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生命的释放方式(节选)

2015-09-10范金豹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5年1期
关键词:精魂散文诗江南

范金豹

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以“雪”为题材的美文比比皆是,而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堪称千古绝唱。对鲁迅先生的《雪》,目前国内有不可胜计的研究文章,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认为,与“江南的雪”相比较,鲁迅先生显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朔方雪,是雪的精魂,“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认为:“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炽热追求,这旋转升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认为:“作者的诸种描写,其意不在褒贬,而是借雪的各种景象,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怀而已。”

自《雪》诞生以来,解读《雪》的文章难以计数,这里不一一列举。仅就以上三种而言,我更倾向于吴中杰先生的理解,但是我以为吴教授表达得还不够明确,失之笼统。

鲁迅先生在《雪》中,写了两种自然景物:一个是“雪”,另一个是“雨”。“雨”——文章真正的“主角”,在开场之后不久就被掩藏于后台,紧接着,江南“滋润美艳”的雪,朔方“如粉,如沙”的雪,一一被作者推到前台,或赏心悦目,或惊心动魄。最后在朔方的雪“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时,作者却说那是“雨的精魂”。在谢幕之前,“雨”又一次登台亮相。不过这时“雨”是披着“雪”的外衣出场的,他好像被画外音点破了身份:“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雪》这篇散文诗,是写“雨”在同一时间——冬季,及不同空间——暖国、江南、朔方中的三种存在方式。在冬季,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雪,就是保持不变的本色:雨始终是雨,不管暑往寒来;暖国的雨,不断北移,行经江南,雨变成了“滋润美艳之至”的雪;到了朔方,雨成了“如粉,如沙”的雪。文章从一开始,作者就赋予“雨”“雪”人性化的特质。因此,文章可以说隐喻“人”在同一时间(冬季),在三种不同地域中的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这篇精美的散文诗,是作者为尚处于“青春”的青年们而写的,更是为自己而写的。

作者有感于当时严酷、混乱、黑暗的现实,本应朝气蓬勃的“青年们很平安”,就如“江南的雪”一样:“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又如撒在屋上的“朔方的雪”一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创作《雪》时,作者已经虚岁45,青春早已“逝去”,人生“迟暮”。因此,作者创作《雪》这篇散文诗,一是以此来唤醒“很平安”的青年,激发“身外的”青年们飞扬的青春,致力于打破“空虚的黑暗”和“绝望”的现实;二是以此来勉励自己,虽然自己“青春”早已消逝,虽然“迟暮”,但是还要“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作者1925年1月1日创作了《希望》,过了17天,就创作了《雪》。创作《雪》时,他的思绪应该仍然在“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雪》正是作者“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而又在迟暮之年以青春激情“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的情绪下流露的千古杰作!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5期,本刊有删改)

[读有所思]

文中画线的语句对你有什么启迪?

_

猜你喜欢

精魂散文诗江南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李商隐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自由精魂之舞:试论影视文本烛照下的小说魅力
符神传说
提起散文诗,我总难免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