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传统节日习俗渊源及传播途径

2015-09-10李楠李杰

考试周刊 2015年82期
关键词:传播途径渊源

李楠 李杰

摘 要: 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相互交叉、渗透,由文化传播带来的外来意识形态的介入也应备受重视。传统节日的对外输出,作为一国文化的凸显,承载着传播本国文化的重任。本文就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渊源和传播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西节日不同的文化渊源、传播途径和范围,旨在取长补短,正视外来文化介入的现实,同时大力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中华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 中西传统节日 渊源 传播途径

1.引言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高速迅猛的信息传递不断加速着全球化进程。各国文化不知不觉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可否认,这种传递与融合令地球村的各国居民们受益颇多,令人放眼全球,领略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习惯。但同时,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也影响着各国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传统节日,作为一国文化最令人喜闻乐见的组成因素,正如一幅人文历史的风俗画,展示着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又如一张闪亮的名片,将这个国家及其精神面貌传向世界。本文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渊源谈起,进而延伸到其各自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途径,期望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各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特色文化能在大范围内各居其所,大放异彩,让“村民们”尽情领略不同文化的精彩和亮点,让世界文化百家齐鸣,各放异彩。

2.中西方主要传统节日例析

2.1七夕vs.情人节

“七夕”又称“乞巧节”,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七夕本源于古人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人就有对星宿的崇拜。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民间多在计算时间时以“七七”为终局。“七”、“吉”谐音,“七七”为大吉之日。“七”又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时光荏苒,七夕“乞巧”逐渐与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合在一起,广为流传的鹊桥相会为七夕节渲染出一份浪漫的爱情色彩。

传统的“卜巧”习俗即为对月穿针,始于汉代。年轻女子月下比赛穿针,结彩线,胜出者为巧手女。除此之外,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巧菜”等专为女子而设的传统活动[1]]P47。如今时代变迁,年轻人已鲜少穿针引线。“文革”时期,谈情说爱一度被视为禁忌;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受西方思潮影响开始庆祝西方情人节,中国传统节日一度受到冷落。继之而来的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和商业因素的渗入,引发了“七夕”的复兴,但传统的“乞巧”却被时兴的玫瑰和约会等节目取而代之。七夕也被国人冠之以“中国情人节”的名号。

西方情人节有多种起源。广为流传的一种是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战争频仍,克劳迪乌斯二世为让战士专注于战场,禁止年轻人结婚。基督教神父瓦伦丁则帮助他们在教堂举办秘密婚礼。克劳迪乌斯二世得知后,于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将瓦伦丁送上绞架。14世纪以后,为纪念瓦伦丁,2月14日被确认为Valentine’s Day,是为当今各国年轻人所津津乐道的西方情人节。

尽管情人节有着如此残忍、悲伤的宗教历史渊源,如今的年轻人早已把它视为一个关于爱情、浪漫和鲜花的节日。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也是丰富有趣的。在威尔士,人们以刻有心型、钥匙状的木勺为礼物,意为“你打开了我的心锁”。在中世纪,年轻人在碗里抓阄寻找自己的情人,抓到的名字会缝在袖口一星期。也有传说记载,当天清早由钥匙孔向外窥探,如看到一人独行,则当年单身;如看到两人及以上则一定能觅到伴侣;如看到一对鸟雀则会于圣诞节前喜结连理。如此趣味盎然,不一而足。而时下,情人节卡片、巧克力、玫瑰花、浪漫的约会等活动更是令世界各国年轻人趋之若鹜。由此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开始为世人瞩目。

2.2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 寒衣节vs. 万圣节

“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也称为‘三月节’,是专来标志天文、天气变化的一个节日”[2]P62。又传春秋时期晋文公失误之下烧死割肉救他的名士介子推,为表示对介子推的哀悼和思念,清明节与寒食节成为哀悼,扫墓与祭祀英烈和先祖的节日。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亲人去世的人家,都要上坟;如远在外地,则要在街口路边为逝者烧纸念诵。这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这一晚随处可见悲戚焚纸的中老年人。儿童按旧俗这一晚是禁止出门的,以免沾染晦气。

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这一天民间多备菜肴,祭拜祖先、神灵以祈福寿。寒衣节是农历十月初一,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清明节、上元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鬼节”。

现在的年轻人出于环境的改变,工作的压力和观念的更新,已经很少关注这些祭祖的节日,甚至很多人把上坟、祭拜等传统的纪念活动归结于迷信。不可否认,诸如烧纸,扎冥衣、冥器等行为有陋习之嫌,不文明且不环保,但把祖辈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一并弃之如敝屣也非理智之举。这几个节日,分别发生在春、秋、冬三个关键季节,“这仍然是农耕生活,农耕文化的必然结果”[3]P203。一系列祭祀行为反映了在中国这个农耕大国,民众对万物生长收获的欣喜和对祖辈传业授技的感激及对他们的思念和缅怀。

经济复苏、国力强盛,我国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方便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然而很多年轻人仅仅把它视为休息或短途旅游的契机,祭祖等活动仍旧是老年人的例行公事。可见我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还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努力。不过,近年来祭祀时由献花取代烧纸的现象也令人为之欣喜,相信随着广大民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对传统文化的加深理解,情况会越变越好。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前夜,11月1日是万圣节,这是西方一个古老的节日,它“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从罗马的果树女神节,到凯尔特人的诸圣徒日,再到基督教的诸圣日和万灵节”[4]P138。

凯尔特人相信每年10月31日死去的亡魂会回到故居地借活人再生,因此他们举办祭鬼活动,并装扮成鬼怪驱赶游荡的魂灵。他们还会点亮篝火,为鬼魂指路。祭司德鲁伊特教引人们提着萝卜灯挨家挨户征集祭品。11月1日人们会装扮起来游行,称为诸圣徒日。1世纪时罗马人侵略不列颠,凯尔特人的诸圣徒日就与罗马人的果树女神节融合而成新的万圣节。“公元835年,罗马天主教会将11月1日定为教会的节日,来纪念所有的圣徒,这一天被称为诸圣日也就是万圣节”[5]P140。

一个有着如此复杂文化和宗教渊源的节日,如今却流行于世界各地。每年一到十月份,中国各大超市便摆满了南瓜灯、鬼面具、披风、魔法棒等万圣节活动用具,很多幼教和培训机构也热衷于组织孩子参加万圣节狂欢晚会。为什么同是“鬼节”,万圣节的普及程度如此深广呢?且来看万圣节的各种习俗:恐怖而不失俏皮的“杰克灯”、活泼又实惠的“不招待就捣蛋”、热闹狂欢的化装舞会、盛大缤纷的节日游行,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澜,万圣节俨然已成为一个老少咸宜,休闲放松,尤其受小朋友欢迎的流行节日。热衷于这些世俗化活动的孩子和年轻人,是否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层世俗外衣下的宗教文化和西方理念呢?这值得深思。

2.3中秋节vs.感恩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有很多,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意味隽永的文化内涵。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代帝王中秋祭月的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形成中秋节。还有“秋报遗俗说”[6]P2。农耕社会,古人有“春祈”、“秋报”的习俗。每逢中秋,收获季节,古人饮酒起舞,拜土地神,庆祝丰收。中秋节兴起于唐朝。彼时,“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玄宗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7]P4。

皓月当空,丹桂飘香,家人团聚、赏月、拜月、吃月饼,故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此外,各地区还有舞火龙、烧花塔、点桔灯、猜谜等传统活动。近年来为弘扬传统文化,中秋节也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有了休假,合家团圆更加方便。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年轻人外出打拼的风潮和日益红火的旅游热一度冲击着传统的闲适浪漫的赏月团圆等节日习俗。因此,除了增加假期外,中秋节节日氛围的烘托与兴盛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索。

每年的11月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时间与中秋节相近,同样是感谢收获,合家团圆的日子。提起感恩节,一定要提及著名的“五月花号”和乘坐该船移民北美的英国清教徒。他们为躲避英国的宗教迫害,来到新大陆,并在当地印第安土著的帮助下安居下来。第一次的感恩庆祝活动多少表达了对印第安人的谢意。以后历年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对丰收的庆祝和对上帝恩赐的感恩。他们在美洲大陆杀戮、占地,逐渐强大起来。“早期的殖民者过感恩节,感谢的是上帝给了他们传播文明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屠杀印第安人”[8]P191。

如今感恩节已经成为美国的法定节日,除了合家团聚和烤火鸡外,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充满童趣的南瓜赛跑和蔓越橘竞赛、激烈精彩的体育赛事、华丽壮观的梅西感恩节大游行、热火朝天的吃火鸡大赛,甚至还有趣味盎然的美国总统“赦免火鸡”活动。如此异彩纷呈的庆祝活动再加上来自美国政府和民间的大力营销宣传,感恩节如今日益风靡各国就不足为怪了。想必不管哪国人等,在庆祝感恩节时少有人想起当年淳朴无知的印第安人,却会有许多无神论者随口说出“感谢上帝”的话语。

2.4春节vs.圣诞节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之遍布全球的中国人而名扬四海。关于春节的来历,一说是人们于除夕之夜,门贴红纸,燃放爆竹,彻夜灯火通明,驱逐一种叫“年”的怪兽。二说是古代有个叫“万年”的年轻人因当时节令较乱影响农耕生产和收成,遂致力于研究制定精确的岁时节令。期间历尽千辛万苦,还曾遭节令官阿衡的嫉妒而险遭暗杀。最终万年制成太阳历,受天子推崇,天子遂命名太阳历为“万年历”,一年之始为“春节”,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传统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民俗众多,热闹非凡。主要的节庆有祭灶、吃饺子、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放压岁钱、拜大年、串亲戚、舞龙灯、舞狮子、游灯会,等等。作为最传统最重大的节日,中华儿女不论身在何方,都会尽力聚集起来庆祝这一节日,因此虽然外国人不会庆祝这一节日,但中国春节早已名声远扬。然而,许多传统的民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逐渐被人们淡化。烟花鞭炮会导致环保问题;舞龙灯、串亲戚等节目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逐渐消逝;吃饺子、穿新衣也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缺失年轻人的青睐;压岁钱本来是对孩子的美好祝福,因为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开始变味。经常听到人们感慨现在的年没有“年味”了。不管“年味”如何变淡,相信春节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都是最深沉的积淀,也希望中国的春节能红遍世界各个角落。

圣诞节,顾名思义,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众所周知,耶稣诞生于马棚,具体日期不可考。12月25日是波斯太阳神的诞辰,也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基督教在寻求被罗马社会所接受的过程中,力图迎合罗马社会习俗。选择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还有宗教宣传方面的原因。基督教习惯上善于用移花接木的方式把异教徒的节日据为己有,这是当时的教会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重大举措”[9]P211。

作为基督教的节日,圣诞节却有着许多世俗化的庆祝方式,名扬四海的圣诞老人、圣诞树和圣诞花环最为人喜爱;圣诞节火鸡、布丁、松糕、姜饼令各国人等追捧;圣诞颂歌和圣诞贺卡飞扬至各个角落;圣诞长袜和圣诞集会更是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之下风靡世界。虽然圣诞节的世俗化和商业化有违一些虔诚信徒的初衷,但是不可否认,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上帝,都知道耶稣和圣母玛丽亚。

3.结语

通过对以上若干颇具代表性的中西节日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是中国农耕生活的真实反映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严肃、极其认真的‘人文化成’活动,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10]PVI。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多具深厚的宗教背景,是基督教文明和中世纪教廷统治的生动体现。而这些宗教节日在非宗教地区的大肆推广应该源于西方国家开放的民族性格;英美等政治经济大国的强势推广;同时,其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庆祝活动也易于为各色人群接受。世俗化、商业化的包装淡化了其宗教色彩,反而形成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随着西方国家文化扩散的不断增强,相应文化的意识形态、结构和实践俨然会成为对其他文化的个性及完整性的潜在威胁。我国国力日益强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深入人心,在推动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方面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在做出不懈努力。同时,我们怀着海纳百川的胸怀,乐于理智、文明地接受西方文化,更应该致力于古老中华文化的四海传播,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升华到“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赵红,祁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2][3][10]孙秉山.为什么过节——中国节日文化之精神[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4][5]司马得.走进美国,从节日文化开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6][7]张晓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9]王辉云.闲聊美国节日的历史和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渊源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何处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