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贤君话庄公

2015-09-10奚志宏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5年1期
关键词:鲁庄公军事分析

奚志宏

在传统的教材分析中,鲁庄公都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提到他就想到“目光短浅”“鼠目寸光”等词汇。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种“不幸”了,因为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对鲁庄公展开大胆的、多角度的分析,就会出现一番“别有洞天”的崭新天地。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文章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深谋远虑、精明强干、睿智机敏、沉着冷静,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文中另一位“陪衬”人物鲁庄公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大多数教学参考书都把鲁庄公看作是一个见识鄙陋、轻率鲁莽、缺乏政治远见而又没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庸君,笔者认为有失公允。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研读课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鲁庄公,就不难发现,在他身上还是有许多被忽视的优点的。

这一教学环节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重点探究和辨析鲁庄公这一历来被人们贬低和嘲讽的次要人物。长期以来一致的看法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被认定的正面人物是一名普通的武士——曹刿,鲁庄公只不过是一个陪衬人物而已。人们根据文中鲁庄公战前的“仓促应战”,寄希望于“近臣、神灵”,战时的二次“草率命令”,战后的对取胜原因的“问其故”,判定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急躁冒进、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的“昏君”“庸君”,并且从人物的关系上分析其作用是为了衬托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的指挥才能”。

当然,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从辩证的观点出发,开始对鲁庄公这一形象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但是,仍然没有突破长期形成的“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这种人物形象评价的桎梏,基本上都是在批评鲁庄公“鄙”的前提下,点一下鲁庄公身上体现的“民主思想”。

其实,如果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去审视这个身处春秋时期的弱小之国的国君的话,我们就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左丘明刻意表现的一代贤君的形象。在强大的齐军大举进犯、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时刻,他没有像偏安一隅的宋高宗赵构那样忍辱求和,而是义无反顾地“公将战”。曹刿出于一片爱国之心,请求见庄公,尽管他是身份卑微的平民,但鲁庄公还是热情地接见了他。曹刿入宫后劈头就问:“何以战?”简直有点质问的口气,鲁庄公不仅不反感,还很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做了答复,并且答应了曹刿“战则请从”的请求。在战斗中,面对绝对优势的齐军,他没有丝毫的畏缩,亲临战场,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言必听,计必从,结果“齐师败绩”,鲁军大胜。战争结束后,鲁庄公还谦虚地“问其故”。鲁庄公允许非“肉食者”参与军国大事,不自以为是,虚心听取下层普通人物的意见,这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一种难得的民主作风,是值得肯定和称赞的。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鲁庄公,读出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历史人物,还作者的创作初衷:鲁庄公以社稷为重的使命感和“取信于民”的治国方略;鲁庄公任人唯贤、礼贤下士的明君风范;鲁庄公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人格魅力。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5期,本刊有改动。)

猜你喜欢

鲁庄公军事分析
东野稷驾马车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第三只眼看庄公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Units 13—14解题分析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