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文学与文化独立意识

2015-09-10张静凌乐祥王玲

考试周刊 2015年105期
关键词:美国文学

张静 凌乐祥 王玲

摘 要: 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表达了殖民者摆脱传统束缚和创建新世界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它们提出了创建“山巅之城”的宗教理想、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和福利社会的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是殖民者寻求文化独立的意识表达,也是其构建美利坚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尝试。

关键词: 殖民地时期 美国文学 文化独立

长期以来,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文学被认为乏味的宗教文学,在传统美国文学史上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是以清教传统为主的游记和日记,但不乏有关殖民地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的重要著作。本文以这些著作及产生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探讨殖民地时期的宗教理想、政治思想及资本主义经济理念分析殖民地时期的文化独立意识。

一、文化的概念

在探讨殖民地时期的文化独立意识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本文使用的“文化”概念做说明。“文化”一词是世界上最难界定的词之一。一般说来,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信仰、艺术和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诸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另外,罗伯特·克鲁顿在力作《美国文化简史》序言里写道:“美国文化是基督教、资本主义和民主的独特混合体。”[1]鉴于此,本文将采取狭义的文化定义,以克鲁顿教授的美国文化论断为框架探讨北美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中的文化独立意识。

二、宗教理想

清教徒是当时从欧洲到北美殖民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反对英国国教,主张简化宗教礼仪和净化教会。为了上帝的荣耀,他们都带着建立新“伊甸园”的梦想来到北美大陆。约翰·温斯洛普 (John Winthrop) 就属其中一个。1630年,被选为未来殖民地总督的温斯罗普在其乘坐的 “阿贝拉号”(Arbella)上发表了题为《基督仁爱的光辉典范》(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的布道演说。温斯洛普说:“我们将成为山巅之城,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如果我们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辜负了我们的上帝,致使上帝不再像今天这样帮助我们,那么,我们终将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故事并成为全世界的笑柄。”[2]P177在温斯洛普看来,在北美殖民地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座“山巅之城”(City upon a Hill)。这座城是一个神圣的社区,城里的人们互爱互助。后来随着新英格兰地区的日益世俗化,他的宗教理想未能实现。但是,温斯罗普建立“山巅之城”的理想却是对未来美国的象征建构,为美国自治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政治思想

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后,欧洲列强便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和领土争夺。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詹姆斯敦,之后英国殖民者陆续来到北美拓殖。他们在北美“新大陆”提出了许多对后来美国民主制度建立有重要影响的政治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最先到达当时新英格兰地区的殖民者不是清教徒,而是一些于1620年抵达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朝圣者(pilgrims)。根据威廉·布拉德福特(William Bradford)所著的《普利茅斯垦殖史》(Of Plymouth Plantation)的记载,他们起初是从英国迁往荷兰的信徒。在弗吉尼亚殖民区的邀请下,他们乘 “五月花号”船从荷兰向美洲驶去。结果,由于风向变化的原因,他们于1620年11月11日在普利茅斯的科德角而不是在弗吉尼亚登陆。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这些朝圣者登陆之前就在“五月花号”船上起草了一个简短的声明,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 (The Mayflower Compact)。其主旨就是使船上的所有成员都“庄严立约,结为民众自治政府;据此随时制定并颁布最适宜殖民地公益之公正平等的法律、法规、法令、宪章及权职,并保证遵守服从”[2]P139。这份公约显然是一份民主章程,它影响了《美国宪法》的制定,是美国精神的起源。

继普利茅斯的朝圣者之后来到北美新格兰地区的是反对英国国教的清教徒们。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们认为世上没有完全自由,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原罪赎罪,连主教们和国王们都如此。尽管清教主义是当时新英格兰地区的主导思想,但是在清教阵营内部却有着很大分歧。这里我们列举四位反对清教正统观念的代表人物:托马斯·胡克(Thomas Hooker)、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 和威廉·佩恩 (William Penn)。从他(她)们的著述和言论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自由、民主和独立思想的渴望。

胡克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而且极富个性的人,是清教中的自由主义者。胡克和他的教徒不顾清教权威的阻拦,在哈特福德建立了较正统清教更为开明的《圣经》共和体。他认为:“人民根据基督规则有秩序地进行选举……通过自愿服从出现一种权力的交流。这时,尽管人民没有行政权力,但他们愿意服从另一个人的统治、欲求并呼吁他实施那种统治;而他接受他们的服从,占有他们自愿同意赋予他的那种权利,于是便出现了这种行政统治的关系和权威。”胡克清楚地表达了后来美国民主的基本观念——权力来自于人民[3]P3-4。

威廉斯是当时新英格兰最富有独创精神且具有自由、民主倾向的开明思想家之一,他在1631年抵达新英格兰时已具有激进思想。他曾对国王颁布的特许证的正当性提出质疑,认为国王无权处置印第安人的土地,应该以正当手段将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购买过来。威廉斯针对约翰·科顿(John Cotton)宣扬政教合一并主张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的言论,于1644年匿名发表了《残酷的迫害信条》(The Bloody Tenet of Persecution)。在这篇檄文里,他比国家契约论的先驱英国哲学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早四十六年提出“民权”这一激进口号。他认为民权来源于人民,政府一定要取得人民的同意才能建立;政府一旦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2]P204-205。威廉斯于1636年在罗德岛的普罗维登斯建立了一个新的移民区。该区公约认为,处理一切事务都应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准。这显然是一种远远超出当时时代的政治民主观点。在教会和国家的关系上,清教徒基本认为国家是教会权威在非宗教世界中的延续。威廉斯主张政教分离的原则,指出世俗权威无权因宗教观点不同而惩罚他人。在《残酷的迫害信条》里,威廉斯写道:“如果人们违背他们从经文中得到的信仰,被迫相信教会的观点,那么,英国国会批准最贫穷的英国家庭可拥有英文《圣经》并允许地位最卑微的男男女女研习经文的做法岂不是徒劳无益?”[2]P205在他看来,每个新英格兰的移民都可以自己的方式信仰基督,而教会没有权力拿国家的力量强化教会在人们道德良心面前拥有的权威。他嘲笑英国君主们的多变宗教政策,并警告清教徒的议会“不要继续那种试图用法律确定宗教的真理的愚蠢行为”[4]P103。

哈钦森是一位反教权主义者。她在家中举行研讨,讨论牧师的布道。当时波士顿所有牧师都在宣讲“善功礼仪”,要求人们统一采取清教徒的礼拜方式。哈钦森反对这种做法并宣称自己从神的启示中获得了一种新的教义,她制定了“典恩礼仪”,即主张真正的教徒应直接与上帝保持联系[5]。

佩恩是一名贵格教会(Quakers)的政治家。他创建了宾夕法尼亚殖民地,一生致力于宗教信仰自由的理想。佩恩认为每个人(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有神圣的“内心之光”,它是上帝对人的灵魂的启示。但是只有在个人自由的时候,才能追随 “内心之光” 。在佩恩看来,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生存权,政府和社会应当尊重这一基本权利而让人自由生存(“Live and Let Live”)[6]。佩恩提倡政教分离,认为“政府必须有一个道德基础,应当实施一种以十诫、山上的布道及耶稣基督和使徒们的其他明确教导为基础的道德法律”。他宣称:“政府是经人民同意产生的,但政府是由上帝委任的。”[4]P111佩恩没有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安宁的共和体,而是建立了一个比其理想更有意义的社会结构:关心自身利益且拥有多种派别的宾夕法尼亚社会更能预示未来美国的社会情景。

除了上述四位反对正统清教主义的北美自由民主先驱之外,还有三位殖民地时期的诗人表达了他(她)们内心对建立自由、民主和平等社会的良好愿望。

女诗人安妮·布雷兹特丽特(Anne Bradstreet)于1650年在伦敦出版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第一本诗集。她在诗中勇敢地为妇女的才能辩护,提倡男女平等思想。她在序诗中写道:我讨厌那些刻薄的语言/说我的手只配拿针线/尽管有人奚落妇女的才智/我冒昧拿起诗人的笔杆。/如果我的作品果真还行/他们也不会丢掉偏见/会说什么这是抄来的/再不,就说碰巧又那么一篇[2]P208。她在诗中借助伊丽莎白女王等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女作家、女英雄的事迹为妇女才智和品德辩护: 现在请问妇女是否有价值?/是否随着女王驾崩而消失?/不!你们男人已经压迫我们多少年,/女皇虽死,还因我们受气而仗义执言。/说我们女子缺少才智者想一想,现在该明白那是名副其实的诽谤[2]P209。

早在1768年,诗人约翰·狄更生(John Dickinson)就发表了《美洲人自由之歌》,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狄更生在诗中表达了民众对自由的渴望:所有勇敢的美洲人/手挽手肩并肩前进!/嘹亮的自由号角/振奋了你们无畏的心;没有任何残暴的行为/能压制你们正义的声音,/……我们生来自由,/也要为自由而献身。/……/团结则存,分裂则亡;/我们的事业无比正义;/让我们期待光辉的胜利[7]。

殖民地时期的著名诗人菲利普·弗雷诺 (Philip Freneau) 于1775年7月在纽约街头散发了自己的诗,上面写道:“啊,上帝,不仅要使我们摆脱英国而独立,而且要摆脱诺顿伯爵这个混蛋捆绑我们的锁链……我们向上天表明我们的愿望和祈求:虽然尚未联合,但人仍要自由,让不列颠继续——走向尽头。” 他宣称要摆脱殖民地政府的束缚,认为身居北美的英国人,应该彻底改变英国人的身份。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唤起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3]P17。

四、经济理念

除了上述殖民地时期的作家们在日记、游记、布道演说和诗歌散文里表达了各自宗教理想和民主政治思想外,还有一些作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和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通过著书立说,提出了独到的资本主义经济理念。

本杰明·富兰克林被誉为美国的“第一位社会哲学家”和“第一位重要的经济学家”。1729年,年仅23岁的他发表了第一篇经济论文《纸币的性质和必然性之初考》(A Modest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Necessity of Paper Currency) 。富兰克林认为商品交换不过是劳动与劳动之间的交换,一切商品价值都可以用劳动衡量。正由于富兰克林关于劳动价值的重要阐述,马克思把他称为“首先发现价值真正实质的人之一”[3]P8。富兰克林有关劳动、纸币和利息的观点为现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中得到了重申。

托马斯·潘恩除了拥有激进政治理论思想外,还对当时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制度做过精辟的分析。在其1776年发表的小册子《农业平均主义的正义》(Agrarian Justice) 里,潘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伦理问题:文明是否可以医治到处蔓延的贫穷?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了土地,流向工业中心而变成不自由的工人,据此潘恩认为,土地垄断是经济不平等的根源。在他看来,文明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而国家应该制定解决办法。在《农业平均主义的正义》里,潘恩还提出了独特的财产价值理念。他说:“所有个人财富的积累,除了双手生产的东西之外,都因为生活在社会里而得到……真正属于个人的财产是改进的价值,而不是土地本身。因此,每一个占有耕地的人都对社会欠了一笔地租……他拥有的土地的地租;这项计划提出的基金正来自于这种地租。”潘恩认为,贫困问题是社会造成的。消除贫困的办法就是把社会创造的财富回归社会,用以解决贫困问题。“抚养年轻的一代,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是文明社会政府的义务”。这种思想具有人文主义关怀,同时预示后来福利社会的产生[3]P13-14。

五、结语

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文学虽带有浓厚的清教主义色彩,但该时期的作品对北美殖民者有着特别的意义, 因为这些作品表达了他们构建有别于英国人的文化意识, 并且在思想观念上为殖民地的政治独立做了一定准备。然而,我们要认识到虽然殖民地人们有着上述这些美好的宗教理想、自由平等思想和福利社会理念,但是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在成立之初却没有给原殖民地的黑奴以自由,也没有给女性以平等权利。美国文学和民族文化独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Crunden, Robert M. A Brief History of American Culture [M].New York:Paragon House,1994.Preface, ix.

[2]Baym, Nina, et al.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Vol. A)[M].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2012.

[3]王逢振. 美国文学大花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4]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著. 许季鸿,等,译. 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罗德·霍顿, 赫伯特·爱德华兹,著. 房炜,孟昭庆,译.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5.

[6]McDougall, Walter A..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American Identity ”[A].Orbis,2005 (1):16.

[7]董衡,巽编. 美国文学简史 (修订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1.

基金项目:2010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10WX30)

猜你喜欢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和中原文化区建设
17、18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特色分析
论美国儿童小说《谢谢你,山谷》中的生命观
浅析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变化
英美文学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美国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变化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浅析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学“垮掉的一代”
《美国文学》课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