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与老人用药当谨慎

2015-09-10李新刚

大众健康 2015年10期
关键词:剂量用药老年人

李新刚

使用任何一种药物均会存在潜在的风险。相对于青年和中年人群而言,儿童与老年人用药后的风险更大,这主要是由于儿童的身体各器官未发育完全,而老年人则处于各器官的衰老阶段,这使得他们对进入体内的药物的处置能力下降,用药后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因此,高龄或低龄患者的用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儿童的用药特点

儿童的身体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解剖、生理和心理等功能均未成熟。多数药物在儿童的反应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即使在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也不尽相同。

目前临床上儿童用药多是利用小儿的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依据成人的剂量进行折算,例如:70公斤的成年人用药剂量为500毫克,则35公斤的儿童则用250毫克。这是一种经验用药,实际上是把儿童当成了按比例缩小的成年人,并未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从伦理学角度讲,儿童不宜作为临床研究的受试者,使得儿童用药的真实研究受到限制,很多药物没有儿童用药的临床资料和安全性数据。因此,儿童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必须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

我们可以将儿童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下面分别对处于这几期的儿童的用药进行说明。

新生儿期:肝功能尚未成熟

新生儿胃排空时间较长(可达6~8小时),使得在胃内吸收的药物较完全。新生儿胃排空与胎龄和日龄有关,年龄越小则胃排空时间越长。同时新生儿的肠黏膜通透性高,使得药物的肠道吸收增强。

肝脏是多数药物代谢的场所,对于肝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而言,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是肝脏代谢的决定因素。在1岁之前,小儿的CYP1A2酶活性仅为成人的50%,1岁之后才能达到成人的活性水平。这种发育模式使得经CYP1A2酶代谢的药物在新生儿中的代谢变慢,用药剂量不当易中毒。此外,新生儿肾功能的发育不全使其对药物的排泄率也较少。

婴幼儿期:胃内pH值较高

婴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和幼儿期,婴幼儿期体格生长显著增快,器官功能渐趋于完善。婴幼儿胃内pH值相对较高,因此口服酸不稳定药物(如青霉素G)比年长儿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相反,对于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年幼儿为了达到治疗浓度,则需要加大口服剂量。婴幼儿的体液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成年人。

儿童期:

1.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儿童期包括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期的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循环周期较短,一般对药物的排泄速率较快,但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较成人易于中毒。 如利用利尿剂极易引发电解质紊乱,出现低钠、低钾血症,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以便及时调整。而在低氧血症、酸中毒时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强其毒性反应,引发室性心动过速。

2.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

儿童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因此对影响神经、骨骼发育和内分泌的药物特别敏感。长期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可造成中枢神经的损害;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引起儿童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萎缩;长期使用雄激素可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儿童生长,甚至使男童性早熟,女童男性化。

3.用药依从性不佳

这一阶段的儿童用药依从性不好,忘服、漏服、擅自减药、停药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家长要按医嘱及时给儿童用药,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抗癫痫药物的使用。癫痫患者约80%起病于儿童期,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给药过程。而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与其毒副反应密切相关,药量不足或超量都可能使症状不能控制,超量还可导致症状频繁发作或加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4.可产生特异质反应

这一阶段的儿童体内酶系统基本发育成熟,但某些药物对具有特异质的儿童可产生严重的特异质反应。如有特异质的儿童服用异烟肼后于体内代谢缓慢,易导致多发性外周神经炎;红细胞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儿童服用伯氨喹易引起溶血反应;有的服用氯霉素、苯巴比妥、磺按类药物可发生中毒性表皮坏死等。因此必须熟悉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点,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老年人的用药特点

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和身体组成比例的变化,会使药物疗效产生改变,主要的特点是: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对大多数药物敏感性增加,作用增强;对少数药物敏感性降低,需要使用更大剂量,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不良反应增多;肝、肾功能的减退,造成药物半衰期延长,引起体内药物蓄积中毒等等。

1.老年人胃肠吸收功能减退

老年人胃液分泌机能下降,胃内pH值上升,消化道的运动性能降低,同时随着全身血液循环速度的减慢,消化道的血液量随之下降。老年人胃肠吸收功能减退。但由于胃肠蠕动减慢,药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及与肠道吸收表面接触时间均延长,故总吸收量影响可能不明显。

但是,对于靠主动转运来吸收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铁、木糖、钙等),由于吸收药物所需的酶和糖蛋白等载体数量减少,故吸收功能减弱。如老年人胆汁分泌减少,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加上维生素D3形成减少,肠上皮细胞中运钙蛋白形成不足,造成钙吸收减少,血液中普遍缺钙,易引起骨质疏松。

2.单位体重投药量增加

老年人机体组成成分发生改变,细胞内液减少,身体总水量减少,脂肪组织增加,因此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减少,血药浓度增加,如吗啡、乙醇、水杨酸盐、青霉素等;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作用持续较久,半衰期延长,易在体内蓄积中毒。老年人的体重呈减少趋势,使单位体重投药量增加,再加上人体水分所占比例下降,所以大多数药物在老年人组织中的浓度是增加的。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1.用华法林易引起出血

老年人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使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大,药物向组织分布的程度也会增加,使药物分布容积增加,易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华法林,在老年人血浆里结合得少的原因是因为老年人血浆蛋白浓度低,所以老年人用华法林不良反应大,易引起出血。此外,与白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普萘洛尔、苯妥英钠、地西泮、保泰松、地高辛和水杨酸盐等,老年人用时应注意减量。

服用地西泮应减量

由于老年人肝细胞减少,肝微粒体酶的活性降低和肝血流量减少,使代谢能力下降,药物代谢减慢,造成药物蓄积,引起不良反应。如地西泮,20岁时其半衰期为20 小时,80岁以上为90小时,其毒性反应率从1.9%上升到7.1%~39%,故老年人服用地西泮剂量应减半。对于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如利多卡因、咖啡因、氨基比林、普萘洛尔等,要注意减小用量,或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

2.用地高辛等应延长用药间隔

肾脏是排泄的主要器官,自40岁后,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排泄能力按每年1%的速度递减。因此,老年人药物清除率降低,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时,易在体内蓄积而造成中毒。如地高辛、氨基苷类抗生素、青霉素G、苯巴比妥、乙胺丁醇、西咪替丁及磺酰脲类降糖药等,都可因肾功能减退而排泄减少,从而显著延长半减期,并有蓄积中毒的危险,所以,老年人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相应减少用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综上所述,年龄是影响药物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低龄的儿童和高龄的老年人的用药尤需特别谨慎。没有安全的药物,只有安全的用药方法,掌握了年龄对药物影响的相关知识以后,我们可以将年龄这一危险因素对我们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剂量用药老年人
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对比
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应用于中心摆药的效果评价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用药剂量:老年人≠成年人
临床用药不得不说的抗生素耐药性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多服药VS少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