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本里与我们有关的青春

2015-09-10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快乐涂鸦

每天与我们相伴最多的书籍,自然是课本。有心的同学会去总结,课本里最容易出现的文章类型和各类题型。比如,语文里,每个同学都会遭遇“鲁迅文”“古诗词”,朱自清的“背影”“荷塘的月色”,还有很忙的杜甫。而数学里,十年不变的火车相遇,溢满水的池子,让我们算速度、算容积、算相遇时间。那么,还有物理呢,历史呢,化学呢……

和小伙伴们聊到学习,嘿!那道题怎么做的?那诗你背得了吗?那方程式你解出来了吗?我们都有不尽的共同话题。因为,我们的学习起点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学习的过程里,我们又不时地相遇,有的向前冲,有的稍延缓。

然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们大把的美好青春都奉献给了课本呀!

课本式的青春,都以何种模式出现呢?

而你,又有哪些想说的?

怀旧 青春

长大以前就开始怀念

关键词:怀旧

我想,我们都曾经背过鲁迅的《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鲁迅的文章在课本里快存在一个世纪了。他的许多杂文,直到现在我们或许都无法理解它的美,只知道关于这位先生的题反复出现在试卷里。就像那道著名的“孔乙己站在酒馆里,穿着长衫,表达的是什么?”在十来岁少年的内心里,这就是一个整天无端愤怒着的瘦老头儿——谁知道他的愤怒来自哪里呢?

咱们语文书里的常客还有几十篇古文,《岳阳楼记》、《出师表》、《陈涉世家》、《陋室铭》及各色古诗词,近现代文学也有不少经典,像《济南的冬天》、《最后一课》、《鸟的天堂》等都成为我们聊天的话题。

身边有个“杨二嫂”

青春见证人:雷博(资深编辑、自由作家)

鲁迅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应该是《故乡》。

那年我初二。这篇课文的情节已经记不大清了,只记得语文老师让我们背诵的那段很绕口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还有迅哥儿家乡的那些居民,比如憨厚老实的闰土和“豆腐西施”杨二嫂。

班里有个男生姓杨。他皮肤白净,个子瘦瘦高高的,性格温和,两手搭在腰间,张着两脚的样子还真有点神似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自从男生们知道鲁迅作品里有个 “杨二嫂”后,便给他封了这个外号。

“杨二嫂,给大爷笑一个!”“杨二嫂,你什么时候磨豆腐给我吃啊?哈哈……”

“杨二嫂”温顺腼腆,性格一点也不像“豆腐西施”那么尖酸势利。大家拿他取乐,但是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不生气,总是歪着头笑眯眯的,露出一口豁豁牙,习惯性地把西瓜太郎的发型向后一撇,天真得像个孩子,与讥讽他的人又打又闹。

“杨二嫂”虽然很努力,成绩却一直垫底。在分数决定一切的环境下,他一直都不招班主任待见。即使如此,他从不气馁,总是乐呵呵地默默努力着,就像一个笑纳一切的弥勒佛。

初中毕业了,“杨二嫂”什么学校也没有考上,离开小镇去外地打工了。而我顺利考上了最好的高中,然后读大学考研究生,把学习进行到底。学习乏味的时候,我偶尔也会想起那些初中同学,也包括“杨二嫂”,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

后来,听人说“杨二嫂”当上了大老板,娶妻生子,家庭和睦。而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还在“北漂”的旅途中挫折连连,一事无成。我竟然羡慕嫉妒他了。原来他一直都有上天庇佑:他性格那么好,怎么会交不到朋友呢?他心态那么好,怎么会过得不开心呢?他那么勤恳努力,怎么会不成功呢?

青春感悟:就像鲁迅说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习好不代表老天已经替你铺好了一条幸福大路,学习差也不意味着你的未来没有希望。在命运面前,人人平等。

既然是你的路就要担待得起,选好了就要坚持到底。

男神,你好

青春见证人:蒹葭苍苍(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

我少女时代的男神是鲁迅先生。

我生长在西南的一片丘陵里。丘陵偏远,经济滞后,在父母老师眼里,一切课外书都是无用甚至有害之物。其实,受环境所限,课外书也极其稀有。

我的阅读欲望却很盛大。一切有字的纸片,我都不肯放过。邻居哥哥姐姐们用过的语文书成了我的最爱。我由此知道了很多作家的名字,冰心,叶圣陶,鲁迅。我读到《阿Q的故事》、《药》、《孔乙己》,对身为小学生的我来说,这些故事无疑太过艰深,可我已隐约感到——鲁迅先生很伟大。

后来升初中,上高中,我读的课外书也越来越多。书里展示的世界,也愈加广阔,我也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许多大作家,比如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然而,这丝毫无损我对先生的热爱。

此时,我能略略读懂先生在文字世界里寄予的感情——对民族的热爱与忧思、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我便渐渐知道,先生不仅伟大,而且睿智。

教科书里那些文章,已无法满足一个少女对男神的崇敬与热爱。我产生了一个愿望——拥有一套《鲁迅全集》。这愿望太奢侈,小镇仅有一家书店,主要经营文具和工具书,唯一一本鲁迅文集叫《朝花夕拾》。

我买下了那本《朝花夕拾》,视如珍宝。

此时的我,在父母老师眼里,已成了一个叛逆孩子——那些闲书能帮你考上大学吗?在同学们眼里,我也俨然一个怪人——那些书有什么好看的?

有一个少年,他穿着蓝衬衣坐在我后面。有一天,他送给我一本《野草》。那本书旧旧的,纸叶已发黄。翻开第一篇,《秋夜》,第一句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样的句子,平实中蕴含着大美与智慧,让少女的我,瞬间无言,唯有赞叹。

少年淡淡的情意,也让我浅浅欢喜,至少有人懂得我对先生的崇爱。

那个早自习,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背诵古文,而是低声诵读《秋夜》。一双手从窗外伸进来,拿过我的书。我扭过头,看到校长威严的脸。出乎意料,校长把书还给了我,说:“考上大学,你才能读到更多好书,走得更远。”

青春感悟:后来,我考上大学,走过很多城市,也如愿读到了《鲁迅全集》,我惊喜地发现,先生的性情,并不像课本里展示的那般严肃单一脸谱化,他在生活里是一个十分有趣且可爱的人。那个清晨并非我青春的转折点。然而,它,以及那些阅读鲁迅先生的时光,却成了我记忆里的一片光明,无论何时我回头看,都能感受它的温暖与力量。

课本相关:鸡兔同笼、放水的池子、相遇的火车

关键词:相遇、逻辑

鸡兔同笼,这道著名的应用题,寿命比鲁迅的文章还要长,我们父亲辈上学时就学过,而我们的数学课本上,虽然大环境改成动物庄园,换汤不换药,依然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据说,这道古老的数学题最开始是用文言文写的,就和数学课本上圆周率的那一页类似,旁边也应该画一个类似祖冲之这样的古人画像,只是不知道这个出题人具体是谁。古人出数学题,不是为了考试的,应用题这个东西是为了“应用”而产生的数学题,比如丈量土地和鸡兔同笼。

本期小编做过一个“数学恐惧症”的调查,数学,不能说喜欢与不喜欢,只能说能学、可学、费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是,你能否把这艰苦降到最低,而转化成一件轻松的事儿。

你追不到的,只是别人家的青春

青春见证人:夏川山(课堂内外杂志编辑,青春作家)

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甲、乙两个同学,绕300米的环行跑道同时起跑,甲同学每秒跑6米,乙同学每秒跑4米,跑到多少秒的时候两人可以相遇?

我一向对数学无感,注意力全在我邻座的女同学身上。

她坐在我的左手边,我用右手撑着脸,面冲黑板。

啊,上帝赐予人类的眼睛是多么灵活美妙,即便我看上去在盯着黑板,却又可以悄无声息地偷看邻座的女孩。

很坦诚地说,她长得并不出色,但她爱笑,无论是我讲笑话,还是吃到了美味,她都笑得停不下来,全身都散发着负氧离子,让我精神焕发。

那时身边的男同学开始学会追女生了,可本宝宝多么纯洁呀,我竟然以为追女生就是在跑道上追女生!

她很爱跑步,每天放学后如果不用补课,总是能看到她耳朵里塞着音乐,在橙色的余晖里奔跑。她跑步的样子跟她做题的样子太像了,都是那么认真。我装作偶遇跑进赛道,跑到她的身边问:“跑个步而已,用得着这么认真吗?”

她回头看看我,想了想说:“呃……我好像习惯了。”

我自由散漫惯了,对于自由散漫的人来说,认真专注,是一种致命的魅力。

我叫她的外号“包子”:“喂,包子,不然我以后跟着你混得了,你能当我的辅导老师吗?”

她说:“那得看看你资质咋样了。”是啊,我不一定能配得上班上第一名为我补习。

包子终究是个善良的女孩,走过场般地让我做了套试卷,我以为她的心里价位应该是很高的,至少也得八十分以上吧,结果我只有六十五分。

她说:“行了,你达标了,以后就跟着我混吧。”

我开始“追”包子了。

你别想歪了,我追赶的,是她的好成绩,是她跑步的速度,是她爱笑的天性。

我开始发愤图强,为了宇宙和平读书,我开始玩命跑步,当时还不认识刘翔但我想成为刘翔。到了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只是变成了一个爱笑的傻瓜,至于好成绩和跑步的速度,全都没追上。

我表面轻松,内心里却越发地觉得疲累。

我问包子:“为什么我始终无法变成你呢?”

包子吃着便当脱口而出:“因为你就是你,不是我啊,怎么可能变成我?”

青春感悟:在那个追及问题当中,跑得快的甲同学,一定会追上跑得慢的乙同学,跑得慢的乙同学也一定会遇见跑得快的甲同学,那是因为他们是在一条环线上追逐,无论快慢,总会相遇。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盲目地去追赶另一种人生另一种青春,却是在一条直线上追赶。

我们永远都追不上。

因为,那样的青春,只属于

别人。

课本相关:上色的插画、李白的眼神儿

关键词:涂鸦?搞怪?快乐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司马光砸缸”、“三味书屋”、“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熟悉的名字近日随着开学也慢慢回到了同学们的视线中,随着语文课本的不断改版,课文里的插画也成了同学们往日校园时光的美好回忆。

也有人开始回忆书本上乱涂乱画过的插画,倒也不失为一件趣事,我猜许多人都和我一样,给黑白的插画涂过颜色。

当你看着课本发呆时,当你游离于老师的说教与自己的浮想联翩时,你会不自觉地给课本添加一点颜色。或许是当时心情写照的一个可爱表情,或许是让课本里的插画变得更与时俱进一点。总之,那些年,说到课本涂鸦,就仿佛是一种默契的青春缓缓淌过心底。

涂鸦也是青春里的一种治愈

青春见证人:胡续冬(旅行家、自由作家)

前段时间,在天上忙着开1300岁生日party的杜子美同学突然躺着也中枪了。在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四处漂泊写诗的神州大地上,他突然成为一个多功能潮男,在不计其数的学生涂鸦作品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上杜子美同学深度忧虑的面孔与花样翻新的身体动作搭配在一起,时而打电玩、时而在QQ上扔漂流瓶、时而变身蝙蝠侠、时而手牵“好朋友”李太白同学,就像BBC版的福尔摩斯和华生……这起被称为“杜甫很忙”的事件迅速在网络走红。

其实,任何一个年代的小朋友都有在课本上乱涂乱画的爱好,这种爱好与任何一个小朋友都喜欢挖鼻孔、咬指甲一样浑然天成。有一年我回了父母家,在帮母亲收拾房间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在一个集满灰尘的大箱子里,居然还收存着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大部分课本。我印象中,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们一般都会在高考结束那天,像举行一个盛大的狂欢节似的,把所有的课本、练习本统统撕烂,天女散花般从教室的窗口扔出去。按说,我应该是这种狂欢活动中理所当然的参与者之一,但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大箱子里的那些课本是怎么躲过那场狂热的“成人礼”的。

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翻了翻我的那些课本,一种又囧又甜蜜的感觉像输液瓶里的奇异药水一样缓缓地进入了我的身体。囧的是,我居然从小学语文第一册起就开始在插图上乱涂乱画了,《锄禾》插图里的农民伯伯手中的锄头被我改造成了青龙偃月刀,《丁丁和小飞机》插图里的丁丁小朋友被我添上了齐胸的美髯,越到后来,画得就越奔溢:低幼阶段善于把所有插图上的人改造成小人书上的武将,头盔、铠甲、护心镜、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一应俱全;初中以后插图上的人物形象就开始朝炫酷方向发展,这个小人被加了个独眼龙的眼罩,那个小人加上了一脸的刀疤还叼着一根很拽的雪茄。

青春感悟:现在,看着这些欢乐的插图,传说中的yesterday once more的感觉真的很强烈,而且我可以骄傲地在内心深处喊出:我的童年不苦!

当我们聊起课本时,人人都是一副怀念的样子。课本里藏着的故事太多,有“很忙”的杜甫,有持续数十年让人“害怕”的鲁迅先生,以及更让人害怕的“鸡兔同笼”“一边放水一边进水的大池子”。这些内容全中国有一大半人都学过,不管是上课的你,还是检查功课的父母。此番情景,实在和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的外国人面对满城的自行车和铺天盖地的灰蓝色衣服给出的评价有雷同之处:这是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全世界独此一处。

好吧,让我们记住书里这些美好的部分。毕竟,在我们有着共同的考试压力却又热血洋溢的青春里,课本与年纪最美好的一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像台湾电影里,多少少年都有过把自己的课本借给前桌的姑娘而后勇敢受罚的热血事迹;也有多少同学会记得在冬天的夜里,好不容易背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爸爸在书上签好“已背诵”三个字,就钻进放了热水袋的被窝,在十点前进入梦乡。

青春,大同小异,却又各不相同。课本里,有我们共同领悟出的青春力量,也有我们一起走过的年少岁月。

感谢青春里陪伴在侧的一切吧,诸如朋友、诸如课本、诸如那些难题。

猜你喜欢

快乐涂鸦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走进“快乐”大本营
古往今来之紫砂收藏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涂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