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5-09-10于宣梅

考试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于宣梅

摘 要: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永恒的话题。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要不断汲取、更新、成长,更要懂得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需要前进,教育需要改革,教学更需要改革,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学习离不开思考,有“思”就会有“疑”,而解“疑”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知到有知,从旧知到新知的创造过程。通过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塑造独立的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质疑能力培养 独立人格

传统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把教学生如何思考作为重要目标予以重视,关注的中心是积累知识和发展记忆力,而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全凭无师自通。语文教改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数十年,从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到一问到底的“满堂问”形式上有了很大改观,课堂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但实质还是没变。任凭教师口沫飞溅,任凭学生反应如何强烈,“传授”与“承受”的师生关系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充其量是演得不错的配角。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冷落,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讲堂。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能顺利地按照既定的教案进行,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学生乐得轻松,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不必动脑思考,更不必说大胆质疑和推测,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思维的封闭状态,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由此产生。

提倡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正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反叛,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能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讲听”关系。允许并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努力地倾听教室里每一个角落所弹奏出来的不同音符,切实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解惑”职责。使学生从配角转变为课堂的主角,真正体现主体地位。一旦学生凭已知获取未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将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处于亢奋状态,这时的语文课堂上随时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这正是普天之下的语文教师所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敢于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大人物和受人关注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这些需要,尽力满足他们梦想成功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以一种人格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打消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允许他们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允许他们提出甚至与教师意见相左的问题,允许他们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小学生,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质疑精神。甚至可以告诉学生一句西方的谚语:再笨的鸟也下不出笨蛋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大胆质疑,让质疑精神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中。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头质疑,使学生明白文章只不过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并不等同于真理。作为读者,我们完全应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同他进行平等交流。如在学习《第二次冒险》一文时,我就提出了“安道特的第二次险不该冒”的看法,由此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奉献精神等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也许,学生的观点是稚嫩甚至可笑的,但一种质疑意识的潜滋暗长却是非常可喜的。

二、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善于质疑

任何事物都充满矛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确实能激发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然而,一个班级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本身就千差万别,并非每位学生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再加上学生质疑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容易出现知识点不落实、教学重点不突出的弊端。由此,教会学生常用的质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形成质疑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用已有的语文知识验证新接触的内容。如我们已经系统了解过各种文体对词语的要求,明白用词必须准确、生动、形象和简洁。有学生在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就“我就有了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運了”句中“参观”一词提出质疑,认为此词用得不准确。因为“参观”的词典意义为“实地观察”(工作成绩、事业、设施、名胜古迹等),文中却用来指看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经过一番分析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即作者就是为了要形成读者阅读过程中“刺眼”的效果,从而表达自己当时无奈、愤怒的情感,准确传递出作者的内心思想。

(二)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验证文本中人物的言行。初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基本形成,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自于课本的内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人生经验时时与课本中的思想境界发生碰撞,质疑的火花由此激起。如有学生在学习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认为,文中的船长哈尔威完全可以脱离险境,可他为什么选择与船一同沉入大海?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忠于职守的表现吗?如果只是为了成为一名英雄,那么,他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甚至有些愚蠢。问题也许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分析讨论中学生所涌现的那份热情却是弥足珍贵的。

(三)利用手边的参考资料与文本进行对照阅读,从不同之处入手提出质疑。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中对《生查子·元夜》的作者注明是欧阳修,而有学生从其他参考资料中发现作者是朱淑真,认为此诗选自她的《断肠词》。那么,这究竟是谁的作品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走访了书店、图书馆,查阅了自己所能看到的一切资料。虽然疑问还是无法解决,因为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但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这样的结局似乎令人有些沮丧,但在验证过程中,学生接触了朱淑真和她的《断肠词》,了解了欧阳修的诗作特点,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发现真理的乐趣,这就足够了。

(四)巧用教辅书籍,学习质疑技能。各类题集铺天盖地,其中不乏设计精巧者。何不就它们的提问质量进行一番分析讨论呢?这样既锻炼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质疑水平,真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

一节课短短四十五分钟,即使全是问题,也不可能问得全面,更不用说全部解决。再加上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往往局限于教师与提问学生之间的交流,其他学生有的明白则浪费时间,有的全然不知,也一样浪费时间。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凸显了。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质疑,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圈定质疑的范围,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在组织形式上不妨设置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环节。问题一旦提出后,就应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轻易向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教师只需领先学生一步,在学生认知范围边缘不断掀起波澜,使思维不断深入;不故作高深,让学生感到高不可及,也绝不简单地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听写。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不留“被遗忘的角落”,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让质疑精神在学生的思维中生根发芽。

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学生,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质疑精神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学生质疑能力的形成绝非与生俱来的,教师有权利有义务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享受作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乐趣。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施展的空间,相信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