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练习题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2015-09-10苑丽丽

考试周刊 2015年36期
关键词:有效设计有效实施练习题

苑丽丽

摘 要: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运用、巩固数学知识的主要形式是做练习题。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更要在题型的设计上突出有效性。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练习题 有效设计 有效实施

老师要提高布置练习的艺术性。布置练习的首要问题是布置给学生做什么样的练习题,也就是如何设计出优质高效的练习题。教师设计练习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布置练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和熟练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设计练习时,必须注意适度的层次性。布置练习的对象是具有不同认知水平和不同知识结构的小学生群体。因此,设计的练习必须考虑学生好、中、差三个水平层面的情况,以求全体学生都能在练习中获得最佳效果。

一、练习题有效设计的意义

传统的练习题设计,更多的是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而且设计形式上简单枯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长此下去,练习题这一重要环节形同虚设,造成一个班级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优生“吃不饱”,“差生”“跟不上”的现象。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身心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适时适量地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数学练习题。小学数学练习不应该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二、练习题设计要突出实践性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应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练习设计可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三、练习题要源于生活,注重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如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让学生小组合作选取合适的工具:报纸、米尺、软尺等表现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有的用4根米尺就围成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有的用几张报纸,借助米尺或软尺拼成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

四、练习题设计要突出层次性

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教师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注意灵活、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这就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最佳发展区”,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五、突破难点,注意针对性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由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练习,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这使得我们在练习设计中,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

六、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合理性

无论是用教材上的练习,还是教师引进或自己设计的练习,都会有一个练习安排是否得当的问题。练习题的安排必须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应注意将复习、准备、形成性练习安排在学生学习、形成新知阶段,将基本、变式、判断、混合练习安排在学生巩固新知阶段,而将综合、拓宽、系统练习安排在学生发展新知阶段。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安排特点,新授课的练习,一般不超过混合练习;练习、复习课的练习,一般不必安排形成性练习。安排新授课的练习时要注意:形成新知分层练,关键之处重点练,难点之处强化练,易混之处对比练。而安排复习课的练习时则应注意,再现旧知全面练,形成网络系统练,形成技巧变中练,拓宽思路灵活练。

七、练习题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完整性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以后,应组织评价反馈,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完成练习中的想法。这就成了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不少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解题思路并不清晰,但在评价反馈时,就必须把自己的解题过程、理由整理成语言,清楚地说出来,实际上这是一个知识内化和反思的过程。在评价反馈过程中,教师如能适当追问,诱发学生对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反思、质疑,引导学生对练习题进行拓展、变化和延伸,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在组织对练习的评价反馈时,我们应注意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自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习惯,通过同学间的互评,促进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善于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教师不应是学生练习的裁判,而应是评价反馈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尽可能收集学生做练习的各种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

参考文献:

[1]薛赞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1997(2).

[2]马夏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J].青海教育,1996(3).

猜你喜欢

有效设计有效实施练习题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高中数学如何提高学生作业有效性的探索
简论高中“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探究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有效设计在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研究
暑假趣味练习题(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