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常驻孩子心间

2015-09-10陈洁

考试周刊 2015年90期
关键词:语言美审美教育

陈洁

摘 要: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要再现真、善、美的艺术情境,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情境美 人物美 语言美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要再现真、善、美的艺术情境,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从课文的情境中发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教学内容蕴含情境美、人物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

情境美是主观的感情和客观的景物有机结合,是境与情的和谐统一,正所谓“情与景谐”、“思与境共”。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描写春天的美景有这样一段: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地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教学时,我让孩子找出所写的景色,抓住“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展开—嫩叶”“草、芽、花—赶集似的聚拢来”等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所写景物的形态,想象自己来到了春天的小河旁,微风轻轻拂来,空气清新,嫩绿的柳枝在欢迎毛毛细雨的悄悄降临,明媚动人的春景浮现在眼前,真真切切地感悟春光的烂漫无比,生机勃勃。自然而然,春天的美景就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了,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们所生活的大自然是如此美丽多彩。

再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是一首描绘秋天的诗歌。秋,牲畜膘肥体壮,庄稼丰收在望,人们满怀喜悦……到处溢彩流芳、生机盎然,一片令人陶醉的景象。秋天的小路旁,五彩缤纷的野菊花;秋天的果园里,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秋天的田野里,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教学时,悉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一会儿变成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在田间玩耍,一会儿变成虽忙碌但充满喜悦之情的农民伯伯……从这些情境的变化,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领略了文章的情境美,陶冶美的心境。

二、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发掘美

黑格尔曾说:“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塑造了各式各样赏心悦目、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都给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富有童心、平易近人的爱因斯坦;对从不悲观消沉、毫不畏惧地面对艾滋病,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恩科西;对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邓小平爷爷……都铭刻在心。我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从横刀立马、威震边关的戍边将士的飒爽英姿,联系到抗洪、抗震救灾中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生精力的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形象,联系到孔繁森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他们都是将自己的生命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同样高大,同样是一种美。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中这样描写明明: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的一下子流了下来。盲童明明虽然生下来就看不见美好的世界,但是她美丽可爱,聪明机灵,乖巧懂事,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关爱别人。这样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明明那清脆的笑声感染了学生,美好的爱心感动了学生,学生从内心深处流露出了对明明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这样的人格美的教育令学生终生难忘。

文本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而且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和光辉形象的挖掘,教师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发挥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泛出葱葱的绿意。

三、从课文的语言发现美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共鸣,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在讲《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一些关键词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学生从“迅速”、“娴熟”“同时”“顾不上”“又拖着”等词语中进一步感受到护士长叶欣精神的崇高、人格的伟大和形象的美好。

总之,语文课是一门有着灵性的具有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语文老师应重视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拨动他们的心弦,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感到美无处不在,感受语文教学的美学风范。

猜你喜欢

语言美审美教育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