而违背学术道德相关规定,出现抄袭、剽窃等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些现象不仅有违学术教育的初衷,更败坏了学术风气。因此,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将对研究生学习能力评价的重点从“数量”转到“质量”上来,并将学术方面的创新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标准,更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创新的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专注力,促进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并为我国的学术科研注入更多活力。

(四)强化导师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5]。调查显示,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了解渠道不仅仅来自于学术道德规范和制度规章的相关规定,有59.91%的研究生表示是通过与导师接触获得的。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科研道德的树立、科学精神的养成及唯真求实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导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学术道德模范作用,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科研能力和学术道德修养,用深厚的学术涵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引导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活动,要端正学术科研态度,纠正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其学术科研道德水平,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硕士研究生人才。

(五)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增强自律意识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对研究生的价值观与科研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关键在于增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加强自身学术修养,树立“诚实为人、严谨为学”的自律观念,以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从事学术研究。首先,研究生应加强对学术道德规范与学术失范行为的认知,把握学术道德的相关尺度,明确辨别学术科研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其次,研究生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自觉遵守学术科研道德相关要求,知荣辱明是非,并以此作为自身道德标准来克服学术科研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诱惑。最后,硕士生应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习惯,将自觉自律、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并作用于日常的科研与生活中,杜绝弄虚作假等学术失范行为,促进优秀学术道德风气的形成。[6]

综上所述,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我国研究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工作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学术道德风气,完善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制。通过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为研究生提供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有助于研究生良好学术道德意识与态度的形成。改革研究生评价机制,注重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质”的提高,培育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在不断创新中提升科研能力。强化导师的师德建设,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引导研究生树立严谨端正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导师和研究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优化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风气,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学术科研道德水平。[7]

[1]马晓辉,黄富峰.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2).

[2]黎军,陈冬梅.影响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学校内部因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3]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Z].北京.2007.

[5]罗南书,赵鹤平,吴文平.西部欠发达地区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以吉首大学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唐治祥,扈力,旷凌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1).

[7]项鑫,刘健.“中国梦”:当代青年价值观重塑的指针[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2).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被调查者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