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利益失衡表现与改进对策研究

2015-09-10全淅玉

人民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失衡改进策略

全淅玉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从传统体制下利益均等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利益不断分化的社会。在此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得以解放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利益关系的变迁,利益差异在分化中不断扩大,利益矛盾也不断加强,使得经济利益关系呈现出失衡的态势,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正确把握和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利益关系失衡问题,有效纠偏,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关系的均衡协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经济利益 失衡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建设,逐步将中国从解放前经济利益失衡严重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利益均等的社会。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的经济考察团对中国社会做出了“一个世界上非常平等的社会”的判断,这意味着当时的中国社会保持着利益均等的格局。但经济利益的均等与否并不代表一国当时的经济生活水平,以1978年为例,当时中国的年度GDP为1684亿美元,而当时美国的GDP为23566亿美元,是中国GDP总量的近14倍。为了发展中国经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这些改革措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也让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在1982到1991年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9.8%,1992年到2001年间,我国GDP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10.2%,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的GDP增速均值为10.7%。到2014年,我国的GDP总量为10.4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证明了我国改革措施的正确性,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奇迹。

但我们要注意,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变迁,我国由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利益均等的社会逐步变为经济利益关系失衡的社会,这种利益的失衡也带来了社会矛盾的分化,并逐步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扩展,进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威胁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的经济利益失衡现象

我国当前的经济利益失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以及财富的分配与占有差距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政策是优先发展城市,农村资源支持城市资源,这不断拉大了我国的城乡差距。在改革开放不久的80年代中期,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1.8∶1;到了90年代,这一数字变为2.5∶1;之后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在不断拉大,到2003年城市居民收入已经是农村居民的3.2倍。除了收入差距之外,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都享有国家补贴和各种政策性支持,而且在统计农村居民收入时,按照现有的统计方式,将农民的生产资料投入也纳入农民家庭收入,这意味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要远大于统计数字。此外,即便是农村内部也存在较大差距,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2年间,我国有56.4%的农户增收,而与此同时,还有42%的农户处于减产状态,剩余的1.6%的农户收入持平。2003年,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王郁昭指出,在中国农村有1459万人处于绝对贫困之中,有近3000万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有6000万农民徘徊在温饱线上,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堪忧。从消费角度同样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9%,但在消费总额上,这一群体仅占全国消费总额的39%。从反映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在2000年到2009年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处于40%~50%之间,而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这也反映了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凸显了城乡经济利益关系的失衡。

其次,我国区域间存在经济利益失衡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各地的市场化程度差距逐步缩小,但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却呈现扩大化趋势,形成了东部领先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阶梯化发展态势。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来看,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实现了小康水平,并向富裕层次发展,而中部地区有78%实现了小康水平,西部最为落后,仅为56%。从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来看,我国更倾向于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投入更多公共服务资源,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各种投资都以效率优先为原则,这使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具备资源吸引力,进而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入到东部地区,加剧了东部与中西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西部12个省市地区虽然占据了我国国土的71%,但它的GDP仅占全国的18%,中西部的人均GDP仅为东部省市人均GDP的三分之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间接反映了区域间财政收入的差距。如2001年广东省的财政收入为1290.45亿元,但西部的青海省全年只有32.22亿元的财政收入。

最后,我国的经济利益存在财富占有与分配失衡的问题。一个社会的财富集中程度反映了该社会的贫富差距状况。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20%最高收入的人口,他们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36%~37%,到90年代,社会47%的财富属于最高收入20%的人口,而到了新世纪初,这20%的最高收入者的财富占比持续上涨,增至55%。与此对应的是,我国最低收入20%的人口所占财富比例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从20世纪50、60年代的7%~8%,持续下降到新世纪初的3%。2002年,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人数为4500万人,他们占全体人口总量的3.5%,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左右,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保持在15%以下,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2年,我国的低收入者有7亿人,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元以下,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这說明他们的收入仅仅保证了这一群体的温饱。我国大约有4.5亿人处于中等收入水平,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6000~7000元的水平,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他们正在由小康水平向富裕水平迈进。这种金字塔式的财富分配结构表明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差距与经济利益关系的失衡。

由此可见,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利益失衡现象便一直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这种失衡虽然没有阻挡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从社会发展的长远来看,经济利益的失衡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丛生,影响社会稳定,进而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经济利益关系失衡的负面效应

国家的发展政策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导致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利益的失衡,但当这种失衡现象超出一定范围,便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甚至是政治稳定造成一定威胁。这种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利益的失衡导致社会出现大量弱势群体。改革开放之后,借助市场化浪潮,我国出现一大批暴富群体,但总体来说,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指数来看,我国被划入贫困国家,除了少数人之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并不高。一方面,社会媒体大量报道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少数人的致富神话,但另一方面大量人口并不满意自己的财产收入与生活状态,这种社会分化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而且大量人口处于贫困之中也是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截至2003年,我国还有800万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700元,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0%以上,他们成为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经济利益的失衡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收益原则。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中,人们的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会随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目前我国经济利益失衡不断扩大的状况却违背了这一社会发展普遍收益的原则。当这种失衡长期存在且缺乏调整措施时,必然会造成社会不公,影响社会整合,甚至威胁政治系统。贫富差距过度拉大,社会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必然会对现有的经济利益分配产生不满,并渴望重新进行财富再分配,这种意愿若得不到社会政策的支持,那么贫困群体很可能寻求非正常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必然要冲击原本的社会秩序,带来社会混乱。

最后,经济利益的失衡必然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能最大限度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但由于市场体制与经济法规的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规则漏洞获取大量灰色收入,有一部分投机分子在不投入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却攫取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这种“不劳而获”无疑挫伤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解放生产力。而且我国长期以来在政商关系中存在大量腐败行为,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社会财富的掠夺,刺激了社会经济利益的失衡,损害社会公正。

经济利益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且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有极大的破坏性,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变当前经济利益失衡的现状。

有效控制经济利益失衡的对策

社会经济利益的失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了要调整现有的经济制度外,还需要在社会保障、城乡建设、法律政策以及政治建设等方面做出调整。

第一,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要解决这13亿人口的生存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加大对我国农业的投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要保证农业发展,便要关注我国9亿农民的生活状况,保障这一群体的经济利益分配。国家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让农民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此外,要縮小工农差距,还需要解决工农产品之间存在的价格剪刀差问题,改变以往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策略,积极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政策。通过优化农业结构,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宽农民增收渠道,保证农民收入的增长,让其享受到改革发展红利。

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中西部与东部有天然地理、资源等差异,这使得区域发展的差异必然存在,但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性调整,在统筹全局的情况下解决区域经济利益失衡的问题。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为财政收入不足地区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中西部建设优惠政策,引导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开发西部,鼓励东部与中西部建立合作机制,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实现利益共享。

第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保证二次分配公平。社会要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解决我国当前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保证全体人民的利益,保证社会的公正与公平。面对经济利益失衡造成大量弱势群体出现的问题,政府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救助制度,构建弱势群体的保障机制。各类社会福利制度实际上是对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能够让更多弱势群体与困难群体享受社会改革开放的成果,减轻他们所承担的改革成本,缓解经济利益失衡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但要真正解决经济利益失衡的问题,帮助弱势群众走出贫困状态,最为重要的还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制定一定的反贫困策略,尤其是针对基数较大的农村贫困群体,可以通过技能培训等途径来引导他们脱贫致富。

第三,完善法律体系,保证机会公平。我国经济利益失衡的根源之一在于机会的不均等,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限制了人们自由流动的渠道,也限制了他们的社会阶层游动,造成阶级固化,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利益失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消除这些限制因素,推动社会制度的完善,保证机会均等。我国应该改革当前的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消除农村、城市人口自由流动的壁垒,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险、福利、救助等方面的待遇。市场机会的不均等主要是由行政权力过度干预造成的,绝对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以此导致行业垄断和不公平,并滋生腐败问题。因此,要保障市场机会的均等,需要推动政府转型,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此外,我国的经济法律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让更多人拥有就业和创业机会,实现自我就业和财富的增加,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经济利益失衡问题。

第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权利。我国经济利益的失衡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一端是占有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少数强势群体,而另一端则是人口众多却占据小部分社会财富的弱势群体。政治、经济以及知识领域的精英构成了社会强势群体,他们形成一种结盟关系,并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在20世纪90年代,正是由于一些房地产商赞助了诸多的经济发展研讨会,导致经济学家呼吁政府放宽货币政策,最终中国的房地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这些精英联盟不仅影响社会公共决策和舆论走向,还形成了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依赖,但不可否认的是,强势群体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诸多机会。但总体来说,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地位不高,缺乏上升渠道与表达机会,在国家的政治构架中也缺少利益代表,如在1998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工人代表仅占15.97%,而我国的农民、工人数量占据总人口的70%还多。此外,我国的弱势群体也很难像国外那样通过游行、罢工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弱势群体权利的缺失,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利益的失衡。因此,要解决经济利益失衡问题,不仅要关注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因素,还需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权利问题,加强民主建设,让社会各个阶层拥有同等表达权益的机会,共同参与公共决策,防止强势群体侵害弱势群体利益。

第五,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我国经济利益的失衡,虽然有政策性、社会性等原因,但最为根本的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因此,要解决经济利益失衡,最终还是要进一步发展经济,逐步消除贫困,增加人民收入。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經济增速放缓,要防止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应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非公有制企业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近10年的发展中,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创造了1.18亿的就业岗位,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从产业产值上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为39%,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5%左右,因此,我国第三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来看,发达国家有60%以上的人员从事第三产业工作,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足50%,且在农业与工业行业都有劳动力剩余的状况。因此我国可以鼓励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向第三产业流动,这一方面能解决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作者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

责编/于岩(实习)

猜你喜欢

失衡改进策略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当前国民素质缘何参差不齐
试论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