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2015-09-15李桃荣宁尚侠

中国药业 2015年15期
关键词:依帕司神经病传导

李桃荣,宁尚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湖北 荆州 4340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临床症状主要有肢体疼痛、麻木、烧灼感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尚缺乏疗效显著、统一的治疗手段。其发病与血管障碍、代谢紊乱、自身免疫反应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1]。笔者观察了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的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并发DPN患者8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对称性麻木、疼痛、烧灼感等;膝/踝反射低下或消失;振动觉减退或消失;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肌电图检查显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所有患者无急性并发症,无肝、肾、心、脑等脏器功能异常。均予糖尿病饮食及适量的体育锻炼,在知情同意前提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中,男 20例,女 20例;年龄 39~73岁,平均(50.6±7.2)岁;糖尿病病程 2~23年,平均(9.6±7.8)年;周围神经病病程 1~11年,平均(4.8±2.7)年;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7.7±2.5)mmol/L 和(11.8±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9±1.1)%。治疗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 40~74岁,平均(51.2 ±7.5)岁;糖尿病病程 2~24年,平均(10.2±8.3)年;周围神经病病程2~12年,平均(4.5±2.6)年;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分别为(7.8±2.6)mmol/L 和(11.7±2.8)mmol/L,HbA1C(8.0±1.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给依帕司他片(商品名为唐林,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12,规格为每片50 mg)50mg,口服,每日3次;甲钴胺片(商品名为弥可保,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30812,规格为每片500μg)500μg,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仅口服甲钴胺500μg,每日3次。均以1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保持血糖达标:空腹血糖 (4.4~7.0 mmol/L),餐后 2 h 血糖(7.8 ~10.0mmol/L),HbA1C<7%;并给予降压调脂等相关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及药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均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并检测神经传导速度。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膝腱反射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或恶化,膝腱反射和肌电图传导速度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 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2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见表1。对照组出现轻微皮疹、一过性恶心各1例;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微胃部不适,均未影响继续治疗。

表1 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s,m/s,n=40)

表1 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s,m/s,n=4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正中神经42.64 ±2.81 49.93 ±2.65△*42.52 ±2.88 46.27 ±2.23*腓神经39.21 ±1.96 48.77 ±2.42△*39.24 ±1.99 44.64 ±2.21*正中神经39.95 ± 2.01 48.57 ± 2.17△*39.76 ± 2.05 45.43 ± 1.75*腓神经34.38 ± 1.57 45.17 ± 2.12△*34.42 ± 1.62 41.73 ± 2.31*

3 讨论

DPN发生率居糖尿病并发症的首位,临床有60%~90%的患者通过神经功能详细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3],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发生率高达60.8%[4]。DPN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是高血糖状态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多元醇代谢途径紊乱、脂代谢异常、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糖基化终产物沉积等[5],其中多元醇旁路的活化被普遍认为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过多的葡萄糖被醛糖还原酶催化产生山梨醇和果糖,而神经组织内缺乏果糖激酶,不能代谢山梨醇和果糖,使二者大量沉积于周围神经,使神经细胞发生水肿、神经节段性脱髓鞘改变,最终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6]。依帕司他为羧酸衍生组织物,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近几年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而减少周围神经组织山梨醇和果糖蓄积,从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或缓解DPN患者自觉症状[7]。依帕司他还可减轻糖尿病个体的氧化应激,并抑制蛋白非酶糖化,改善神经血流,保护神经[8-9];长期服用耐受性好,能有效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10]。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与普通维生素B12相比更容易进入神经细胞器,通过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参与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11]。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NP,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患者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1]韩隆元.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2,7(2):163-165.

[2]汤小英.神经系统临床生理(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4-4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12):Ⅰ6-Ⅰ41.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1991-2000年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5):447-451.

[5]李 竞,张 林,赵 氵是.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88-90.

[6]李 红,陈亚青,周 筠,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11):663-665.

[7]杨 拯,王 燕,张 晓,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 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8):739-741.

[8]郑琪蓉,苏 青.依帕司他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11):876 -884.

[9]康后生,陈 敏,李 玲,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9):640.

[10]Hotta N,Akanuma Y,Kawamori R,etal.Long-term clinal effects of epalrestat,an 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6,29(7):1 538 - 1 544.

[11]北京弥可保临床观察协作组.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14 -17.

猜你喜欢

依帕司神经病传导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越测越开心
依帕司他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概况
你是“神经病”吗?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