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贵在得法

2015-09-10戴慕华

考试周刊 2015年85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转变反思

戴慕华

摘 要: 本文是由一节课中学生产生的学习困难引发的对教师自身教学模式的反思,作者从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多种教学模式的掌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追求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 教学案例 反思 转变 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证明》。首先,我直接把教材提供的5个基本事实呈现给学生,这也正是欧几里得建立他的证明体系的基本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内容,我强调了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等量代换的符号语言。

接下来我开始向学生讲述“用推理的方法证实‘同角的补角相等’是正确的”这个知识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首先要做什么工作?有些反应快的学生立刻就想到要先画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刻我很有满足感。就这样我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了对该命题的说理。我顺势向学生介绍了“证明”和“定理”这两个名词,完成了教材中两个重要定义的教学。课堂进行到这里我感觉非常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讲课讲到位,让学生听懂。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立即意识到有问题存在:有了前面证明的经验,我希望此时学生能独立证明“对顶角相等”这个命题,可问题给出之后学生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一经提示,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拿起铅笔开始画图。看到当时的情况,我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于是便叫了一位学生上黑板作示范。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有意找了一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心想这样的学生肯定会做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答案。可事与愿违,这位学生在板书中接连出了好几个问题:首先是条件和结论的符号语言表达不规范,其次证明中的推理不规范也不严密。更让我不解的是,有不少学生根本无法用符号语言表达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证明过程更无从说起。因为这是我课前没有预计到的,当时我没能找到更妥当的解决方法,只能先着手纠正黑板上学生出现的问题,以至于对下面“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的一般步骤”的概括只能草草收场。在反复强调了这类问题的证明步骤后,我接着往下讲例题。不知道是因为书上有解题过程,还是学生真听懂了前面的方法,这时学生好像一下子走上了正轨,流露出听懂的神情。就在我暗自庆幸这节课还没有那么失败的时候,同样的问题又在练习中出现了。问题反复出现使我不得不好好反思这节课出现问题的原因。

以往的教学中我一直肯定地认为,课堂上我用心地讲授,争取让学生听懂就算达到目标了。按照这样的想法,我要求自己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注重对重点、难点的剖析,研究如何讲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听懂。这样的做法曾经让我感觉非常好,但以上问题的出现让我产生了回到起点的感觉。在这样的挫败感下,我急切地寻找答案。通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现在所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而我现在却把课堂安排得如此程式化,怎能不产生问题呢?于是结合这节课的情况,我开始思考如何转变现行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思考的主要内容。

1.改变教学模式的前提是要对内容有正确的认识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因为我们对该内容缺乏正确的认识。有时我们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得课堂教学趋于程式化,只追求将每一道例题和习题讲清楚,学生只要能听懂就够了。而实际上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我们的课堂不应呆板到仅仅解决书上几个理论知识的地步。对于欧几里得所创立的几何学和他的公理化方法在该学科的发展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更应该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最早的公理是从一定的现实原型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想象的纯逻辑的东西。真正的数学应是运用逻辑的力量探索现实世界的工具,它是一个严密的、抽象的形式体系,但它具备其他科学所不具备的广泛的应用性。有了这一认识我对新课程目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为达到这个目标,课堂上我们应采用多种方式努力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实际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可能是生动的、有生命力的。

2.改变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掌握一定的方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了解有哪些教学模式,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和缺少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以上案例中,我在讲解完对“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个命题的证明时,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并没有掌握问题的关键,所以产生了后面的问题。表面看来出现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我对该环节的重要性和难度估计不足,而实际上是我选择的教学模式不当。当时我若是让学生先自习,然后再组织讨论并鼓励学生将自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这时我就能有目的地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学,而不是始终局限在自己的预设中,毕竟每一届学生的学情是存在差别的,而且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将一个问题“说清楚”也是一项重要能力。另外我们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有“引导—发现”法、“活动—参与”法、“整体—结构”法等。

3.改变教学模式的追求是无模式化教学

在目前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现在各种教学模式呈现令人眼花缭乱之势。教学研究和实践中,甚至有人旨在标新立异地建立“自己的”所谓“模式”“创造”教学模式,而又有些是机械地套用模式。这就使教学模式的研究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不能用来改善我们的教学,反而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枷锁。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这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合理运用更是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要保持教学的最大活力,在其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互为补充。

但模式作为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如果不能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事物本质,不切合自然进程,那就没有了价值,没有了生命力。所以教学设计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对于具体的教学条件和情况灵活调整、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变式”;突破教学模式,实现无模式教学。道家精神追求“无为而治”,这就验证了教学模式研究中“无模式化教学”乃是最高境界的追求。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转变反思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