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鳃鲵:远古幸存者

2015-09-10余宁

大自然探索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鲵物种个体

余宁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外表的“丑陋”和人们的不了解,隐鳃鲵正面临绝境。但隐鳃鲵是一种“化石级”的动物。而且,隐鳃鲵种群数量的快速衰减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状况敲响了警钟。

北美最大的鲵

隐鳃鲵,北美最大的鲵。这个古老的物种属于隐鳃鲵科,可追溯至大约1亿年前,与中国和日本的大鲵关系密切。隐鳃鲵体长为28~60厘米,最长可以达到75厘米。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寿命可超过30年。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两栖类是从在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不过,隐鳃鲵科的动物却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成体仍保有鳃裂,主要依靠体侧的皮肤褶皱在水中呼吸。在美国已知有两个隐鳃鲵亚种:东部隐鳃鲵和奥索卡隐鳃鲵。

这个物种的奇特外观为其“赢得了”恶劣名声和大量负面的影响,它的外号甚至包括“鼻涕一样的水獭”和“地狱犬”。隐鳃鲵的英文名是hellbender,直译就是“地狱翻滚者”,这个名字的起源尚不清楚,不过一些资料将之归结于这种鲵在水中行进时缓慢地扭曲动作。当你逮住一只隐鳃鲵并试图将它抓在手中时,它就会翻转和扭动,简直像是一个正在地狱里遭受折磨的灵魂。当有垂钓者捕到隐鳃鲵时,常因为对其外观上的恐惧和无知而杀死它们。他们错误地以为隐鳃鲵有毒,会猎食供他们垂钓的其他鱼类,或纯粹以为可能会带来厄运。

这种隐秘而巨大的两栖类动物生活在干净、湍急、含氧量高的水中。它们昼伏夜出,用它们那滑溜溜的、富有弹性的扁平身体挤入又大又平的岩石下方,或河底基岩的裂隙中,在那里捕猎小龙虾。研究这种动物需要相当的耐心和决心,不过,美国密苏里州环境保护部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杰夫·布里格勒已准备好迎接挑战——理由很充分,因为这一物种正面临困境。

尽管隐鳃鲵或许是从恐龙时代遗留的幸存者,它们却在最近的几十年内经历了种群数量的急剧衰减。据专家估计,美国境内的奥索卡隐鳃鲵野生个体已经从大约3万只减少到仅剩1100只。物种数量评估显示,在未来的75年内,美国的这两个亚种均处于高度的灭绝风险中——灭绝的可能性超过96%。

为什么年轻的个体不见了?

研究人员发现,在他们观察到的隐鳃鲵个体中,大多数都是年长的隐鳃鲵,而很少能发现年幼及年轻的个体。例如,在美国拥有较多隐鳃鲵个体数量的北卡罗来纳州,2006~2013年间被观测和发现的800只隐鳃鲵中,只有五分之一是年轻个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雌性隐鳃鲵在秋天把卵产在岩石的下方,然后便由雄性接手照顾,它们会连续几个月守护巢穴,猛烈攻击来犯的掠食者。隐鳃鲵幼体孵化之后,便留在巢中,吸收储存在体内卵黄中的营养物质,直到几个月后离巢。布里格勒每年持续不断地在冬季来到这些河流,就是为了寻找隐鳃鲵幼体。他想要更多地了解隐鳃鲵,特别是在隐鳃鲵生命早期这个关键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

研究人员在河中发现了隐鳃鲵的卵,这证明隐鳃鲵在野外确实是繁殖了的。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幼体隐鳃鲵难以生存到成年?如果能解开这个谜团,或许就能在这个物种的长期复苏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有关专家认为,关键原因可能是它们的淡水栖息地被破坏了。河流上的水坝改变了原本急流的状态,那是隐鳃鲵适宜的、可以在其中健康成长的环境。与此同时,来自伐木和土地开发遗落的沉积物填满并堵塞了岩石的角落和空隙,那正是年轻隐鳃鲵赖以栖身之所。由于没有地方可躲藏,它们变得越来越容易在天敌的掠食行动中受到攻击,成为猎物。

清洁的水质同样对这种两栖动物至关重要。隐鳃鲵通过自身皮肤从水中获取身体所需的大部分氧气,因此流入溪水与河流中的农药及其他化学污染物是另一重大隐患。实际上,正因为隐鳃鲵对环境恶化十分敏感,因此它们也可以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活生生的“晴雨表”。当像隐鳃鲵这样的动物开始在环境中急速消失时,正是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信号——水质出问题了!

“壶菌病”也是隐鳃鲵大规模衰减的罪魁祸首之一。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野外捕获的165只隐鳃鲵中,就有45只感染了壶菌,感染率达到了27%。此外,其他细菌和真菌也造成隐鳃鲵的感染。过去的几年中,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奥索卡隐鳃鲵表现出的伤口愈合不良的现象。被发现的个体中有70%~80%显示异常,这是否表示隐鳃鲵的免疫系统衰弱?科学家们正在进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期待寻找到能够战胜病原体的基因,以及具有潜在提高隐鳃鲵免疫力功能的基因。

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生物学家正在教育公众认识隐鳃鲵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让人们了解到隐鳃鲵其实是一种无害的生物,鼓励垂钓者将他们捕到的隐鳃鲵放回水中。研究者还劝说土地所有者和农民沿河栽种本地树种和作物,以形成一个缓冲带,将土壤侵蚀和化学物质的流入降到最小,并最终提高水的质量。在美国的密苏里州,研究人员还在一些小溪中安放了一些人工巢箱,用以研究隐鳃鲵的行为,并帮助它们繁育。隐鳃鲵原本属于这里,科学家们正在尽一切努力以确保它们继续在这里生存。

“反隐鳃鲵灭绝战役”上的另一条前线是人工养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2011年,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地繁殖出了奥索卡隐鳃鲵。目前在美国圣路易斯动物园,人工繁育的隐鳃鲵已有4000只。当这些个体被放回它们的家园时,就将是一次加强野生物种数量的机会,并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更多影响这个物种的复杂因素。在专家们进一步了解发生了什么事的同时,也正好为这个濒危物种的复苏换取了宝贵的时间。

研究人员还发现,水的质量,特别是离子浓度和传导率,在卵的受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事实:假如水质影响了一只隐鳃鲵和它精子的生成,那么很可能也同样会影响到我们人类。良好的水质对于所有生命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濒危的“活化石”

活化石,是指那些从曾经的主要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特性的种类,任何与它们类似的物种都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现存生物,因此这样的生物被称为“活”的化石。

活化石物种们逃过了冰河时代、暖期以及其他的大灾难,但现在却有不少“活化石”都登上了全球独特进化濒危物种(EDGE)委员会的名单。它们中的有些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被保护动物的魅力,因此并不受到欢迎,但它们却极为重要,因为它们的基因包含有极其重要的进化信息。

如何搜寻隐鳃鲵

为了寻找隐鳃鲵,研究者们通常的做法是潜入溪水和河流,花费大量的时间翻起大大小小的岩石,期望能找到正躲在下面的隐鳃鲵。然而,对于如此多需要调查的水道,以及如此少的现存动物,这种方法既对其具有侵害性,而且操作上也是非常困难,更别提时间上的损耗了。而对于一种几近灭绝的物种来说,时间恰恰是最重要的。

幸好,一种新的调查方法能够帮助生物学家确定某一环境中是否有隐鳃鲵存在——环境DNA检测。这是一种快速确定环境中是否含有某种动物存在的方法,既快捷,又不会对它们造成任何打扰。

隐鳃鲵和它的亚洲亲戚

隐鳃鲵(美国大鲵)的亚洲亲戚分别是大鲵属的中国大鲵和日本大鲵。中国大鲵就是我们俗称的“娃娃鱼”,这个名字来源于其叫声像婴儿啼哭的特点。早在198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就将其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的国宝之一。日本大鲵目前是日本一级保护动物,由于其身体带有山椒味道,俗称“大山椒鱼”。日本大鲵近年来与中国大鲵杂交问题严重,杂交后的个体通常长的特别巨大。

在我国,由于自古以来认为娃娃鱼的肉对某些疾病具有神奇的疗效,所以除了栖息地的破坏和减少,它们更是面临着被滥捕的情况,濒临灭绝。

两栖动物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指示物种

两栖爬行动物用薄且具有渗透性的皮肤吸收水分,这意味着任何扩散在水中的化学物质都将直接进入这些动物的血液。因此,它们对包括污染在内的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是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一个有效指示物种。

对于一些栖息在类似于小水塘这样地点的物种(例如斑点钝口螈、穴蛙和林蛙)来说,它们自然会经历种群数戏剧性地大起大落。然而,像隐鳃鲵这样生活在河流这种稳定环境中的物种,当水质被污染时,它们的反应简直就像“煤矿井下的金丝雀”(金丝雀对瓦斯极其敏感,因此被矿工带入矿井用来监测瓦斯泄漏)。此外,在西北太平洋沿岸高含氧量的河水和溪流中发现的有尾蛙更是一种杰出的指示物种。它们的蝌蚪要花费超过4年的时间才蜕变为蛙,因此有时间对来自上游开发和干扰流域的各种影响做出反应。

猜你喜欢

大鲵物种个体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北京动物园大鲵展示环境丰容设计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动物玩家之“大鲵”