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何处

2017-02-18司岩峰徐光淼

人民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播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司岩峰++++徐光淼

【摘要】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实现大众化,就一定要走进和回归现实生活。运用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积极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时期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辈人的努力传播,已经被我国广大人民大众所熟知。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属于外来文化,哲学意味较浓,理论性较强,内容对于广大普通人民大众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其深奥的含义是很难被普通人民大众理解的,更别说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参与实践活动。针对此种情况,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大众化传播的倡导,使人民大众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精神,进而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 带有一定的政治哲学思想,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文化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就是回归生活世界,这个文化哲学思想使得我们在思考人类存在的问题时,思维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思路变得更加丰富和开放,这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思维基础。任何理论要想有生命力、解释力,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必须要是活生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该如此,也应该回归现实生活。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的实现大众化,就一定要走进和回归现实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思维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努力找寻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渐找到了一条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思路和一条能够贴近人民大众生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凸显了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的智慧。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既充分地考虑到了现实问题的解决,也充分考虑到了理论的理性发展。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邓小平同志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真正符合了回归现实世界的文化哲学思想。基于回归现实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返璞归真,是一种对人民大众的尊重,消除了人民大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陌生感,拉近了人民大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距离。

生活世界是由人类的所有活动长久地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所表述的不单单是一种理论、一种理念,也不是死板、毫无生气的知识,而是跟现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充分关注着社会历史各个领域里的日常生活的。

马克思主义传播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世界里的实践活动中。现实生活世界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具体生活里的,不仅包括人类的吃穿住行、劳动生产、交往沟通等现实实践活动,也包括道德体验、情感体验、正确认知、价值需求等精神世界的活动。现实生活世界是最实在的,如果没有了现实生活世界,那么大众化也就没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也就无从谈起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时刻关注人民大众的感情体验

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接受传播和教育的人民大众与现实生活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开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传播和教育的单一化、灌输式,这种传统、落后的传播和教育方式方法,是把马克思主义强硬地传授给受传播者和受教育者,接受传播和教育的人都是被动地、被强制性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而不是主动地、自发地去学习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者和被传播、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形成互动性的学习关系。如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的传播和教育方式,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关心和解决人民大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关注人民大众的感情体验。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人民大众中得到普遍、有效地传播,就一定要得到人民大众的情感认同与支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时刻关注人民大众的感情体验。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首先应该与人民大众建立一种感情上的认同,要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和人民大众的感情体驗、文化归属感等方面牢牢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时,不但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授知识,使人民大众可以轻松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抱有大众情怀,从感情上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在感情上形成传播者和接受传播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使接受传播者能够在感情上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

要想得到人民大众在感情上的认同,就要有现实生活世界的观念,要明白现实生活世界是人们兑现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地方。只有具备现实生活世界的观念,才可以得到人民大众的感情认同。因此,在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时,一定要扎根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持续关注接受传播者的感情体验,努力得到他们的感情认同,从而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建立起多层次交互式的传播体系

构建互动有效的传播方式。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单一、强制的问题,还没有和接受传播者形成良好的互动,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对陈旧、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起现代的、适应人民大众心理需求的传播方式方法,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质量。首先,要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媒体载体,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把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理论学习变得形象生动、简单易学。其次,要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影响力的知名活动,如建立理论论坛和访谈、拍摄理论讲解专题片、出版理论通俗读物等。最后,要构建多层次的交互式传播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绝对不能单一化,绝对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生活实际,绝对不能与实践相背离,否则就会造成理论传播效率的低下,造成人们对理论认识的不全面和误解。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一定要建立起多层次交互式的传播体系,使人民大众能够积极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使人民大众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提高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融入中国文化,使马克思主义演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使中国文化实现自我丰富和自我更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和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且还要促进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解决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思潮下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问题,促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是中国革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发展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理论保障,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力的理论思想武器。因此,一定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思想的指引下,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加地贴近人民大众生活,更加地关注人民大众的感情体验,运用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积极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使人民大众更好地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分别为邢台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邢台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